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头一个要信自,没有自信,信他也没用处,也不能成就。信自,一定要相信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有我的分,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品经细说这个道理,真正通达了,你的自信心自然就生起了。有自信你才会信他,你相信你这一生当中肯定会有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空过。这一生纵然生活得再苦,不要紧,暂时的,来生来世把生生世世苦难的问题统统解决了。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这有什么意思?从今而后再不干这个事情,再不搞轮回了,超越轮回,真正得解脱,这才是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不再迷惑颠倒。所以佛放光现瑞都表法的,告诉我们这是个基本的过程。
「所照佛境远近」,这前面我们读过了。「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这个信心者不是普通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这句重要,这些人虽然明心见性,虽然证得法身,起心动念一一都称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就是。但是无明没尽,虽称法界依旧是不究竟、不圆满,所以菩萨还要向佛学习,菩萨彼此之间还要互相学习,这是一定的道理。
「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劝令信心者修行故」。这也是在这品经里面,这是文殊菩萨劝大家修行、学习,这不是个普通人!文殊我们知道是过去七佛之师,以这样的身分、这样的德望,从他口里面说出来,赞叹佛德,劝我们修行,劝我们向佛学习。文殊在菩萨当中,也是我们最尊敬的一尊菩萨,最仰慕的一尊菩萨,他代表智慧。在中国大乘佛教里面,是以四大菩萨代表大乘学习的四大纲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第一尊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你们看看菩萨的名号,地是大地,藏是宝藏。我们知道地下许许多多的宝藏,金矿、银矿,许许多多这些珍奇的物品,都埋在地下等待我们去开采。现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争取石油,石油是现代科技的宝藏,如果没有石油,诸位想想,许许多多这些科技文明都会消失。你没有这个能源,飞机不能飞,轮船、汽车不能走,那都变成废铁了,可见得这个宝藏在现代比黄金还重要。
佛用「地」表我们的心地,心地里面含藏的宝藏,决不是这个地球物质所能够相比的。心地里面有无量无尽的智慧、无量无尽的德能、无量无尽的才艺,还有无量无尽的相好。相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福报。无量无尽的福报在哪里?在你心地!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今天问题在哪里?就是他们心地的宝藏都已经开发了、都受用了,我们今天的宝藏是丝毫都没有开发,原封不动,但是要晓得,并没有失去。所以诸佛如来对众生非常尊重,为什么?平等的,大家是一样的。众生看到佛有这么大的智慧,这么多的相好,看到的时候感觉得很惭愧,感觉得总是不如佛菩萨,而不知道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跟他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是佛对我们最大的恩惠,把这个讯息传达给我们。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讯息之后,应该如何开采自己心地宝藏?那就学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用什么方法?用孝、用敬,孝亲尊师。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里面讲什么?讲孝亲尊师,这个意思好深好深。唯有孝亲尊师才能开发性德,开发自性里面的光明。
从地藏提升就是普陀山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意思懂吗?从孝亲尊师再扩大对一切众生行大慈悲,把我们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扩大到一切众生,就变成观世音菩萨,大福德!可是要记住,福德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福德,那就是谚语里面所讲的「富而不乐」,你有财富,但是你一生的生活过得很痛苦,你不快乐;「贵而不乐」,古时候讲你做了皇帝,贵为天子,但是你不快乐,你很苦。为什么?没智慧。文殊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给你真正的快乐,真实离苦得乐是要靠智慧。没有智慧有富贵,都没有办法离苦得乐。
智慧开了那个真乐,那个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你看看孔夫子的学生颜回,这很多人都知道,颜回很贫穷,孔老夫子说他「箪食瓢饮」,吃饭饭碗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竹篓盛饭,当饭碗用;喝水没有茶杯,用个葫芦瓢,葫芦里面挖掉做个瓢饮水,过这种贫苦的生活。可是他怎么样?他快乐无比。由此可知,离苦得乐与贫富贵贱不相干,智慧。颜回智慧开了,别人觉得这个生活很苦,他觉得这个生活非常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颜回的境界,颜回的生活的情趣,我们任何一个人没有法子想象,为什么?那是他的境界,你不达到他的境界,你不会了解他。所以智慧才是真正之宝,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最后普贤菩萨代表德,这个德是什么?德是落实,孝亲落实了,尊师落实了,慈悲落实了,智慧落实了。讲到文一点就实践,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他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统统落实,成就大德,所以大愿大行,行愿都以遍法界虚空界为境界,你说他多自在多快乐。
