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書,不要去看雜志、不要去看報紙,你把看雜志、看報紙那個時間用來讀經,或者用來讀善書。

  

  近代,這靠我們最近,還不到一百年,印光大師,這許多人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一生最重要的教誨叁本書,這裏面就有淨土。叁本書裏面,第一本《安士全書》,你看在《文鈔》裏頭極力贊歎,認爲對于因果、理論、事相說得最清楚,說得最透徹,文字、文章之好第一等。前清周夢顔居士編的,我們可以常常讀。

  

  這一本書裏頭一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骘文》,是講因果的,講因果報應的。《陰骘文》不長,只有七百多個字,注解注得非常豐富,差不多都是用儒釋道叁家的教義來解釋,來做注解,注得真好。第二篇《萬善先資》,所有宗教裏頭講到戒律,第一個總是教你戒殺,第二個教你戒淫,總是把這兩個擺在前面,重戒!《萬善先資》就是勸戒殺。第叁《欲海回狂》是要戒淫。這是惡業兩個最重的,特別詳細來發揮。最後一篇是《西歸直指》,就是勸你念佛求生西方。這本書好,非常非常之好。另外有兩樣可以說是輔助的,一個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說明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真相,非常非常之好。另外一種《太上感應篇彙編》,細說善惡因果。印祖這叁本書可以救現在的劫難,我們要認真努力去讀。所以你能夠常常讀這叁種書,或者加一部《彌陀經》,或者加一部《無量壽經》,決定求生淨土。我們講《華嚴》也好,講《法華》,講一切大乘經可以聽,不要在這上下功夫,聽聽就好了。真正下功夫要在淨土、要在因果,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這就沒錯。

  

  法師既然教我們不要深入這些大經,你爲什麼要講?我在講經的因緣時講過,我不是想講這部經,不是的。你要問我真正想講什麼經?我跟諸位說,我真正想講的就是《阿彌陀經》,我最喜歡的是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我講《華嚴》是叁位大德啓請的,第一位是臺灣臺南的開心法師,他已經往生了。早年每次他來看我都勸我要講《華嚴經》,他說:法師,這個經你要是不講,以後沒人講了。勸我不止十次。我也沒有答應他,不敢答應。印象很深,他的慈悲心很切,我很感激他。第二位勸我講這個經的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第叁位是我們華藏圖書館的館長,往生之前要求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或者是錄相帶,留給後人做參考,我才答應。叁個人啓請,要不然我不會在這個經上用這麼多的時間。所以這個諸位要曉得。

  

  但是講這個經對我自己有很大的利益,真的提升自己的境界,煩惱輕智慧長。所以這個經我講,諸位可以聽,不要在這上面用功,能聽多少就算多少,不必去研究,不必去在這上下功夫;應當在淨宗下功夫,應當在因果上下功夫,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聽《華嚴經》很容易,誰跟你講?毗盧遮那佛給你講,文殊、普賢菩薩給你講。所以現在我們知道有這部大經,到極樂世界再去學,在此地我們不學,這樣就好。在此地決定要取淨土,要學智者大師,所以要讀誦。你能夠讀印光大師給你講的這叁本書,那我跟你介紹的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跟《阿彌陀經》,我勸你讀這兩樣,這就夠了,讀誦。

  

  第叁「演說」。演是表演,我學多少我做多少,我做出樣子給人看,那叫演。人生如戲,天天在演戲,演給別人看的,給社會大衆做一個好的樣子。這些年來,我在許多國家地區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往來,我提倡的是「仁慈博愛」。如果能說,大家能接受,我就說中國的倫理道德,特別是道德的十二個德目,我們中國人講八德。八德怎麼會變成十二個?八德有兩種講法,這裏面有重複的,去掉重複的,十二個字,我們講這些。這就是我們要表演的,我們要做給別人看的。

  

  這十二個德目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常常把這十二個字放在心上,依教奉行。「孝」是我們對長輩、父母的關系處好,父慈子孝。「悌」是兄弟的關系。「忠信」是對朋友的關系,用現在的話說,在這個社會上,兩種身分一定我們是有一種,或者兩種都具足,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被領導對于領導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領導對于被領導的一定有義,一定有禮,「禮義廉恥」。對社會廣大的群衆,現在講我們對不同的族群,對不同的文化,我們要能夠真正落實到「仁愛和平」,真幹。演說,不但要做給人看,而且要常常講給人聽。這是五個科目裏面第叁個科目,這是天臺講的五品,這第叁個。

  

