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幼兒班的也包括在其中。這個範圍大!等覺菩薩都要谛聽,那我們不谛聽行嗎?所以這個意思是無限的深廣。清涼說「言同意別」,言是稱仁,跟前面是言語相同,意思不一樣。前面真的是等覺文殊菩薩,這一個仁者那就是統統包括了。只要有緣讀到《華嚴經》,只要有緣接觸到這個法門,這個字全部概括了。再看第二首,第二首以下一共有十首偈「正答」,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你看看文殊菩薩問得好,覺首菩薩答得妙,四句話答盡了!爲什麼後面還有九首頌?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疏》「二正答,答勢縱橫,具答前來叁重問意」。前面文殊菩薩問的叁個意思,四句話答盡了。覺首菩薩所答的總有十首偈,十首偈分兩段,「前五答前結成之中,以何因緣而不相知」。這就是第二首到第六首,這前五首。「用此釋成,答前難故,首而明之」。開宗明義就把問題解答了。這種答法文殊菩薩當然點頭沒有問題,中下根性的人還是不懂,諸法怎麼沒有作用?怎麼沒有體性?

  

  佛在大乘教上常常教導我們體相用,一切諸法,我們要認識。從前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爲臺灣大專學生開了一個佛學班講座,慈光大專講座,一年辦四次。寒假、暑假是對臺中以外的學生,他們利用假期可以在臺中住幾個星期,專門來接受佛陀教育。學期中是每個星期上一堂課,這是對臺中市這個地區,因爲近,每個星期天放假,利用假期來上一堂課,所以一年辦四屆。他給同學們編了一個課程叫「佛學概要十四講」,介紹佛法。第二講裏面真的是教我們對一切萬法怎樣去觀察,首先就教我們看東西要「微細觀照」,你才真正能夠看得出來、看得明白。

  

  萬事萬物都有體相用,就像我們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現象、作用,至少你要能看叁方面,你才對它真正有認識;除體相用之外,你再細心觀察一切萬事萬物都有因、緣、果,這又是叁面;除這個之外,萬事萬物都有事、有理。所以老師教我們觀察至少要從這八面,你才真正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那麼我們要問一問,現在這個世間,什麼人對人、對事、對物同時能夠從八面來觀察?所以說你糊塗,你對于一切事物認識不清楚。如果從八面觀察,你有智慧,你看人也好,看事也好,看物也好,你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了。這八面的觀察實在講是什麼?最粗、最淺顯看什麼?看皮毛。我們一般講看表面,沒有深度。深度怎麼講?深度給你說,這不是給你講了八面嗎?每一面裏頭又有八面,譬如講體,體裏面有體中之體,有體之相,有體之用,有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體之事、體之理,這樣八面。八八六十四,你能對于一切事物觀察到六十四面,你就有深度了,你看問題比別人看得透徹,比別人看得深。

  

  告訴你深,其深無底!六十四面每一面又有八面,八個六十四,再往下去重重無盡,我們這樣才體會到如來的智慧,常常在經上看到的贊歎「其廣無邊,其深無底」。這兩句話我們普通看經典的人都知道,但是沒有概念。無邊,究竟無邊是什麼意思?無底,究竟無底是什麼意思?李老師這麼一教給我們,我們明白了。對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我們自自然然五體投地,沒有話說,再不敢自以爲是了。爲什麼?我們對一切人事物八面都照顧不過來,六十四面才入進去一分,這講入佛知見,八面是完全看外表。對佛、對法身菩薩那種恭敬心,自己的慚愧心,油然而生。你要不知道這個道理,自己還狂妄覺得自己還很不錯,其實說實在話,我們連表層都沒看到。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經典所說的怎麼能不尊重?怎麼能不佩服?尊法、敬法這個心是怎樣才能生得起來?老師這樣教導我們,把我們對于佛法尊重、仰慕、慚愧之心都生起來了。

  

  在這段經文裏面,這段經文很長,清涼大師注得很多,「答勢縱橫」。在這個地方我們看看覺首菩薩給我們的表演,你看看他是看八面還是看六十四面?還是看更深更深的?所以它分爲兩段,前面就是第二首到第六首五首偈,主要答的是「以何因緣而不相知」,這是大問題。「用此釋成」,以偈頌來解釋。「答前難故」,前面的問難這樣答複出來。「後五正答前難」,後面的五首偈正答前面所問的難,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讀到的十事五對,十事五對是舉例,你能夠在這上十事五對明了了,一切法你就通達了,爲什麼一切法不相知。

  

  「今初分二」。今初就是答前結成之中,這前面五首,這是初。初又分爲兩大段,第一段「先一法說」,法說就是我們念的第二首這四句是法說。後面有四首偈是比喻,「後四喻況」是比喻。「今初,意雲,特由從緣種種,故不相知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結歸本宗」。上半是前面兩句,『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這是說明爲什麼一切諸法彼此不相知,這個因在此地。『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這是把爲什麼不相知說出來了,結歸本宗。

  

  清涼大師這一段注解注得很多,首先用法相的因明立量來解釋,這是現在所講的科學方法。那我們哲學裏面所講的科學方法是邏輯、是辯證法,佛法裏面有類似科學方法,稱爲因明。清涼在此地說「後四即爲同喻」,這一段我們暫時可以把它省略掉,這就是有宗、有因、有比喻。因明立量,他舉的例子「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這是宗,主要的宗旨說出來了。因是什麼?因緣,「從緣無體用故,同喻雲,如河中水,河水無體用,河水不相知。眼等無體用,眼等不相知」。這是用因明,宗因喻來解釋。下面說。

  

  「若以緣起相由門釋者」。這是《華嚴》,華嚴十玄。「初句因緣相假,互皆無力」。這是講諸法無作用。「次句果法含虛,故無體性」。這是亦無有體性。「至下喻中,別當釋之」。下面偈頌裏面有解釋。「是故虛妄緣起,略有叁義,一由互相依,各無體用,故不相知」。這個意思深!這是說明一切法不是真有,真有它一定是有體有性,那就是真有。一切法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因緣生,因緣就是許許多多條件不是單純的,它哪來的體,它哪裏來的性!那爲什麼又講心性是一?無性之性是一,這個意思就深了。一切法都沒有自性,一切法都沒有自體,無性之性,無體之體,那叫做心性。這很難懂,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的境界。這用現在科學來講,講到宇宙的源起,我們常講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萬事萬物從哪裏來的?這大問題!