我们再看下面,「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有此品来也」,文字很简单,说得很好。这品经就是说明十信心,这个十信心就是十信位的菩萨,这在大乘佛法里面讲这是小学,等于小学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这些学生他们修行之行。可是这修行前面加了个正,不是邪行,正行。正跟邪以什么为标准?以解为标准。他解得深,他解得透彻。所以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入住,大乘的先修班。及断疑故,因为他这个解不透彻,当然有疑问。大乘教里头佛说得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这个字在六个根本烦恼里面放在第五位,贪、瞋、痴、慢、疑,断疑才能够生信。由此可知,这品经的重要,帮助十信菩萨断疑,建立真正的信心。所以这品在这个时候来了,这是来意。
第三「随文释义者」,这就正式解释经文,「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每一段经里面前面是长行,后面是偈颂,多半是长行是问,偈颂是解答,一共十一段经。「明文殊觉首十菩萨等,互为主伴,问十种法明,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所以你要问十信,初信位的菩萨修什么?二信位的菩萨修什么?你看菩萨的名号就知道了,他是来做代表的。文殊这是总的代表,觉首是代表初信,在这里你就能看到,初信学什么?学觉。三皈依里头头一条「皈依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教我们这些凡夫从迷惑颠倒回头,皈是回头、是回归,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是依觉,佛是觉的意思。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觉,就是觉而不迷,初信位的菩萨学的。
我们今天学佛多少年了,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我们没做。虽然我们也受了三皈,受了五戒,甚至于还受了菩萨戒,一条都没做到。你要问为什么没做到?对于佛的教学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深入学习,佛法的气氛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世俗的气氛太浓了。佛法的气氛,如果说是太淡了,那还不错,你还有那么一点,连淡都没有,完全没有!我们回想李老师讲的话不错,这些人学佛干什么?来消遣的。他在家里头无聊,到佛堂里面来玩的,来消磨时间的,不是真正来学的。我们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认真反省,我们有没有从这个地方下手?
觉不容易,觉是觉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事实真相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思想见解自然就纯正,你的言行自自然然就像佛了,不是分证佛也不是相似佛,天台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那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觉悟、就是不迷;时时刻刻你心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怎么样?你决定不会随顺烦恼习气,不会了。也就是说你在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你不会被染污,你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人开始觉悟,初信位的菩萨。不要瞧不起初信,初信位是圣人。那个五品位也了不起,五品位跟初信位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菩萨名是表法的,「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谘问,十菩萨等,各以自行之法,以颂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学」。这几句话很重要,也说明世尊为我们讲这品经真正的用意是在教导我们,诱导我们。在这品里面世尊所用的方法是让文殊菩萨跟九首菩萨一问一答,互相的谘问。文殊菩萨在此地代表的是圆融,九首菩萨自己各人修各人的法门,这在佛学术语里面叫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十个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就像学校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他在哪个班级学习,这是行布。文殊菩萨圆融,无论你哪个班级,他统统都学过,统统都明了。所以《华严》为我们显示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确实有次第,但是你不要去执着,你不要去分别,你只认真努力随顺着去学习,自自然然就圆满了。这个指导原则是高明的,这种方法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要晓得。
