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不要緊,不理會,再來第二遍,第二遍不行,再來第叁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話講得有道理,一千遍我根本就不想它,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這一千遍怎麼?心定了,定開慧,《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樣能開智慧。智慧開就明了了,佛所講的境界完全通達明了。
我們今天爲什麼學經教這麼困難,就是用思惟。可是我不用思惟不行,我什麼都得不到,這是什麼原因?用思惟用慣了,無量劫來就用第六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阿賴耶的妄想,用成習慣了。現在大乘,大乘是完全不用這個,宗門不用,離心意識參,教下也不用,大乘也不用,你才能大開圓解。淨土宗用不用?淨土宗也不用,所以你念佛才能夠得理一心不亂。你要用這個東西,用這個行,用這個東西那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這個東西沒有舍掉,這是業,所以叫帶業往生。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能往生,你拚命念佛,你把世間一切萬事萬緣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得生,叫帶業往生。
可是教下不行,教下不能夠把這個離開,這叁種,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不能把這叁種放下,你就不能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是入佛知見,功夫淺的,就是此地講的十信菩薩;功夫深的,那就是初住,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淨土宗,確實理一心不亂我們很難做到,事一心也不容易。事一心是阿羅漢的境界,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我們常講,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分別也淡了,執著完全沒有,真正能夠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要煉!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煉,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瞋恚,你從這裏煉,這是真功夫;順逆境界、善緣惡緣,心都清淨平等,你肯定往生。你常常煉這個功夫,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生死自在。這個世間有緣,多住幾天,世間沒有緣,少住幾天,不受壽命長短的拘束,這叫生死自在。這個的確是難,是不容易,可是你一定要做,你不在這上面下功夫,怎麼會成就?眼前所有的,叫你放下,絲毫留戀都沒有,這才行。有絲毫留戀,就知道不行,自己完全是凡夫,一點功夫都沒有,壽命到了時候怎麼辦?這才是真正大問題。
下面就說,下面剛才我們念過了,這是「既離真性,各無自立,明此皆依心性而起」,接著說「心性既一,事應不多,事法既多,性應非一,此是本末相違難,亦是理事相違,亦一異相違,亦真妄相違」,這個裏面問題可多了,這一問問出這麼多問題出來。心性既然是一,事應該不多,像大乘教裏面講心性既然是一,所現出來,是一真法界,這個我們還能講得通。十法界從哪來的?十法界裏頭非常非常複雜,太多了。事法既然是這麼多,那心性就不是一,怎麼能講心性是一?心性是本,事法是末,本末相違。心性是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事,理既然是一,怎麼會變成那麼多事?既然有那麼多事,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可見得心性不能說一,心性應該也是多。也可以說是一異相違,一是心性,異是事,事相,這個地方講事法,事法既多,性應非一,那也是多;心性是真,事法是妄。這一問問了這麼多問題出來,這些問題怎樣圓融,怎樣把它講得圓滿?講得圓滿,要事實上圓滿你才能講得圓滿,事相上不是真正的圓融,你怎麼能夠講得圓滿?你要是能講得圓滿,你對于這些理事真的圓融了。
換句話說,你不入這個境界你答不出來;一定要契入境界你才真正明了,你才真正不懷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入這個境界了,這叫入佛知見。這種悟入,大乘教裏面講解悟,不是證悟,證悟是初住菩薩,十信位的菩薩是解悟。爲什麼他不能證悟?因爲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也就是說,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還在。初信位不容易,初信位的菩薩斷證的功夫不是沒有,見思煩惱裏面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跟小乘須陀洹一樣,但是他的知見跟佛是相同的。小乘就差得太遠太遠,兩個人斷煩惱的層次平等,但是智、愚不一樣,差別太大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也解悟到這樣的程度,見惑沒有斷(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雖沒有斷,肯定能伏住,這是決定靠得住的。爲什麼?他開悟了,他能伏得住。也就是說他修淨土決定往生,這就是智者大師爲我們示現的五品位,煩惱習氣確實沒有斷,完全伏住,凡聖同居土。
伏住的程度也不一樣,每個人都不相同,有淺深次第不同。伏得很深,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伏得淺一點,中輩往生,絕不在下品,絕對不在下輩,中上輩往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我們讀了這些大乘經,對于求生淨土心裏有把握,心裏有把握的時候你就生歡喜心。一天到晚,無論碰到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不放在心上,法喜充滿。等于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張票買到了,簽證拿到了,只不過就是早晚,什麼時候去早晚,肯定會去,絕不成問題。這是我們大家只要真正肯努力,統統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大乘經要聽、要讀,要依教奉行,要很認真努力,絕對不會辜負這一生。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