  第四「兼行六度」,六度裏頭一定有四攝,兼行六度是以四攝、六度教化衆生。「正行六度」,這最後一條,正行六度是要用六度來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貪,持戒度自己的惡業,忍辱度自己的瞋恚,精進度自己的懈怠,禅定度自己的散亂,般若度自己的愚癡,這叫正行。正行是對自己,兼行是幫助別人,智者大師教我們,叫五品位,這個行。這個煩惱雖然沒有斷,我們努力努力還能做得到。這是釋迦世尊在中國所示現、所表演的。告訴我們,這樣你一生沒有白過,你一生會真正有成就。

  

  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人生苦短!我們這個身命在這個世間不是長遠的,縱然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真的叫一剎那。我上一次到日本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跟他照了幾張照片,這個帶回來了。老和尚今年一百歲,他對我非常愛護,我也非常尊重這位老法師。百年真是一轉眼就到了,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總得要好好的去想想,要反省,這才真正會改過自新,斷惡修善。

  

  我們希望來世,學佛、信仰宗教的人都相信有來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來世比這一世更好,這就有意義,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沒有白過,來世肯定比這一世好。可是最好還是作佛、還是作菩薩,這最好,爲什麼?不造業。對于這個世間榮華富貴、名聞利養要看破、要看淡,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爲什麼?如果你要是把這一生的修學,你那個願心希望來世得世間的富貴,像古時候縱然做到皇帝了,也不是究竟法。你問爲什麼?雖然那一生當中,貴爲天子,富有四海,死了的時候還是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就錯了。我們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不再幹這個事情。將來再到六道裏面來是菩薩身分來度衆生的,不是來造作罪業的,這就對了。所以智者,世尊的化身;印祖,大勢至菩薩的化身,給我們的啓示很大!他示現的意義非常的深遠,我們要記住,要認真的來學習,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一定要知道求解。

  

  所以學佛要不讀經,要不解經義,不能夠依教奉行,那不叫學佛,他沒學佛。沒學佛,他到佛門裏來幹什麼?從前李老師說了一句話,說得真好,他說:他在家過生活無聊,到佛門裏面來消遣的。這李老師說的。想想他講的話沒錯,真的,他到寺廟裏來消遣的,是來玩的,他不是來學佛的。他把這個地方當作一般娛樂場所,他來玩的,他不是來學佛的,跟著大家一起熱熱鬧鬧。你要真的跟他講佛法,他一句也聽不進去,他搞熱鬧、搞燒香、搞拜佛,還有一些搞慈善,不懂經教,不知道怎麼叫修行。這樣情形,這種人很多,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所以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正法,總算把修行學佛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得認真去幹,從這裏建立信心。你了解愈多,認識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堅固,你的願才能發得出來。

  

  住,既然是從信成就的,所以「將答所成,先辨能成」。首先要辨別怎樣成就你的信心,怎樣成就你入住,也就是幫助你超越十法界,證得初住的果位。下面說「又正答十信,故下叁品來也」,這下叁品,「菩薩問明」就是第一品,這叁品來了是這麼一個原因。「後別者」,這來意有通有別,前面是通,通意,這個地方講別,別意,別意專門講這叁品。「叁品明信有解行德」,這個地方這句話我們要搞清楚。信從哪裏來的?信從解來的。「菩薩問明品」就是解,解了以後你自然會行,這就懂得修行。行,在這一會裏面就是「淨行品」,你會修清淨行,修清淨心;德是「賢首品」。所以信有解行德,後面這叁品就是講的解行德。

  

  「解爲二本」,這個重要!「此品先來」,這個二就是行跟德。那我們就明白了,現在人學佛爲什麼不能行?他不解。古人有比喻說「解如目,行如足」,我們一個人要走路得有眼睛,你得看路認識路,你這兩條腿才會走;我有腿沒有眼睛,看不見,看不見你就是寸步難行,你怎麼走法?解行之成就,那就是德。所以此品先來,它有次第、有順序。這來意裏面有通有別,這個通範圍大,在清涼大師四分裏面,通意那是完全包含解分,很長的這一大段經文一直到第七會。別意只有這叁品經,就是講解行德,就是講這叁品。來意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釋名」,解釋品名,「釋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菩薩問明,「品」這個字就不必說,前面都介紹過了,品是品類,這一品裏面所講的菩薩問明。由此可知,菩薩是大乘不是小乘,明是智慧。這下面講的問明是法,「遮果表因」,遮,這裏面講的是因果,現在不談因果,我們只談因。解是因,行是果;行是因,德是果,互爲因果,現在只談明了,所以只講因。「故雲菩薩」,菩薩在因地,佛在果地。「問即是難,明即是答」,所以問也叫問難,我遇到困難,我不理解,我要來請教;答,答是智慧,把我的疑慮完全給解開了,所以明是答。