总而言之,大乘教里面最大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起心动念,这很不容易断,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就产生更严重的障碍,根本不要去理会它。从哪里下手?从不执着、不分别,从这里下手。我们在大乘教里头知道这个事情。如果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把执着放下了,你就能超越六道;你有执着,你就离不开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要常常记在心上,对于一切人事物,执着愈淡薄愈好。我们的功夫从什么地方看?执着一年比一年淡薄,包括对自己的身体不再过分的重视,好!身体自然健康。
身体的健康寿命,中国古人所说的四十岁之前会受前生业报的影响,四十岁之后,后天的;四十岁之前先天的,后天是你这一生的造作。如果你在四十岁之前,二、三十岁你就觉悟了,你就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你的后天就非常好!后天也就是说四十岁之后,你这一生修得好,你殊胜!这一生的所修的叫花报,花报好就肯定来生果报殊胜,你会很快乐,你没有忧虑,你没有恐怖,心安理得。现在人说灾难很多,你怕不怕灾难?不怕。为什么?灾难来了会到好地方去,比这一生还要好、还要殊胜,他怎么不快乐?这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要觉悟。唯有觉悟的人才能办得到,觉悟的人真正会放下,真正肯放下,欢喜放下,放下一切执着,不再执着了。
这个功夫修行有了成就,再进一步分别要放下,于一切法不分别,那你的思想、生活回归到自然,好!这时不但是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你就入了华严,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萨境界。所以这品经就很重要,这品经念了一念之后,对对自己功夫,对对自己的心行,就晓得我现在在《华严》标准里面定位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在初信位?要真的到初信位那就很了不起,这一步一步就向上提升了。如果说是读了这个经之后,觉得不行,我跟他差得太远了,那应当认真努力向这个目标、向这个方向迈进,古德所讲的勇猛精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个水平。如果你能够达到初信位的水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五品位,不是凡圣同居土,十信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要是初住以上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所以经典,读经有很大的好处,能够知道自己在菩萨道上,现在在哪个站上。好象我们旅行,现在我们在什么地方,你很清楚、很明白,从什么地方走过来,前面还有哪些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明了当然你就快乐,你不明了你就怀疑,你会有忧虑;明了没有怀疑,前途真的叫一片光明。终极的目标,就是后面这两句话,「令信心者,依而仿学」,这两句话里头第一句是关键,令信心者,就是说有信心的人他才能得益,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得益!他听了,纵然听得很明白,听懂了,他不相信。
我们在这个时代亲身遇到科学不能解释,那些事情很多!今天我到这里,我看到有两位同修来找我,很明显大家都看到有附身的,他们所说的话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可是这些附身的都是学佛的,他不会害人,我们见到很多。昨天我从新加坡过来,乘坐的是新航的飞机,机长没想到他认识我,我感觉到很奇怪,原来他常常看我的光碟,在网路上收看我们讲经的讯息。所以看到我,他就认识我。那飞机上还有一个高级的职员,他给我说一桩事情,因为他们从事于航空业的,天天都要去飞,每天晚上都住宿不同的旅馆,住一天,第二天就走了。他告诉我,他是确确实实遇到两次旅馆里头有鬼,一点都不假!他睡在床上,洗手间有两个女人在讲话,听得清清楚楚,起来一看没有,什么都没有。他问我,这东西奇怪!
我说这些事情,早年我在美国听到这个事情很多,而是我们学佛同修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可是那个时候那些人有很多都不在世了。像葛光明的岳父,他们在洛杉矶买栋房子,不知道那房子是鬼屋,买得很便宜,闹鬼!他们那时学佛,学佛当然也不太深。有一天他老岳父在洗澡,听到有动静,知道是鬼,他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居然把名字说出来了,吓死了,吓得衣服都没有穿就往外面跑。这是葛光明居士告诉我的,他老岳父前几年也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这种事情我常常听到。所以我就想起来,我们旅行,将来在身上放一点佛卡,小的阿弥陀佛佛卡,或者地藏菩萨,或是观世音菩萨都好,遇到有这些事情可以送给他。他住旅馆,把这个放在旅馆当中供养着能避邪。如果自己能够念佛菩萨名号,那就更好。这是说明这个世界奇奇怪怪事情,科学不能解决事情,不是没有,还挺多的。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长者的《论》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大概就可以讲到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