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九卷)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看「釋名」裏面第二段的問答。
「答亦有二,一但依問酬報曰答」。這是第一種,別人有問,依照他所問的爲他解釋,這是答,這個意思容易懂。「二若俱爲解釋」,這個俱爲解釋就是詳細的解釋,「旁兼異義,美言贊述,令理顯煥曰明,即今品意也」。爲什麼不說問答要說問明?這就把這「明」的意思是很明顯的爲我們說出來。這個問答不僅僅是爲他解釋他所問的,而且裏面還有很深的意思,甚至于還有引申(我們現在講引申),連帶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義理,這一問就全部都把它說出來,這是真正開智慧。美言贊述,這是贊歎,讓問的人、聽的人,這種問答通常確確實實是在利樂有情問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讓聽者深深得到利益,所以他不用答,他用個明。這品裏面「問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了十首菩薩解答的義理甚深甚廣。
底下說,「明亦破暗」,暗是愚癡,明是智慧,智慧能破愚暗,「能除問者之疑暗故」。當然這個問者不是文殊菩薩,但是此地卻是文殊菩薩問的,文殊菩薩代表我們一般人來發問,所以它的意思很深,到下面經文我們都能夠看得出來,才知道佛菩薩的慈悲,我們對佛菩薩尊重的心、感恩的心才能生得起來。「今文殊九首,互爲明難,遞作砧椎,研核教理,以悟群生,故以名也」。這個地方這句就講得更透徹、更清楚了。經文裏頭文殊菩薩發問,九首菩薩這幾個人?九個人,名號裏頭都有首,所以稱爲九首,代表十信位。信爲首,《華嚴》、《大論》裏面都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都是擺在第一。
念佛求生淨土信也是擺在第一,淨土叁個條件,往生叁個重要條件信、願、行。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把信說成六個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沒有信心不能往生!不但佛法沒有信心不能成就,世法如果缺少信心也不能成就,可見得信在世出世間法都是擺在第一位。我們的信心從哪裏建立?這在前面都講得很清楚,信心建立在解門上,你解得愈深,你的信心就愈堅定愈不會動搖。學佛的人凡是聽到外面說還有好的法門,還有比這更殊勝的法門,這信心就動搖了,很多!自古以來不例外。什麼原因?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廣。如果說是真正的深解義趣,他不會動搖,決定成就。所以這是九首菩薩來答。
問跟答的「互爲明難」,問的人也有智慧想難對方,對方解答的人也有智慧,也要來難難發問的人。這都是在表演、都是在作戲給我們這些臺下聽衆們觀看的,希望我們這些聽衆看了之後,聽了之後,能夠恍然大悟,他們表演目的就達到了。所以後頭說「遞作砧椎」,砧是砧板,椎是槌子,遞作就是互作,在經文裏面就是互相問答,就這個意思,互相的來問答。「研核教理,以悟群生」,這是把這個目的說出來了,深入研究探討教理。這個教理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理,目的是教一切衆生開悟,明白過來。
所以佛法總的教學綱領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叁途苦,六道苦,十法界統苦。苦從哪裏來的?從迷來的,迷得愈深就愈苦。怎麼樣解決苦?幫助你覺悟,覺悟得愈深就愈樂,苦就沒有了。諸佛菩薩、世間許許多多大聖大賢他們出現在世間,一生所做最偉大的事業不是別的,教學,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這是因。只要把這個因做好了,離苦得樂的果報自然就現前,那個不必去問的。我們只問破迷開悟,自然而然離苦得樂。故以爲名,用「問明」來做這一品的品題。
下面又說,「長行明起于問,偈頌明解于問,故曰問明」。這是這品經文的形式。「問」都是長行的文體,我們一般人講體裁,長行是散文式的文體,可是答複都是用偈頌,就是長行明起于問,偈頌明解于問。爲他所問的來加以解答,所以這叫問明。「不雲答者,欲以明兼于問故」。所以他不叫問答,不是菩薩問答品,而是「菩薩問明品」,明比答的意思深,明裏頭有答、有反問。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很廣。「問有二義,故得稱明」。再說這個問,問有兩個意思,所以它稱明。
第一個說「問中征責诘難理盡,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問也」,這條在我們凡夫裏面沒有,聖人裏面有,爲什麼?我們知道真理是無盡的,無有窮盡的;言語是有窮有盡的,也就是說言語它有範圍、有極限,可是真理沒有極限。不但言語有極限,我們思惟想象也有極限。佛在法相經論裏面把這樁事情說得很清楚,一切衆生在八識田裏面功能最大的、最顯著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思惟想象,這的確超過言語,言語沒有那麼大的範圍。我們能想過去,我們也能夠妄想未來。所以佛說第六意識對外能夠緣一切萬事萬物,對內能緣阿賴耶,緣到阿賴耶識就是緣不到真性,這就說它有極限。稱性它就沒有法子,它的能力就達不到。言語的能力更是有限,此地說使答者亡言,這就是言語沒有辦法,但是不用言語他也能覺悟,這個方法高,高明。
