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0九卷)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来看「释名」里面第二段的问答。
「答亦有二,一但依问酬报曰答」。这是第一种,别人有问,依照他所问的为他解释,这是答,这个意思容易懂。「二若俱为解释」,这个俱为解释就是详细的解释,「旁兼异义,美言赞述,令理显焕曰明,即今品意也」。为什么不说问答要说问明?这就把这「明」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为我们说出来。这个问答不仅仅是为他解释他所问的,而且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甚至于还有引申(我们现在讲引申),连带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义理,这一问就全部都把它说出来,这是真正开智慧。美言赞述,这是赞叹,让问的人、听的人,这种问答通常确确实实是在利乐有情问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听者深深得到利益,所以他不用答,他用个明。这品里面「问明」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明了十首菩萨解答的义理甚深甚广。
底下说,「明亦破暗」,暗是愚痴,明是智慧,智慧能破愚暗,「能除问者之疑暗故」。当然这个问者不是文殊菩萨,但是此地却是文殊菩萨问的,文殊菩萨代表我们一般人来发问,所以它的意思很深,到下面经文我们都能够看得出来,才知道佛菩萨的慈悲,我们对佛菩萨尊重的心、感恩的心才能生得起来。「今文殊九首,互为明难,递作砧椎,研核教理,以悟群生,故以名也」。这个地方这句就讲得更透彻、更清楚了。经文里头文殊菩萨发问,九首菩萨这几个人?九个人,名号里头都有首,所以称为九首,代表十信位。信为首,《华严》、《大论》里面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信都是摆在第一。
念佛求生净土信也是摆在第一,净土三个条件,往生三个重要条件信、愿、行。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信说成六个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没有信心不能往生!不但佛法没有信心不能成就,世法如果缺少信心也不能成就,可见得信在世出世间法都是摆在第一位。我们的信心从哪里建立?这在前面都讲得很清楚,信心建立在解门上,你解得愈深,你的信心就愈坚定愈不会动摇。学佛的人凡是听到外面说还有好的法门,还有比这更殊胜的法门,这信心就动摇了,很多!自古以来不例外。什么原因?理解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广。如果说是真正的深解义趣,他不会动摇,决定成就。所以这是九首菩萨来答。
问跟答的「互为明难」,问的人也有智慧想难对方,对方解答的人也有智慧,也要来难难发问的人。这都是在表演、都是在作戏给我们这些台下听众们观看的,希望我们这些听众看了之后,听了之后,能够恍然大悟,他们表演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后头说「递作砧椎」,砧是砧板,椎是槌子,递作就是互作,在经文里面就是互相问答,就这个意思,互相的来问答。「研核教理,以悟群生」,这是把这个目的说出来了,深入研究探讨教理。这个教理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理,目的是教一切众生开悟,明白过来。
所以佛法总的教学纲领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统苦。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迷得愈深就愈苦。怎么样解决苦?帮助你觉悟,觉悟得愈深就愈乐,苦就没有了。诸佛菩萨、世间许许多多大圣大贤他们出现在世间,一生所做最伟大的事业不是别的,教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因。只要把这个因做好了,离苦得乐的果报自然就现前,那个不必去问的。我们只问破迷开悟,自然而然离苦得乐。故以为名,用「问明」来做这一品的品题。
下面又说,「长行明起于问,偈颂明解于问,故曰问明」。这是这品经文的形式。「问」都是长行的文体,我们一般人讲体裁,长行是散文式的文体,可是答复都是用偈颂,就是长行明起于问,偈颂明解于问。为他所问的来加以解答,所以这叫问明。「不云答者,欲以明兼于问故」。所以他不叫问答,不是菩萨问答品,而是「菩萨问明品」,明比答的意思深,明里头有答、有反问。所以这个意思就很深很广。「问有二义,故得称明」。再说这个问,问有两个意思,所以它称明。
第一个说「问中征责诘难理尽,使答者亡言,此至明之问也」,这条在我们凡夫里面没有,圣人里面有,为什么?我们知道真理是无尽的,无有穷尽的;言语是有穷有尽的,也就是说言语它有范围、有极限,可是真理没有极限。不但言语有极限,我们思惟想象也有极限。佛在法相经论里面把这桩事情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在八识田里面功能最大的、最显著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惟想象,这的确超过言语,言语没有那么大的范围。我们能想过去,我们也能够妄想未来。所以佛说第六意识对外能够缘一切万事万物,对内能缘阿赖耶,缘到阿赖耶识就是缘不到真性,这就说它有极限。称性它就没有法子,它的能力就达不到。言语的能力更是有限,此地说使答者亡言,这就是言语没有办法,但是不用言语他也能觉悟,这个方法高,高明。
