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六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經文這是剛剛講到,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第一段裏面,文殊菩薩問覺首菩薩,這是先「問所爲」,這裏面的意思很深。「正顯問端」、「述問意者」,這兩個小科我們讀過了,今天我們看第叁個段落,「揀定所問」,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叁揀定所問者,准此問意,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別有自體,能生諸法,唯如來藏,是所依生」,這是法相裏面所說的,于是難題就這樣發生了。如來藏在大乘法裏面確實是甚深之理,佛在「出現品」裏面告訴我們,講到一切法的緣起,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說這兩句話,真的是把宇宙的緣起、生命的緣起說盡了,簡簡單單都說盡了。可是我們讀了這兩句,每個人解讀都不相同,解讀不一樣。可以說從凡夫地到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契入的深你就解得深,你契入的淺你就解得淺,的確顯示出佛說法的圓融自在。也顯示出大乘經教裏面,字字句句有無窮無盡的義理,所以你說這個經怎麼講法?同樣一部經,不要說是我們一生講不盡,永遠講不盡。你要問爲什麼?因爲字字句句無一不稱性。

  

  體,體就是真如自性,從真如自性現相,相不離體,體不離相,你要是從這個地方稍稍會得的話,能夠體會到一點的話。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在佛法裏面把它分類,分爲六根、六塵、六識,這是我們講十八界。《楞嚴經》裏面,十八界之外又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是佛家爲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分成這些類別,每一類裏面又不知道有多少,展開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大而虛空法界,小而微塵,極微之微,無有一法不稱性,無有一法不是依性爲體。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古人用金跟器來比喻,所謂是「以金爲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不難懂,可是一般人也未必能夠體會得到。如果你要能夠參觀黃金製品的展覽會,你聽這句話就有味道了。我是曾經參觀過兩次黃金做的這些首飾、裝飾的東西,我看的這個展覽會不算很大,大概有兩萬多種,它每個品種都不一樣,你去看琳琅滿目,全是黃金。以金爲器,器有兩萬多種,擺在你面前;體是什麼?黃金,沒有一樣不是依金爲體的。

  

  我們看了這個現場,就想到古大德用的這個比喻,以金爲器,器器爲金,這體會到了。回過頭來再想一想,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哪一物不是真性?所以宗門徹悟之後,老師常常勘驗學生,你舉一物來看看,真的叫隨便撚一物,無有一法不是!這才是你真正體會到了,入這個境界才真正知道宇宙原來是一體。所以,大乘經裏面常講,「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很不好懂,唯心所現。至于變化,不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有顯著的變化,就是在一真法界裏面,又何嘗沒有變化?一真法界裏面,唯心所現,問題是我們講一真法界裏頭還有沒有唯識所變?這說真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你說它是性,還是識?那一品生相無明算什麼?又何況四十一位菩薩,講到最低的,圓教初住,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無明沒破。這無明是什麼,算不算是識?你要能從這個地方領會,你才曉得文殊菩薩問的意思,怎麼樣圓融?性識不二,這才是正確的答案。

  

  性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妄不二,性識一如,只是講真性是講純淨,阿賴耶識染淨和合。從淨的那分講它是真如,它是真性,從染的那邊講,它是阿賴耶,阿賴耶之體是真妄和合,要懂這個道理。法相家重視在識,《華嚴》是屬于法相宗六經十一論之一,法相宗要學《華嚴》。法相宗他們的教義是「離如來藏,不許八識能所熏等」,能熏、所熏,「別有自體」,沒有自體。體是什麼?體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真妄和合,如來藏在裏面。像礦産一樣,如來譬如黃金,如來藏就像金礦。金在哪裏?金在礦裏面,但這個礦一定要開采、要提煉,才能把真金取出來。所以,如來藏這個名詞的意思,用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能體會得到。確實八識能熏所熏沒有自體,離真如本性沒有自體。

  

  那麼說八識能熏、所熏沒有自體,你就曉得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麼會能生諸法?諸法是緣生的!所以,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問「緣起甚深」,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個問題真叫大問題,不是小問題。你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得大自在,小乘經上所說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句裏頭重視個「不許」,不許是不同意這個講法。後面就總結這兩句話,「唯如來藏,是所依生」,所依就是說八識所依,也是講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之所依。「亦不可言八識無二類,故名心性一」,不可言就是不可以說、不可以講,八識無二類。

  

