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一個要信自,沒有自信,信他也沒用處,也不能成就。信自,一定要相信世尊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有我的分,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品經細說這個道理,真正通達了,你的自信心自然就生起了。有自信你才會信他,你相信你這一生當中肯定會有成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空過。這一生縱然生活得再苦,不要緊,暫時的,來生來世把生生世世苦難的問題統統解決了。無量劫來搞生死輪回,這有什麼意思?從今而後再不幹這個事情,再不搞輪回了,超越輪回,真正得解脫,這才是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不再迷惑顛倒。所以佛放光現瑞都表法的,告訴我們這是個基本的過程。
「所照佛境遠近」,這前面我們讀過了。「令信心者,一一觀之無礙」,這個信心者不是普通人,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華嚴經》的當機者。「令心行廣大,稱法界故」,這句重要,這些人雖然明心見性,雖然證得法身,起心動念一一都稱法界,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但是無明沒盡,雖稱法界依舊是不究竟、不圓滿,所以菩薩還要向佛學習,菩薩彼此之間還要互相學習,這是一定的道理。
「又文殊師利菩薩,以十偈頌,歎佛十德,勸令信心者修行故」。這也是在這品經裏面,這是文殊菩薩勸大家修行、學習,這不是個普通人!文殊我們知道是過去七佛之師,以這樣的身分、這樣的德望,從他口裏面說出來,贊歎佛德,勸我們修行,勸我們向佛學習。文殊在菩薩當中,也是我們最尊敬的一尊菩薩,最仰慕的一尊菩薩,他代表智慧。在中國大乘佛教裏面,是以四大菩薩代表大乘學習的四大綱領,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第一尊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你們看看菩薩的名號,地是大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地下許許多多的寶藏,金礦、銀礦,許許多多這些珍奇的物品,都埋在地下等待我們去開采。現在這個世界上都在爭取石油,石油是現代科技的寶藏,如果沒有石油,諸位想想,許許多多這些科技文明都會消失。你沒有這個能源,飛機不能飛,輪船、汽車不能走,那都變成廢鐵了,可見得這個寶藏在現代比黃金還重要。
佛用「地」表我們的心地,心地裏面含藏的寶藏,決不是這個地球物質所能夠相比的。心地裏面有無量無盡的智慧、無量無盡的德能、無量無盡的才藝,還有無量無盡的相好。相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福報。無量無盡的福報在哪裏?在你心地!一切衆生各個具足,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今天問題在哪裏?就是他們心地的寶藏都已經開發了、都受用了,我們今天的寶藏是絲毫都沒有開發,原封不動,但是要曉得,並沒有失去。所以諸佛如來對衆生非常尊重,爲什麼?平等的,大家是一樣的。衆生看到佛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多的相好,看到的時候感覺得很慚愧,感覺得總是不如佛菩薩,而不知道自己自性裏面的智慧、德能、相好跟他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這是佛對我們最大的恩惠,把這個訊息傳達給我們。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訊息之後,應該如何開采自己心地寶藏?那就學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用什麼方法?用孝、用敬,孝親尊師。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裏面講什麼?講孝親尊師,這個意思好深好深。唯有孝親尊師才能開發性德,開發自性裏面的光明。
從地藏提升就是普陀山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意思懂嗎?從孝親尊師再擴大對一切衆生行大慈悲,把我們的孝養父母、尊師重道擴大到一切衆生,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大福德!可是要記住,福德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福德,那就是諺語裏面所講的「富而不樂」,你有財富,但是你一生的生活過得很痛苦,你不快樂;「貴而不樂」,古時候講你做了皇帝,貴爲天子,但是你不快樂,你很苦。爲什麼?沒智慧。文殊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給你真正的快樂,真實離苦得樂是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有富貴,都沒有辦法離苦得樂。