  

  《華嚴經》上給我們講這樁事情也是多次重複,這是如來說法的善巧慈悲,你前面第一次沒聽懂不要緊,後頭還有第二次;第二次聽不懂沒有關系,還有第叁次,一遍一遍熏習。但是這個聽有方法,你可不能去研究,你可不能去思惟,一研究、一思惟,錯了。你只管聽,聽不懂沒有關系,再聽,不要去想,用聽這種方法得禅定。禅定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禅定。我讀經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種方法世間沒有的,這種方法就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恭恭敬敬讀誦,如同面對著世尊在講經,我在這裏聽,恭恭敬敬的聽,佛在這裏給我講,這是戒,生起真誠恭敬心。佛教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那我們真離了,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戒學。一心專注,譬如我們讀這一卷經需要一個小時、二個小時,這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心裏頭沒有起一個念頭,這是修定!經文看在眼裏體會在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這樣天天在這裏訓練,當然訓練的時間愈長愈好。

  

  所以修戒定慧方法多,八萬四千法門。你用讀經這個方法可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特別是對知識分子,對于喜歡經教的人,你就用這個方法。可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象,我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道理。你這一想就把你戒定慧全部破壞掉了。所以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識,就是用分別執著;參究不用,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起心、不動念不用第八識,叫離心意識參。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識,不用。離心意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起心動念,這樣去聽,這樣去讀,功夫到家了會開悟,會得定,會開悟。古時候無論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用這個方法,這是大乘教裏面修學總的原則、總的綱領。

  

  我們怎麼迷了?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搞成這個樣子!把自己的真性迷了。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失掉了。諸佛菩薩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複自性而已。所以你成就了,佛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佛教導你不居功,你自己覺悟的,你所悟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除了自性本具之外,無有一法可得。給你講真話!這是屬于真谛。所以對于中下根性人,對于九法界衆生,特別對六道講體相用、講因緣果、講事理,你好懂,你容易接受。慢慢再把你向上提升,《華嚴》是提升到法身菩薩境界,講真的不講假的。

  

  真的是什麼?真的沒有。你可不能執著沒有,執著沒有錯了,爲什麼?有、沒有變成二法,二法是什麼?這裏頭你又有分別、又有執著,真難!什麼時候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有跟沒有你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都沒有起心動念,你入境界了。你才真正懂得大宇宙的真相,小宇宙的真相(小宇宙就是說人身),這真相大白,確確實實心性是一,種種差別,各各不相知。你要問爲什麼?這裏講得很複雜,《般若經》上講的簡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子很深很深!現在的科學確實幫助我們理解佛這些話的甚深義趣。他這裏舉的比喻用水做比喻,底下一首偈我們才能讀到。現在科學發現的很接近宇宙種種現象。

  

  《中觀論》裏面講不生不滅,《般若心經》裏面也是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生滅同時,生滅不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生滅不二;不常不斷,常跟斷不二;不來不去,來去不二;不一不異,一異不二,入不二法門。怎麼才能入?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入了;起心動念,迷了。那我們今天爲什麼入不了?沒有法子不迷,眼見色起心動念,耳聞聲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能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迷了,不起心動念是大覺。我們對這個道理很清楚,大乘經上常講的,你看我們也能說,這就是什麼?知見可以同佛,可是沒做到,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起心動念。這就是說解同佛,行是凡夫。爲什麼解同佛?大乘經念多了,已經在大乘經教上養成習慣了。這個習慣有好處,好處是什麼?我們雖然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那就是善的沒有惡的,這叫伏煩惱。

  

  從虛妄緣起,你看緣起上加個虛妄,緣起不是真的。說緣起你好懂,緣起是什麼?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裏面沒有自體。從這個地方我們起心動念去思惟,這凡夫,凡夫用這個用成習慣了,好象能體會到一點佛說的沒錯,沒有體用。譬如這是個毛巾,這大家都知道,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我們要把它抽出來是紗,這是紗織起來的才有這個相出來。那紗的體是什麼?在從前紗之體大概是棉製品,棉。棉之體是什麼?這樣再分的時候就變成科學裏頭所分的,分成分子,分成原子、電子、粒子,分到最後沒有了。從分析當中我們就知道,所有一切萬物通過分析都沒有了,沒有體,沒有用,它怎麼會相知!你看第二。

  

  「由依此無知無性,方有緣起」。這個道理不難懂。如果它有知有性,緣起的現象就不能成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無知無性。「由此妄法,各無所有,故令無性真理,恒常顯現」。這句話講得好!真,真性,真性就是無性的真理,恒常現前,你要是見到了就叫做明心見性,就稱你作法身菩薩。無性真理的樣子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人事物,可惜我們就是迷了就是不見。你要是真的在大乘佛法學會了之後,常常見,時時見,從來沒有間斷的見。你要沒有證得,那就像智者大師一樣,你知見跟佛沒有兩樣,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那麼你修別的法門是不容易,這一生難成就;如果你要是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就跟智者大師示現一樣,沒有兩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