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很明白,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諸位將來接觸聖賢教化的層面多了,你就很明白、很了解。

  

  譬如說有很多人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爲什麼不在中國降生?爲什麼在印度?我初學佛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爲什麼孔子降生在中國?不降生在歐洲?才知道這些大聖人,哪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要是依《華嚴》來講,那是除我自己一個是凡夫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入這個境界得大利益!爲什麼?天天接受諸佛菩薩教誨,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爲什麼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我們成不了佛?善財童子遇到真是無量無盡的那些佛菩薩天天教他,有從正面教他,有從反面教他,方方面面的來教導他,他成就了,一生圓滿成就。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成就?我們一尊佛沒有遇到,你什麼都學不到,佛在你面前你不認識!這種教法,那是實教。

  

  我們是凡夫心,妄想、分別、執著特別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不生智慧,用實教的方法講不通,沒法子!但是中國人也不算笨,還有些聰明智慧,所以儒家、道家,老莊、孔孟教導中國人,有權、有實,權多實少,不是沒有,有,不多。所以,倫常道德講得多,這個東西通實教,不是純實教,通實教。西方社會裏面聰明人有,因爲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跟中國不相同,業報也不一樣,所以聖人在那個地方示現,可以說多分是用權教,俗谛;真谛方面講得太少,比東方還少。可是在印度不一樣,印度在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印度修定的人多,我們稱它爲宗教之國。佛經裏面講,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宗教的派別,就有那麼多,而且這裏面有許許多多修得有很深的定功。

  

  六道、輪回不是佛法說的,現在很多人說佛教講輪回,這是粗心大意,這是誤會。六道輪回是誰講的?婆羅門教講的,婆羅門教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前身,它的曆史最久。我跟他們接觸很多,他們自己內部講,他們宗教的曆史有一萬多年,但是世界上一般大家學術界承認的是八千五百年,這世界上承認的。就如同佛教,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現在全世界承認的是兩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記載超過叁千年,可是世界一般承認的是兩千五百年。那麼他說他們一萬多年,我們想想也可以相信。他們在定中見到的,這不是推論。

  

  他們所修的這些禅定,在今天佛法裏面來講叫世間禅定,世間四禅八定。修這種方法沒有真正達到禅定的水平,我們一般講未到定。他有沒有定功?有,但是還沒有達到初禅。未到定他就能夠見到欲界天,能夠見到畜生、餓鬼、地獄,也就是說,這些層次的空間維次他突破了,他能見得到。定功要是達到一定的水平,他證得初禅,他見到初禅天;證到二禅、證到叁禅、四禅,乃至于證得四空定,六道裏面的狀況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親眼所見的。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已經不再懷疑了。在禅定境界裏面,時空觀念沒有了,也就是時間沒有先後,過去的、未來的,他統統看見。空間沒有距離,從四禅、四空到六道,這個叁界的狀況他清清楚楚,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都有這種功夫。這個境界在中國沒有,孔子那個時代,周朝、春秋那個時候沒有。我們從這裏想想,釋迦牟尼佛應該降生在什麼地方?當然降生在印度。

  

  雖然佛說法也是不離真俗二谛,但是在前面一個階段,他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前面一個階段有二十年,「阿含」講了十二年,「方等」講了八年,二十年。前面二十年多說俗谛,少說真谛,可是後面的二十九年,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說了二十年,「法華涅槃」八年,多說真谛,少說俗谛。《華嚴》、《法華》說真谛幾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說是純真,俗谛在這裏頭就講得很少了,是隨順如來親證境界說出來的,所以不是凡夫境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文殊他問的意思是要顯實教之理。

  

  所以,用權教、用世俗人對心性有限的程度做爲問難的依據,「本」就是依據,依據這個來提出難題。而目的?目的太好了,目的是「令覺首以法性示生」,示是開示,生是衆生。「決定而答」,決定是決定沒有疑惑。我們凡夫、二乘雖然常常聽佛說法,佛是真谛、俗谛都說,俗谛沒有問題,沒有疑惑,但是佛講到真谛這些地方的時候,總難免有些疑惑,疑要是不能斷,對于大乘的修學造成一定的障礙。凡夫有叁障,菩薩有沒有障?菩薩有,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疑是一定要化解。講經說法起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如果衆生沒有疑惑,佛還講什麼經?不需要講了;就是因爲有疑,佛才天天講經。勞累到世尊四十九年都不能休息,天天在這裏教導,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大慈大悲到了極處。

  

