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玉佛寺禅七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國師由高麗請回天臺教典,再行興起。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傳來東土是爲第一祖。自此傳至五祖,大開心燈。六祖下開悟四十叁人,再經思師、讓祖,至馬祖出善知識八十叁人,正法大興,國王大臣莫不尊敬。是以如來說法雖多,尤以宗下獨勝。如念佛一法,亦由馬鳴、龍樹之所贊揚。自遠公之後,永明壽禅師爲蓮宗六祖,以後多由宗門下的人所弘揚。密宗一法,經一行禅師發揚之後,傳入日本,我國即無相繼之人。慈恩宗是玄奘法師興起,不久亦絕。獨以宗門下源遠流長,天神歸依,龍虎歸降。八仙會上的呂洞賓,別號純陽,京川人,唐末叁舉不第,無心歸家,偶于長安酒肆遇鍾離漢,授以延命之術。洞賓依法修行,後來乃飛騰自在,雲遊天下。一日至廬山海會寺,在鍾樓壁上書四句偈雲:“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休問禅。”未幾道經黃龍山,睹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谒。值黃龍擊鼓升座,呂遂隨衆人堂聽法。黃龍曰:“今日有人竊法,老僧不說。”洞賓出而禮拜,問曰:“請問和尚,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山川?”黃龍罵曰:“這守屍鬼!”洞賓曰:“爭奈囊中自有長生不死藥!”黃龍曰:“饒經八萬劫,未免落空亡。”洞賓忘了“對境無心莫問禅”的功夫,大發嗔心,飛劍斬黃龍,黃龍以手一指,其劍落地,不能取得。洞賓禮拜悔過,請問佛法。黃龍曰:“半升铛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洞賓于言下頓契玄旨,乃述偈忏曰:“棄卻瓢囊擊碎琴,從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此是仙人歸依叁寶,求入伽藍爲護法的一例。道教在洞賓之手亦大興起來,爲北五祖;紫陽真人又是閱《祖英集》而明心地的南五祖,故此道教亦是爲佛教宗門所續啓。孔子之道傳至孟子失傳,直至宋朝周濂溪先生從宗門發明心地;程子、張子、朱子等,皆從事佛法,故宗門有助儒道一切之機。現在很多人把宗門這一法輕視,甚至加以毀謗,這真是造無間業。你我今天有此良緣,遇期勝因,要生大歡喜,發大誓願,人人做到龍天歸依,使正法永昌。切莫視爲兒戲,好好精進用功。

  次七第一日開示(2月28日)

  虛雲到常住打擾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師傅特別優待,已深爲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這個名目,我實不敢承認。現在應慈老法師年高臘長,應歸他來領導才合理。同時常住上的法師很多,都是學德兼優。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無用的一個人,今天以我年紀大,要加諸客氣,這實在是誤會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齡的大小而論,如過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紀多大,而對于主考者,總是稱老師,都要尊敬他,不能講年齡。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薩,過去久遠,業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彌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釋迦成佛的時候,他便爲之輔弼。可見佛法是平等一味,無有高下的,故此請諸位不要誤解了。現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矩法則爲尊。常住上的主事人發起道心,講經打七,弘揚佛法,實爲希有難得的因緣;諸位都不避風塵,不憚勞倦,這樣的忙碌,也自願的來參加,可見都有厭煩思靜的心。本來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有關,故有衆生,終日忙碌,無一日休閑,稍作思惟,實乃無益。但是有種人一生在世,晝認奔忙,癡想豐衣足食,貪圖歌臺舞榭,惟願子孫發富發貴,萬世的榮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一個死鬼,還想要保佑他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癡已極。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因爲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刹那之間也。若人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中阿難尊者曰:“不曆僧祇獲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總是在塵勞裏,在喜怒裏,在得失裏,在五欲裏,在一切圖快活享用裏過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聲止靜,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根門頭,猶如烏龜息六樣的,任什麼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爲法,也是無漏法。故以金銀等七種寶物造塔,如恒河沙數之多。猶不能及此靜坐一須臾之功德也。烏龜息六是一比喻,因爲海狗喜食魚鼈,一見烏龜在海灘上爬,它就跑去吃它,烏龜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腳、一個頭、一條尾,統統縮進殼裏去,海狗見之咬它不著,空費一番辛苦,棄而他去,此時烏龜亦脫其險。我們人生在世,無錢的爲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欲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咬著,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攝,返照回光,都可以從死裏得生的。前兩晚說過,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脫生死的根本。如講經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等法子來了生脫死者,還須要經過行證,是很爲難的。故從來聽到講經等及其他法門中顯現神通與立地悟徹者,比宗門下少。因爲宗門下不但說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昔者灌溪尊者,是臨濟的徒弟,在臨濟勤學多年,未曾大徹大悟,乃去參方,至末山尼僧處,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問曰:“上座是爲遊山玩景而來,抑是爲佛法而來?”灌溪只得承認爲佛法而來,末山曰:“既是爲佛法而來,這裏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則。”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問曰:“上座今日離何處?”曰:“路口。”末山曰:“何不蓋卻?”溪無對,始禮拜。溪問:“如何是末山?”末山曰:“不露頂。”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變去?”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灌溪不能答,于是伏膺,在該處做園頭叁年,後來大徹大悟。灌溪上堂有雲:“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娘娘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飽不饑!”故知灌溪雖是臨濟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見尼衆中也有這樣驚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現在你們這樣多的尼衆,爲甚麼不出來顯顯手眼,替前人表現正法呢?須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墮,錯過因緣。古人說:“百年叁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你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者,只爲不肯放下身心清淨修學,而感受輪回,不得解脫。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來靜坐片時,希望漆桶脫落,共證無生法忍。

  次七第二日開示(3月1日)

  今日是兩個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各位來參加的日益增多,可見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純厚,福德深重;更可見人人都有厭煩思靜,去苦趨樂的要求。本來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且光陰迅速,數十年眨眼就過去了。縱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爲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現在知道這種如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來此參加這個禅七,真是夙世善根。但是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過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叁摩地。叁摩地者,華言正定。故他又說:“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于法性。故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癡慢等一切衆生度盡,證到本來清淨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叁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衆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故經雲:“一入耳根,永爲道種。”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爲始。我們一大到晚,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參去。

  次七第叁日開示(3月2日)

  今天第二七的叁天又過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靜之中都有把握,有什麼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叁天二天呢?但是初發心的人,總要努力精進,莫糊糊塗塗的打混,把光陰錯過了。我現在再說一個比喻給你們初發心的聽,希望好好聽著。諸方禅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聖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阿若憍陳如尊者。世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叁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後,初至鹿野苑,爲之說四谛法,這位尊者最初悟道。…

《上海玉佛寺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律學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