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六个字:名闻利养,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要放下。只要能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决定得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品位不低。怎么说不低?西方极乐世界四土是混合在一起的,一生一切生。所以生凡圣同居土,你天天可以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可以见到他们,他们在实报庄严土,没有障碍。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的地方,其他诸佛国土里头没听说,只有极乐世界这一门特别。

  

  见阿弥陀佛就见一切诸佛如来,怎么说?到那个地方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有能力分无量无边身,不止千百亿化身,无量无边身同时去参拜无量无边诸佛。这个好处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这一生我们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机会决定不能放过。只要我们肯放下,从今之后绝不再搞名闻利养,绝对不再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一切苦难众生,念头转过来,不为自己了;生活为众生,工作为众生,读书为众生,活着都为众生,没有自己了。我们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希望我们同学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意思这就好。「成就观解为趣」,听了之后,常常记在心里,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观。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落实,把你所理解的要落实,解跟行要相应。

  

  「二望后二品,则以甚深观解为宗,成后行德为趣」。这句话说得好,这就讲第二会这一会,这是十信菩萨会,总共有六品经。我们现在读的这后面三品,前面三品是讲身语意,后面三品是讲解行德。所以往后面两品就是「净行品」、「贤首品」。要往后面这两品来看,这是以甚深观解为宗,可见得这品经很重要!佛家修行常常讲的随文作观,用在这品经文那就是特别重要,我们要随顺经文来作观,就是要把它落实,成就下面「净行品」就不难了。「净行品」是什么?生活规范,就是戒律,就是戒条。我们今天不要说在家同修,出家我们受了戒,我们戒条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要问为什么做不到?没有观,也就是说没有解。行要依解,解为行之前方便。所以你对于这个佛法理解得不够深刻,你怎么会做得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还被外面境界影响,也就是说你做不了主,你的心用妄心,心为境转,你不能转境界,你被境界转。你能转境界,那你就是菩萨,你被境界转,你就是凡夫。

  

  由此可知,解门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佛法在最初,我们信佛,诸位一定要晓得,最初那个信都是迷信。在佛法里面还有个名称,不叫迷信叫正信,这个正是美其名说是正信,实实在在讲是迷信,这我们要懂,自己要承认。为什么迷信?佛法我相信,我真的不怀疑了,我对佛菩萨都很尊敬,可是什么叫佛菩萨不知道,什么叫佛教也不知道,再问什么叫《华严经》也说不出来。你这不叫迷信叫什么?可是迷是进来,进来不怕,进来之后我把它搞清楚,我就不迷了。从迷信进来之后,我就明白了,明白之后再信它,才叫正信。正信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天天在学,天天在练。所以从迷就到觉,就到悟了。不是老是停留在迷的这个阶段上,不悟不行!所以一定天天在学,最好天天在教,你要是肯教,你学得会更快,为什么?世出世法都讲教学相长,特别是「问明品」,你懂得问明这个意思,你教,你会问学生,学生会问你,常常天天都在这里问答,开智慧开得快。所以不能够不学,不能够不教。

  

  喜欢学,喜欢教,学不厌,教不倦,孔子如是,世尊亦如是,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遇到马来西亚一个学生叫蔡荣华,前几年过世了,我跟他很熟,香港有一个学生,台北两个学生,四个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台中去拜访李老师,李老师很欢喜,为什么?高等知识分子来学佛,这个机会很难得。老师会抓住机会不放过,把这四个学生留在慈光图书馆,我记得是住了一个多星期跟他们上课;每天上两个小时,上一个星期。教材是临时编的讲义,就是以后大专讲座里头采用的十四讲,《佛学概要十四讲》,那时候编的。老师临时编,临时给他们讲,他用表解的方式,一个表解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当然学生听了有疑问要向老师请教,也是问明。有一次蔡荣华居士向老师问一些问题,问了三个小时,老师那个时候七十多岁,我们这些做学生在旁边说这个年轻人不懂事,也不怕老人累倒,我们都为老师感觉到难过,可是老师愈答愈有精神。实际上老师也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了一堂课,教不倦,正是佛法当中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我在老师那里学到的。

  

  真有年轻人肯学,那就得帮助他,绝对不是想到自己体力,把自己忘掉了,所以谈笑风生。我们能体会到老师的快乐,真的是像《论语》里面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以忘忧,乐把疲劳忘掉。所以我们跟老师十年,这是亲身体会的身教,一举一动起心动念无不是真善美慧的教育。这使我们感到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把我们带上一条正路,我们终生感激,永远不会忘记。

  

  所以这个解比什么都重要,你只从这一门进入,真正明白了,你自然会奉行,不用人劝。要劝你怎样做怎样做,那是很低阶的,中上根性的人不用劝,要帮助他理解,要帮助他深入;至于怎么样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解行成就就是德,在这一会里面,贤首菩萨代表的。这是我们学佛,我们想成就,尤其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知道!