  下面說,「以能生種種,非相違故」,這個能生種種,我們用一句話說就把它都包含進去了,這個種種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種種;非相違故,不相違背。「亦非第八而爲性一」,你不能說第八是性一。這個話到底怎麼講?就像《楞嚴經》一開端,世尊叫著阿難,問他心在哪裏,不問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裏?阿難舉出了七處,佛統統都把它否定掉,你能夠懂得這個意思,這幾句話你就不難體會;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所以真正通了,明白了,無論怎麼講都對,沒有通,怎麼說都不對,這是總的一句話。所以,祖師這個比喻比得太好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千萬萬無量無邊的金器,金是一,是所依生,種種那些金器,器是能依;這是講依,依是依緣,依靠這個生的。如果講能生所生,一是能生,種種是所生。可是你要曉得,能所是一,不是二,你的疑惑才能夠解除,才能夠斷得了。

  

  「答中既言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法性即是真如異名」。法性確實沒有生,示現而有生,它怎麼會示現?問題就在這個地方,怎麼會示現?底下給我們解釋,法性即是真如異名,法性就是真如,法性就是本性。「正與報事相違,故成難耳」,這個難題從這兒來的。法性本無生,爲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在這個世界上,所謂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多少人在探求,一直到今天沒答案,說法很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樁事情講得真正透徹、講明白,確實是佛法,佛法講得最清楚,講得最透徹。

  

  我們用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愛因斯坦說過,宇宙之間這些萬事萬物是幻相!不是真的。他說真實的其實只有一個「場」,這是科學家的這些名詞。這個說法就很像大乘經教裏面講,萬事萬物,《般若經》上講得好,如夢幻泡影。你看《金剛經》,大家常念,《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意思很深,幾個人能懂得?接著它說,「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電是比喻現的這個相時間短,太短太短,短到什麼樣的程度你沒有辦法想象,無法想象。所以不能想,你這一想已經超越了,就是你用的時間太長。相現了,你還沒起念頭它就已經滅了,第二個又起來。所以,現在有很多科學家逐漸逐漸也同意,宇宙萬象的生起是一時頓現,這是大乘教上講的,沒有先後次第,一時頓現。

  

  《楞嚴經》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生跟滅時間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用《仁王經》上的比喻來說,《仁王經》上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裏面有九百生滅,就是生滅已經有九百次。一彈指,我這個彈用力彈,彈得很快的話,我一秒鍾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一秒鍾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這種講法,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生滅的速度。你怎麼想?你怎麼可以起心動念?大乘教裏頭常說,「動念皆乖,開口便錯」,你想想這兩句話是不是真的?動念錯了,開口也錯了,爲什麼?相早不存在了。

  

  這種現象在哪裏?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已經習慣在裏面,已經迷在裏面。迷就是迷這個,諸佛如來悟就是悟這個,實際上只是迷悟不相同,統統在眼前。所以覺悟,剛剛覺悟的人非常感歎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你看看多少年的參究多辛苦,一旦就「原來就是這麼個事情」!所以契入境界之後,不要說契入得深,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談的證悟跟解悟,證悟就不必說,已經入境界了,真正解悟之後,妄念也少了,這是真的。妄念還有,妄念還相當嚴重,你連解悟都沒到,也就是說你連這個事實真相你並不了解,你還是憑你自己第六意識在想象、在分別,那怎麼行!六識分別,七識執著,天天用這兩樣東西,與事實真相愈去愈遠,你怎麼能夠理解!真正搞明白、搞清楚,有沒有事情?天下本無事,真的是庸人自擾之。誰是庸人?自己是庸人。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搞分別、執著,你不是庸人誰是庸人?所以搞清楚之後,心是靜的,心如止水,如如不動。靜到一定的程度,這是經上講「淨極光通」,通就是證悟,淨極是放光,放光就是生智慧,但是你還沒有通,通就入進去了。

  

  每個同學根性不一樣,有人根利,有人根鈍,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與過去生中修習有關系。過去生中你對這個法門下過功夫,還有人不是一生下功夫,可能是生生世世都在這上下功夫,也很可能百千萬劫在這上下功夫,那個根柢就厚了。但是怎麼樣?沒悟,沒有證得。你要問他爲什麼無量劫的修行還沒悟?原因在哪裏?實在講,我們在座同修,你們哪一個人不是無量劫修到今天?個個都是,爲什麼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關鍵就是古德講的放不下!放不下什麼?我什麼都放下了!是的,什麼都放下了,就是「什麼都放下了」你沒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