  

  「然問有二種」。第一種是「泛爾相問」,這個梵雲就不必要了,那是梵語我們就不必了,我們只說就一般的發問,隨便問,這裏面很多沒有什麼重要的意思,這普通的發問。第二種是真正有疑難,不能不問,「二者難問,謂以理征诘」。這個梵文我們都不管它,不去理它。這一品所問的是問道理,這個理問得很深,什麼人問的?文殊菩薩發問,這可不是普通人。由此可知,問,如果不是有相當程度的人問不出來。這些問題你沒想到,你怎麼會問?所以佛經裏面這個問答,比這裏講得更詳細。

  

  問有四種問,這裏才說兩種。四種問裏面,最後一種叫「利樂有情問」,這裏面所問的全是利樂有情,不是自己不懂。我問你答,我們兩個在唱戲、唱雙簧,讓聽衆聽了覺悟、明白,這是佛菩薩的善巧方便,慈悲到極處。文殊菩薩哪有不懂這個道理的。我們凡夫不懂是真的,二乘不懂,權教菩薩不懂,所以這才麻煩他來代我們問。我們問不出來,不懂也不會問,他來代我們,所以這是利樂有情問。

  

  佛門裏面有句諺語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話什麼意思?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決定是有感他來應的,感應道交。釋迦他跟這個世間有緣,這個世間衆生有感,他來示現作佛,示現作佛,不錯,來幫助衆生。可是他還要有些協助的人,如果沒有人幫助他,他一個人唱獨角戲唱不出來;舞臺表演,一個主角還要很多配角,還有許許多多跑龍套,甚至于文武場,很多人來配合這一臺戲才能唱得出來。所以一尊佛出世就有千佛擁護。「千」不是數目字,你要把它限定一千個人,那你就錯了。這個千是表示多,許許多多佛菩薩都來協助。這個協助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協助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有緣,所以釋迦佛到哪裏去示現,他們這幫人統統都來了,自自然然形成了一個團體。

  

  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應當時時刻刻想到與一切衆生結善緣,爲什麼?結善緣,到你將來成佛,你到哪裏去應化,你幫助的人很多,你示現作佛,他們示現作菩薩,示現作聲聞、作緣覺,還有示現作比丘,示現作護法,你這個戲才唱得熱鬧,唱得圓滿。千萬不要給人作冤家,不要跟人結惡緣。惡緣有沒有?有,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裏面六群比丘,提婆達多,那就是過去生中結的惡緣。可是你要記住,這個惡緣早就化解了,所以他們來示現作惡、示現的種種不善,都是促成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諸位如果細細去讀戒律,《戒經》每條戒製戒的因緣,這差不多都是六群比丘示現的。他們示現殺害衆生,有人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佛才製這條不殺生;有人示現偷盜,佛曉得了,才製不偷盜的戒。所以佛製定這些戒律不是憑空想象的,確實當時弟子當中犯這麼多錯誤,這些錯誤應當怎樣糾正,不是想象的,是事實,這些都叫大權示現。他們不是凡人,他們都是古佛再來、菩薩再來,故意裝這個樣子,像唱戲一樣,戲臺上有演正派的,有演反派的,正派、反派都是教化衆生。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與一切大衆相處,總是記住一個原則,與一切衆生結善緣不結惡緣。可是這個惡緣,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你也決定免不了,免不了怎麼辦?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真理。怎樣把這個怨結解除?從自己內心解除,不在對方。你要在對方解除,永遠不能解除。所以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勸勉同學,從自己內心裏面,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消除,永遠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你才能夠把怨結化解。這個人我對他化解了,他對我沒有化解,不要緊,將來你作佛,他就是提婆達多一類的。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攝受他,來感化他,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他也能助你一臂之力。他們這些人在僧團裏面就示現像提婆達多的身分,像六群比丘的身分,唱這臺戲也需要唱反派的,沒有反派不能夠襯托正派。統統都是有因緣的,絕對沒有一樁事情說是沒有前因,突發的,沒有,絕對沒有。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也離不開因緣果報,這是真理,這是事實。所以不能夠不知道。

  

  此地的發問,確實這個難不是菩薩不懂,菩薩比誰都懂得清楚。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我們凡夫不懂,前面跟諸位說了,小乘不懂,緣覺也不懂,沒有大徹大悟的菩薩(就是十法界裏面的菩薩)也不懂,這真難!文殊菩薩代我們問出來,十首菩薩來回答,爲什麼要回答?他們正在修學這個課程,讓他們來答是最好。其實十首菩薩又何嘗不是如來的化身?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慈悲到極處,幫助我們,度我們的。我們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堂課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