因此在佛法裏面言語的教學真的是對初機的,高等的佛法沒有言語,不用言語,那用什麼方法教?佛門裏面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什麼樣程度?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不用言語了,言語太麻煩了。所以今天我們講的科學方法,邏輯辯證法,佛法講的因明,這些都是現在所說的科學的方法,它們有極限。就是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很管用;如果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一點都沒用處。我學佛以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他就講哲學裏面的方法是有範圍的,他說在大乘佛法裏頭,這個東西統統用不上。我聽他老人家說這個話,我沒有懷疑,我也能肯定他講得對,正確的。
不要說是佛跟佛見面確實不但沒有言語、沒有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法身菩薩們在一起,這法身菩薩是圓教初住開始,他們已經沒有執著,已經沒有分別了,諸位想想離開分別執著,你還有什麼話好說的?他們的功夫完全是在不起心、不動念上做功夫,這太微細了,我們凡夫無法想象,怎麼想都想不到。爲什麼?你思想的時候有極限,這個極限思惟想象沒有法子突破,你怎麼會知道?這都是真理,真正的理事,不是妄想、不是推測,真實的道理,真實的實相。這所謂是「至明之問」,這是法身菩薩。
第二個「以問中進退诘理令現,使答者易釋,故以爲明」。這一條行,我們凡夫有分,前面一條九法界衆生沒分。所以第二條這個問明,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有,就是在問的當中有進有退,來探討真理。答複的裏面也有進退,答的人有時候用反問,讓問的人容易覺悟,所以它不叫問答,它叫問明,能生智慧。「又明即法明」,這說得好,「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故曰問明」。十菩薩就是十首菩薩,到經文我們都看到。文殊菩薩問,這十位菩薩答,問中有答,答中有問,所以叫問明。「雖諸義不同,皆菩薩之問明」。這個問的品題的意思,我們要知道。這一品所說的大致上我們就了解,也助成我們學習的興趣。經文長,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一開頭把裏頭的義趣、重點提出來告訴我們,提起我們學習的興趣,我們就會有耐心認真努力來學習。
第叁段「宗趣」,宗是宗旨,趣是歸趣。宗旨就是這品經修行的方法,這是修因;趣就是趣果,我們依這個方法來學習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趣就是果。它也有通別,「通複二義,一通分宗,二通會宗,並如會初」。這一會在講「名號品」的時候說過,所以這帶一帶就行了。重要的是「別明此品」,別義,這一品經的宗趣有兩個意思,「望當品,以十甚深爲宗,依成觀解爲趣」。望,我們現在一般當「就」講,就本品,這當品就是本品,就「菩薩問明品」這一品來說,它裏面講的十甚深,也就是十個問題,真的是很深的問題。這十個問題有問有答,你從問答當中明白,慢慢覺悟了,當然每個人覺悟的深度不相同。爲什麼每個人覺悟的深度不一樣?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凡是有相當深度的覺悟,決定不是他這一生的事情,過去生中學過,所以他的領悟力好象比別人強,他悟的比別人深,道理在此地。
我們在座的同學,每個人絕對不是你這一生才來學佛,不是!你過去生中學過,過去生還有過去生,確確實實有人生生世世多少劫來都在學佛。那要問他爲什麼沒有成就?既然過去善根那麼深了,爲什麼還不能成就?同學當中念過《無量壽經》的人不少,你看看《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說阿阇王子他們五百個同參道友,佛講《無量壽經》,他們也很歡喜的來聽,聽了之後都發心將來我們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動了這個念頭。他們有沒有往生?沒有,沒有動往生的念頭,只是聽了很羨慕阿彌陀佛,希望自己將來作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世尊告訴我們,他們這五百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看那個善根多深厚,那是多長的時間,現在還做凡夫。然後你就知道,我們今天遇到佛法,還發了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阇王子還沒發這個心。你能夠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善根比他深厚,他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你一定超過他,這個道理很顯然。
要問爲什麼現在還變成這個樣子?你不是沒有修行,修行功夫不得力,所以你沒能去得成。爲什麼功夫不得力?你對于教理沒有參透,所以你的煩惱習氣斷不了,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好了,來生來世接著再幹,就這麼個道理。你要問哪一生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往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答案很簡單,你哪一生放下,你就成了。這比斷惑容易,你說要斷見思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那真難,那真不容易做到。所以智者大師給我們的示現就是不斷煩惱。煩惱雖然沒有斷,我說的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