  覺首菩薩他正式學這門功課,讓他來答複,決定而答,沒有疑惑。「海會同證」,這個海會是華嚴海會,海會菩薩一同給他做證明。證明什麼?覺首菩薩講得沒錯,講得很對。覺首菩薩講的就是代表諸菩薩所說的,諸菩薩所說的是代表諸佛如來所說的,決定沒有疑惑。下面舉出《楞伽》、《密嚴》,對這個說得很詳細,這真正把問答的義趣給我們顯示出來。

  

  再看底下這一段,「會相違者」,這是第四科。會是會通,怎麼樣把相違會通?「問,若爾」,要像前面所說的,「瑜伽等中,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辦體而生,非如來藏隨緣所成,如何會釋」,這個問題提得好。「瑜伽等」,這是指法相宗的論典,像《瑜伽師地論》這一類的。法相是有六經十一論,像《唯識叁十論》、《法相入門》,這諸位應當都讀過的,《唯識二十論》、《百法明門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分量很大,彌勒菩薩造的。彌勒菩薩是法相專家,他修的叫「唯心識定」,是依法相經論裏面的理論方法修行證果。這個方法好,但是很難,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性宗,像禅宗,那要上上根人。老師說你不是上上根,你修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要想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樣子是不可能。相宗,中上根性的人行,有條件可以學,時間太長,恐怕你沒有那麼長的壽命。那時候李老師簡簡單單的算了一算,「五重唯識觀」每一個法門大概需要多少時間,五重加起來要兩百多年,能活那麼大的年歲嗎?而且你還要有老而不衰,你要有這個能力才行,年歲老了就衰了,體力就差,你就不能修了,那沒辦法。所以,法相也相當不容易成就。最後老師教我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妥當,穩當,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依照淨土宗的經論,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說起來也不容易,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放不下。古大德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那是什麼原因?哪一個肯放下,哪個就去了。所以,淨宗法門有它真正殊勝之處,你要把這個世界,身心世界、人情世故統統放下。不是說你這麼忍心,你要不忍心你自己不能成就,你成就之後,你才能回過頭來幫助這些家親眷屬,這些父老故舊你才能照顧得到。佛法裏面講得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你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鄉親父老,跟你都有關系,只要有關系他跟你就有緣,你將來成佛的時候你就能度他。所以要暫時忍心拋棄,不是真的不顧,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我再回來幫助你。否則的話,我跟你們一起沈淪在六道輪回裏面,生生世世彼此沒有法子照顧,這是事實真相。誰能照顧誰?只有成了佛,才真正有把握照顧別人,你自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了,回過頭來可以幫助有緣人。你的這些親故,無論他在哪一道你都認識,你也有能力很容易就找到他們,只要得度的機緣成熟了,你一定會幫助他。什麼叫得度機緣成熟?你能信、你能解、你能行,緣成熟了,一定會來,真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真來幫助你,真來救你。

  

  今天剛才有位老和尚聖懷老法師,剛才我看到他,現在沒有看到。這位老和尚也很了不起,他大我叁歲,今年八十一歲,我跟他連絡上,他今天來我們這個道場來參觀,來看看我。我跟他的緣分是一九七六年,我在臺北善導寺好象是冬季的一個講座,七天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他們從香港到臺灣去觀光旅遊,碰到了。他今天告訴我,他說見如法師介紹他去聽經,他本來講只聽一次,第二天就准備到南部去旅遊去。頭一天聽了之後,他聽了還有興趣,再聽一天,就把這個約會推遲一天,聽兩天。聽兩天之後還想聽,後面的旅遊就取消了,就一直七天的經聽完。聽完之後,那時候還有一個謝道蓮居士,這一僧一俗來看我,跟我商量:法師,我們從香港來的,你能不能到香港去講經?當時我就答應了,所以過了年之後我就到香港來,在香港住了四個月,他們兩位邀請的。

  

  這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情,我到香港來是七七年,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們認識的。當時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在那邊講經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是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續講兩個月,講四個月。我記得《楞嚴經》沒講完,我們的簽證時間到了,結果離開了。我們的緣是那個時候結的,現在見面非常歡喜,多年沒見面了。當時許多的同參道友,一半以上都不在了,正是古人所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多少人都沒有過七十歲就走了。所以時節因緣非常重要,你要沒有長時間的修行,你很難成就,這是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諸位報告的。明白這個道理,對身體不必過分的執著,但是也不可以過分的愛惜。最好?最好是隨緣,隨緣要知道保養,不可以糟蹋身體。飲食起居要注意,要保持好的體力,你才有能力用功辦道,你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

  

  所以今天有人問我,有許多難題沒有辦法解答,他們說是瓶頸不能突破,就是有很多困難,問問我要學什麼法門。如果你的疑慮太多,讀《金剛經》好,我過去在《金剛經》有一次…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