智慧開了那個真樂,那個樂與貧富貴賤不相幹。你看看孔夫子的學生顔回,這很多人都知道,顔回很貧窮,孔老夫子說他「箪食瓢飲」,吃飯飯碗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盛飯,當飯碗用;喝水沒有茶杯,用個葫蘆瓢,葫蘆裏面挖掉做個瓢飲水,過這種貧苦的生活。可是他怎麼樣?他快樂無比。由此可知,離苦得樂與貧富貴賤不相幹,智慧。顔回智慧開了,別人覺得這個生活很苦,他覺得這個生活非常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顔回的境界,顔回的生活的情趣,我們任何一個人沒有法子想象,爲什麼?那是他的境界,你不達到他的境界,你不會了解他。所以智慧才是真正之寶,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最後普賢菩薩代表德,這個德是什麼?德是落實,孝親落實了,尊師落實了,慈悲落實了,智慧落實了。講到文一點就實踐,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他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統統落實,成就大德,所以大願大行,行願都以遍法界虛空界爲境界,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
我們再看下面,「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有此品來也」,文字很簡單,說得很好。這品經就是說明十信心,這個十信心就是十信位的菩薩,這在大乘佛法裏面講這是小學,等于小學從一年級到十年級這些學生他們修行之行。可是這修行前面加了個正,不是邪行,正行。正跟邪以什麼爲標准?以解爲標准。他解得深,他解得透徹。所以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十信位的菩薩沒有入住,大乘的先修班。及斷疑故,因爲他這個解不透徹,當然有疑問。大乘教裏頭佛說得好,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這個字在六個根本煩惱裏面放在第五位,貪、瞋、癡、慢、疑,斷疑才能夠生信。由此可知,這品經的重要,幫助十信菩薩斷疑,建立真正的信心。所以這品在這個時候來了,這是來意。
第叁「隨文釋義者」,這就正式解釋經文,「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經」,每一段經裏面前面是長行,後面是偈頌,多半是長行是問,偈頌是解答,一共十一段經。「明文殊覺首十菩薩等,互爲主伴,問十種法明,各以菩薩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所以你要問十信,初信位的菩薩修什麼?二信位的菩薩修什麼?你看菩薩的名號就知道了,他是來做代表的。文殊這是總的代表,覺首是代表初信,在這裏你就能看到,初信學什麼?學覺。叁皈依裏頭頭一條「皈依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的意思。皈依佛是什麼意思?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教我們這些凡夫從迷惑顛倒回頭,皈是回頭、是回歸,從迷惑顛倒回頭、回歸;依是依覺,佛是覺的意思。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覺,就是覺而不迷,初信位的菩薩學的。
我們今天學佛多少年了,功夫不得力,爲什麼不得力?我們沒做。雖然我們也受了叁皈,受了五戒,甚至于還受了菩薩戒,一條都沒做到。你要問爲什麼沒做到?對于佛的教學沒有認真學習,沒有深入學習,佛法的氣氛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世俗的氣氛太濃了。佛法的氣氛,如果說是太淡了,那還不錯,你還有那麼一點,連淡都沒有,完全沒有!我們回想李老師講的話不錯,這些人學佛幹什麼?來消遣的。他在家裏頭無聊,到佛堂裏面來玩的,來消磨時間的,不是真正來學的。我們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認真反省,我們有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
覺不容易,覺是覺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事實真相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思想見解自然就純正,你的言行自自然然就像佛了,不是分證佛也不是相似佛,天臺六即佛裏面講的觀行即佛。那就是你時時刻刻都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觀照就是覺悟、就是不迷;時時刻刻你心裏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煩惱習氣沒斷,但是怎麼樣?你決定不會隨順煩惱習氣,不會了。也就是說你在境界裏頭能做得了主,你不會被染汙,你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個人開始覺悟,初信位的菩薩。不要瞧不起初信,初信位是聖人。那個五品位也了不起,五品位跟初信位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菩薩名是表法的,「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還以名下之行以相谘問,十菩薩等,各以自行之法,以頌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學」。這幾句話很重要,也說明世尊爲我們講這品經真正的用意是在教導我們,誘導我們。在這品裏面世尊所用的方法是讓文殊菩薩跟九首菩薩一問一答,互相的谘問。文殊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圓融,九首菩薩自己各人修各人的法門,這在佛學術語裏面叫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十個位次,初信、二信、叁信、四信,就像學校念書,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四年級,他在哪個班級學習,這是行布。文殊菩薩圓融,無論你哪個班級,他統統都學過,統統都明了。所以《華嚴》爲我們顯示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確實有次第,但是你不要去執著,你不要去分別,你只認真努力隨順著去學習,自自然然就圓滿了。這個指導原則是高明的,這種方法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要曉得。
