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P4

  ..續本文上一頁比較詳細的講解,總共好象講了二百四十八個小時,我講了四個月,二百四十八個小時,值得做參考。我是依據江味農居士《講義》講的。如果讀書,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讀周止庵居士的《心經诠注》,這兩本書很好,確實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問題,突破重重的瓶頸,這就是斷疑生信。如果要想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空過,那我就勸你學《無量壽經》,學《彌陀經疏鈔》,或是《彌陀經要解》,就夠了,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生淨土。這是在現前一般的根性真正有利益的課程,不多,只要好好去學,沒有不成就的。

  

  《華嚴》太大,但是沒有關系,我是每一次都講得很細,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聽一品有一品的利益。能夠有機會聽,也能夠幫助你斷疑生信,而且我們處處都指歸淨土,這個絕不違背大經的宗旨,爲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隋唐大德就已經說出來了,《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講得好!意思就是講《華嚴》、《法華》都是引導你歸無量壽的,歸無量壽就是歸淨土,歸念佛法門,這個很難得。

  

  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所修的法門就是般舟叁昧,般舟叁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數字,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在許許多多念佛法門裏面,他特別爲我們所示現的,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善知識。中國人常講「先入爲主」,善財果然不錯,就是以專修念佛爲主。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接引,真的往生了,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究竟圓滿的佛果,不可思議。善財童子是一生圓證無上菩提,所以《華嚴》導歸極樂世界是天經地義,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那麼這個地方所提出來的問題,就是《瑜伽論》當中講「異熟賴耶」。什麼叫異熟?異熟就是不是一個時間成熟,成熟有先後不一樣,這個叫異熟。賴耶實在就是講阿賴耶裏面含藏著種子,這些種子十法界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每一個人阿賴耶裏面都有作佛的種子,都有作菩薩的種子,也都有作餓鬼、地獄的種子。所以,從因上來講,一切衆生個個具足,無二無別,緣就不同了。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阿賴耶裏頭有佛的種子,如果我們隨順佛的種子,那你這一生就作佛去,你隨順菩薩種子,你就作菩薩去。所以佛說緣生,他不說因生,阿賴耶種子是業因,是因,但是因要是沒有緣,它不能夠結果,一定要緣。所以緣非常重要,緣每個人就不一樣,這是異熟的一個狀況。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最容易成佛的,最穩當、最快速的,無過于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真的肯定,沒有疑惑了,這一生當中死心塌地,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決定成就。世間所有一切的緣要暫時放下,你要是放不下,麻煩大了,你這一生的機會錯過了,所以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下定這個決心。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我都不顧你,這個在倫理道德上講不過去,那世間法破壞了,這個要記住。佛在一切經教裏頭常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怎麼放下?是心裏放下,心裏頭幹幹淨淨,決定沒有牽挂,決定沒有憂慮,這是真放下。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連經教都沒有,這才叫專精!

  

  常常想著經教也不行,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掉了,《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我學的佛法在我真正用功夫的時候,這個放下,我要把念佛往生作爲我一生當中第一個大事來辦。至于研究經教,或者是講經說法,附帶的,那不是我主修的,主修我的選擇是一卷《彌陀經》、一句佛號,就這麼簡單。跟大家在一起研究這些大經大論是附帶的,這個東西平常絕不放在心上。

  

  也許有同學又問了,你沒有把這個放在心上,好象你還講得不錯,這是什麼原因?實際上我在講席上講得很多,古德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得這麼一點利益,得這個利益老師教的。很多同學都知道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這就是我看家的本事。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些資料現在在這邊都找得到,經文不長。第二部學的《阿彌陀經》,第叁部學的《普賢行願品》,第四部學的《金剛經》,第五部《楞嚴經》,我在臺中十年就這麼多功課。這個五部經是次第完成的,李老師教學「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部經你學到他要不認爲滿意,決定不准你學第二樣,要學到他點頭了,行,你可以再學一樣。

  

  我在臺中學五部不容易,我的基礎是《金剛經》跟《楞嚴經》,在這上打下的底子,其余這些大經大論都沒有學過。我看起來沒有困難,你們要我講什麼,我就可以給你們講什麼,不但佛法能通,世間法也能貫通。何況世間一般宗教的典籍,無論哪個宗教的典籍,我拿到手沒有困難,我都會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大家都很歡喜。所以真的要一門深入,要在一部經上下真實功夫。這個真實功夫,不但你透徹了解,了解之後你要能落實在你的生活當中,落實在你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爲,這個學了才有用處。如果你所學的經教與你自己生活不相幹,這學了沒用處,你只是學文字而已,皮毛而已,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好象吃東西一樣,囫囵吞棗,你沒有消化,沒有吸收,沒有吸收它的養分,白吃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這個答,答裏面就說得很好,說「瑜伽等中,對于凡小」,這兩個字是關鍵,凡夫、小乘,「約就權教,隨相假說」,這兩個字用得好,假說就是不是真說。《華嚴》真的是真說,可是權小的經典很多,初學的人都是從這兒開始學起。你從這些學起的時候,已經好象養成一種習慣,常常就想著這些,一下給你講真實的時候反而覺得疑惑。這就是我前面所舉的這些例子,佛說法一定要契機契理,要觀機,他是什麼樣的程度給他說什麼法。華嚴會上這些大根器的人,也是從初學慢慢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佛也是像我們這種程度慢慢修成的,叁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是這麼修成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有些人根利,有些人根鈍,這什麼原因?過去生的宿根不相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宿根不相同。有些人過去生中修得好,修的時間長,現在接觸就容易;有些人過去雖然修,不很認真,沒有真正奠下基礎,這一生再接觸,也很歡喜,契入就困難。又何況,緣各個人不同,有人障緣很多,有人障緣就比較少,助緣比較多,各個不相同,原因在此地。所以,他這一句講得很好,對于凡小,約就權教,隨相假說,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