因此在佛法里面言语的教学真的是对初机的,高等的佛法没有言语,不用言语,那用什么方法教?佛门里面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什么样程度?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不用言语了,言语太麻烦了。所以今天我们讲的科学方法,逻辑辩证法,佛法讲的因明,这些都是现在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它们有极限。就是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很管用;如果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一点都没用处。我学佛以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我跟他学哲学,他就讲哲学里面的方法是有范围的,他说在大乘佛法里头,这个东西统统用不上。我听他老人家说这个话,我没有怀疑,我也能肯定他讲得对,正确的。
不要说是佛跟佛见面确实不但没有言语、没有分别,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法身菩萨们在一起,这法身菩萨是圆教初住开始,他们已经没有执着,已经没有分别了,诸位想想离开分别执着,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他们的功夫完全是在不起心、不动念上做功夫,这太微细了,我们凡夫无法想象,怎么想都想不到。为什么?你思想的时候有极限,这个极限思惟想象没有法子突破,你怎么会知道?这都是真理,真正的理事,不是妄想、不是推测,真实的道理,真实的实相。这所谓是「至明之问」,这是法身菩萨。
第二个「以问中进退诘理令现,使答者易释,故以为明」。这一条行,我们凡夫有分,前面一条九法界众生没分。所以第二条这个问明,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有,就是在问的当中有进有退,来探讨真理。答复的里面也有进退,答的人有时候用反问,让问的人容易觉悟,所以它不叫问答,它叫问明,能生智慧。「又明即法明」,这说得好,「以十菩萨问出十种法明,故曰问明」。十菩萨就是十首菩萨,到经文我们都看到。文殊菩萨问,这十位菩萨答,问中有答,答中有问,所以叫问明。「虽诸义不同,皆菩萨之问明」。这个问的品题的意思,我们要知道。这一品所说的大致上我们就了解,也助成我们学习的兴趣。经文长,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一开头把里头的义趣、重点提出来告诉我们,提起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就会有耐心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段「宗趣」,宗是宗旨,趣是归趣。宗旨就是这品经修行的方法,这是修因;趣就是趣果,我们依这个方法来学习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趣就是果。它也有通别,「通复二义,一通分宗,二通会宗,并如会初」。这一会在讲「名号品」的时候说过,所以这带一带就行了。重要的是「别明此品」,别义,这一品经的宗趣有两个意思,「望当品,以十甚深为宗,依成观解为趣」。望,我们现在一般当「就」讲,就本品,这当品就是本品,就「菩萨问明品」这一品来说,它里面讲的十甚深,也就是十个问题,真的是很深的问题。这十个问题有问有答,你从问答当中明白,慢慢觉悟了,当然每个人觉悟的深度不相同。为什么每个人觉悟的深度不一样?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凡是有相当深度的觉悟,决定不是他这一生的事情,过去生中学过,所以他的领悟力好象比别人强,他悟的比别人深,道理在此地。
我们在座的同学,每个人绝对不是你这一生才来学佛,不是!你过去生中学过,过去生还有过去生,确确实实有人生生世世多少劫来都在学佛。那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成就?既然过去善根那么深了,为什么还不能成就?同学当中念过《无量寿经》的人不少,你看看《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说阿阇王子他们五百个同参道友,佛讲《无量寿经》,他们也很欢喜的来听,听了之后都发心将来我们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动了这个念头。他们有没有往生?没有,没有动往生的念头,只是听了很羡慕阿弥陀佛,希望自己将来作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心。世尊告诉我们,他们这五百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们想想看那个善根多深厚,那是多长的时间,现在还做凡夫。然后你就知道,我们今天遇到佛法,还发了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阇王子还没发这个心。你能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根比他深厚,他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你一定超过他,这个道理很显然。
要问为什么现在还变成这个样子?你不是没有修行,修行功夫不得力,所以你没能去得成。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你对于教理没有参透,所以你的烦恼习气断不了,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好了,来生来世接着再干,就这么个道理。你要问哪一生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答案很简单,你哪一生放下,你就成了。这比断惑容易,你说要断见思烦恼,要断无明烦恼,那真难,那真不容易做到。所以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就是不断烦恼。烦恼虽然没有断,我说的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