總而言之,大乘教裏面最大的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我們簡單的講就是起心動念,這很不容易斷,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就産生更嚴重的障礙,根本不要去理會它。從哪裏下手?從不執著、不分別,從這裏下手。我們在大乘教裏頭知道這個事情。如果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把執著放下了,你就能超越六道;你有執著,你就離不開六道輪回,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要常常記在心上,對于一切人事物,執著愈淡薄愈好。我們的功夫從什麼地方看?執著一年比一年淡薄,包括對自己的身體不再過分的重視,好!身體自然健康。
身體的健康壽命,中國古人所說的四十歲之前會受前生業報的影響,四十歲之後,後天的;四十歲之前先天的,後天是你這一生的造作。如果你在四十歲之前,二、叁十歲你就覺悟了,你就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那你的後天就非常好!後天也就是說四十歲之後,你這一生修得好,你殊勝!這一生的所修的叫花報,花報好就肯定來生果報殊勝,你會很快樂,你沒有憂慮,你沒有恐怖,心安理得。現在人說災難很多,你怕不怕災難?不怕。爲什麼?災難來了會到好地方去,比這一生還要好、還要殊勝,他怎麼不快樂?這就是《心經》裏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要覺悟。唯有覺悟的人才能辦得到,覺悟的人真正會放下,真正肯放下,歡喜放下,放下一切執著,不再執著了。
這個功夫修行有了成就,再進一步分別要放下,于一切法不分別,那你的思想、生活回歸到自然,好!這時不但是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你就入了華嚴,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就是初住菩薩境界。所以這品經就很重要,這品經念了一念之後,對對自己功夫,對對自己的心行,就曉得我現在在《華嚴》標准裏面定位在哪裏?我們有沒有在初信位?要真的到初信位那就很了不起,這一步一步就向上提升了。如果說是讀了這個經之後,覺得不行,我跟他差得太遠了,那應當認真努力向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邁進,古德所講的勇猛精進,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個水平。如果你能夠達到初信位的水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五品位,不是凡聖同居土,十信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要是初住以上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不一樣。
所以經典,讀經有很大的好處,能夠知道自己在菩薩道上,現在在哪個站上。好象我們旅行,現在我們在什麼地方,你很清楚、很明白,從什麼地方走過來,前面還有哪些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明了當然你就快樂,你不明了你就懷疑,你會有憂慮;明了沒有懷疑,前途真的叫一片光明。終極的目標,就是後面這兩句話,「令信心者,依而仿學」,這兩句話裏頭第一句是關鍵,令信心者,就是說有信心的人他才能得益,沒有信心的人不能得益!他聽了,縱然聽得很明白,聽懂了,他不相信。
我們在這個時代親身遇到科學不能解釋,那些事情很多!今天我到這裏,我看到有兩位同修來找我,很明顯大家都看到有附身的,他們所說的話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可是這些附身的都是學佛的,他不會害人,我們見到很多。昨天我從新加坡過來,乘坐的是新航的飛機,機長沒想到他認識我,我感覺到很奇怪,原來他常常看我的光碟,在網路上收看我們講經的訊息。所以看到我,他就認識我。那飛機上還有一個高級的職員,他給我說一樁事情,因爲他們從事于航空業的,天天都要去飛,每天晚上都住宿不同的旅館,住一天,第二天就走了。他告訴我,他是確確實實遇到兩次旅館裏頭有鬼,一點都不假!他睡在床上,洗手間有兩個女人在講話,聽得清清楚楚,起來一看沒有,什麼都沒有。他問我,這東西奇怪!
我說這些事情,早年我在美國聽到這個事情很多,而是我們學佛同修裏面所發生的事情,可是那個時候那些人有很多都不在世了。像葛光明的嶽父,他們在洛杉矶買棟房子,不知道那房子是鬼屋,買得很便宜,鬧鬼!他們那時學佛,學佛當然也不太深。有一天他老嶽父在洗澡,聽到有動靜,知道是鬼,他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他居然把名字說出來了,嚇死了,嚇得衣服都沒有穿就往外面跑。這是葛光明居士告訴我的,他老嶽父前幾年也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這種事情我常常聽到。所以我就想起來,我們旅行,將來在身上放一點佛卡,小的阿彌陀佛佛卡,或者地藏菩薩,或是觀世音菩薩都好,遇到有這些事情可以送給他。他住旅館,把這個放在旅館當中供養著能避邪。如果自己能夠念佛菩薩名號,那就更好。這是說明這個世界奇奇怪怪事情,科學不能解決事情,不是沒有,還挺多的。好,現在時間到了,這長者的《論》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大概就可以講到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