  

  今天学佛比过去艰难,过去什么?环境好。无论是大环境、是小环境,小环境有好老师,有好的同学,有好的学习场所,小环境;大环境,社会安全,人心善良,大环境好,容易学道。现在艰难,小环境不好,像我们道场太小、太拥挤没有办法居住,同学不能生活在一起;大环境,你一离开这个讲堂,六根所接触的无不是染污,人心不善,所以修行非常困难。现在的修学,我们唯一能依靠的远程教学,这是在这个世纪过去所没有过的。远程教学利用电视,利用网际网路,再就是利用光碟、录相带、录音带,利用这些东西做为传播的工具,这很难得。真正肯学的人一样能够收到非常殊胜的效果。

  

  我昨天从新加坡过来,前天晚上那边有几个同修找我,我们晚上在一起吃饭,有一个小型的聚会,十几个人。来了一位新的同学,过去没见过面,他告诉我,他听我的光碟,在网路上接收,完全依照我讲的方法修行,他真的五年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看报纸、不看杂志,整整的五年在家里看佛经,今年是第七年了,所以他出来了。他说五年确确实实他心定下来了,真不容易,真有成就!所以他从网路、从远程教学里头得到的好处。所以问题是肯不肯学?肯学,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会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自己的德行。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下面有一段文是李长者《合论》当中摘录下来的,我们选的这个本子《疏论纂要》是干隆时代福州鼓山方丈道霈禅师编的,他把《疏》跟《论》合起来,这也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两种体裁不相同,他怎么能把它合并起来?我们最初看到也很惊讶、也很赞叹,从这里知道道霈禅师对于《华严》是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们今天采用他这个版本。请看这段文。

  

  《论》,文的前面加上这个字就是《合论》里面的文字。「约分三门」,约是约略,分为三门。第一「释品名目者」,因为有很多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就不要细说。「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故,故为问明品」。这段是讲这个品题的由来,为什么这品经叫做「菩萨问明品」,他说得简单也说得很详细。你看看这个宗旨非常明确,为成十种信根,这品经就为这个事情。那我们的信根,要知道信根很难得,五根头一条,五根五力,「长十种信力」,你看看这就把五根五力显示出来。我们的信没根,更谈不上力了,要想具足根力,信根、信力,可以在这品经里面学到。

  

  这品经里面这主要说它的内容,文殊师利菩萨与觉首等九位菩萨「互为主伴」,也就是说互为询问的人或者是答复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文殊发问,觉首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上,可能九首菩萨发问,文殊菩萨回答。这十位菩萨互为询问,互相解答,所以「问十种法明」,到后面经文我们都看到了。总的大问都是文殊菩萨说出来的,这个问题到下面经文我们能看到,要用现在的话说,真正是尖锐的问题,无比尖锐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提出来问我,我们真叫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不知道怎么答法!所以听了这个问答真的会开智慧,品题名副其实,所以叫「问明品」。

  

  第二「释品来意者」,这是《论》跟经序例不一样,我们在清凉大师《疏》里面看,来意放第一,明宗放第二,再就释名。他是把品题放在第一,第二段这就是释品来意。「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所照佛境远近,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我们看这段,这在前品「光明觉品」,如来放光,光放在哪里?光放在足下,脚心,佛的脚心有轮相、有螺纹,好象我们手指有指纹,这是旋圈转的。佛的这个脚心有这个轮相,这是属于三十二相之一,从轮相放光。放光都有意思,足是我们一个人之所依,我们站在那个地方,是依靠这个脚站在那里,代表什么?代表信心。由此可知,中国古人也说得好「人无信则不立」,这个意思说脚站立在地面上,所谓顶天立地,人要是没有信,在这个社会上就不能立足,为什么?没有人信任他。没有人信任,也就是说没有人会帮助他,那这个人就很苦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没有人缘。所以,信在世出世法里面都非常重要。

  

  首先要建立自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第一个是讲信自,第二才讲信他,他是释迦如来、弥陀如来、祖师大德,这信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