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0卷)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疏鈔》裏頭的第四段,「釋文,此下至菩薩住處」,這一段「明生解之因」。說明生解,我們對于諸法實相的了解,先把了解的因給我們說出來。「配十句問,如前問中,依文次第,且分爲六」。說到這個地方,首先我們要記住,清涼大師將全經分爲四大段,佛學的名稱叫四分。
第一分叫初會,「舉果勸樂生信分」,初會有六卷經,第一品「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就有五卷,我們讀過了,我們也讀過「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都是爲我們說明大宇宙的狀況,比我們今天講的銀河系大得太多太多了,跟現代科學裏面的研究很接近。今天科學向兩個方向去發展,一個是無窮大,太空物理,《華嚴》一開端就講這個事情;第二個方向是反方向,研究最小的,現在講量子力學、奈米,都是講到最小的,物質裏頭最小的,殊不知佛在《華嚴經》裏面已經講得很透徹了。佛講這個經在叁千年前,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科學,你看看這個經裏面所說的就是現代科學所研究的、所希望能夠理解的,都在《華嚴》裏頭。所以,《華嚴》首先把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展現給我們看,目的是讓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所以清涼大師用的科判科題就是「舉果」,如來依報、正報都是屬于果,展示勸導我們生歡喜心,生起信心,所以說「勸樂生信」。
現在我們講的這段經文是第二會,第二會到第七會,這在大分裏面、大段裏面屬于第二段,這一段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所以他老人家把《華嚴經》分做四段,我們通常簡單的講「信解行證」。解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解這一大段裏面,從第二會,叁、四、五、六、七,六會,這六會在此地會提到。第八會就是第叁大分,第叁大段「托法進修成行分」,講修行,這是一般學大乘的同修都知道。在這一分裏面佛講了二千多個法門,記住《金剛經》上世尊講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它的文說「是法平等」,我們用法門平等大家好懂。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平等的,爲什麼?都能成無上道,都不可以輕視,都應當要尊重。這品經叫「離世間品」,那個品題好,你怎樣才能成無上道?你決定要放下,離就是放下,離世間就是你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那就行了,有一樁放不下就是障礙,所以要徹底放下。覺悟愈深,放下愈多,你的智慧、你的德相與放下決定成正比例。
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叁大煩惱,大乘教裏面說的名詞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叁大類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華嚴》說的分別,見思煩惱是《華嚴》講的執著,我們用《華嚴經》這個說法容易懂。雖然容易懂,真正透徹理解那可不容易。這叁種煩惱要放下,你果然能把執著放下,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六道輪回就超越了。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生到華藏世界,這是真的成就了。生到華藏世界,那你的身分就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要放,還放的是什麼?妄想。妄想無量無邊,妄想有淺深層次不同,要不斷的放,放一品你的地位就提升一層。你看看開始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生到華藏世界;你再能放下一分,那你的品位就又提升了,二住菩薩;你能放下十分,那你就是十住菩薩;再放下一分,你是初行位的菩薩,升級了。佛說這個妄想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全放下了,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菩薩修學沒有別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諸位要曉得,放下而已。你看看佛教菩薩,菩薩主修的功課六門,佛門裏面稱爲六波羅蜜,那是菩薩主修的功課:頭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叁個忍辱,第四個精進,第五個禅定,第六個般若,六門功課。這六門功課要歸納起來,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就是放下,這道理不能不懂。布施裏面,諸位都曉得,講叁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用這叁種布施,你來看六波羅蜜你就明白了。持戒、忍辱,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法布施。你想想是不是這樣的?然後你才曉得,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怎樣教菩薩。
我學佛,我始終感激章嘉大師,他是我啓蒙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是介紹的,把佛法介紹給我,真正指導我修學的,章嘉大師。他老人家真是難得,跟我講第一句話就是教我布施。我提出問題,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好,很想學,不曉得從哪裏學起?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我那時候年輕,二十六歲,章嘉大師那個時候大概六十一、二歲的樣子,他沈默了很久。這種沈默都是教學的手段,我問的這問題很重要,他老人家給我的答複,我必須要相信,必須不懷疑,必須依教奉行,這堂課才叫沒有白上,真正得利益。所以他沈默了差不多將近半個小時,我們坐在一起都像在定中一樣,才說了一個字:有。
我問他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就契入?我在那裏聚精會神的等著聽他老人家開示,說個有。這他開了口,我們的精神就集中在那個地方,聽他下面的話,他講的話不多,只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聽了之後好象是懂得,這兩句話不難懂。我接著就問從哪裏下手?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裏下手?他教我從布施。所以我在第一天第一次接受老師的教導,就把諸佛如來教菩薩法總綱領、總原則傳給我。
以後我明白了,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輾轉相輔相成,從初心到極果沒有別的方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總原則,所以肯定就是放下、就是布施。放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六波羅蜜統統是布施。真正布施到古德常講「一絲不挂」,這是形容詞,就是布施幹淨了,統統布施完了。這個意思之深不是我們初學人能體會得到的,實在講太深太深了。這裏面的義趣你要不認真的修學,你體會不到。可以說你學一分,你能體會到一分,學兩分你能體會到兩分;你不入境界,給你講了都沒用,你聽了之後似懂非懂。爲什麼?真的聽懂了,你就做到了,真的聽懂了,智慧開了。
菩薩教初學,教叁學戒定慧,戒定慧是有次第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再教你大乘法。大乘法的修學,叁慧,叁慧是聞思修,聞思修沒有次第,戒定慧有次第,聞思修沒有次第。什麼叫聞思修?聞是接觸,用這個字來做代表,眼見、耳聽、鼻嗅、舌嘗、身觸都叫做聞,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就是六根跟六塵境界接觸,這叫聞。一接觸就明了,明了用思做代表,不是接觸之後,我再去研究研究想一想,那就錯了,那不叫叁慧。一接觸就明了,明了當然你就不迷惑,不迷叫做修,用這個修做代表。所以聞思修是一次完成的。聞裏面就有思修,思裏面就有聞修,修裏面一定有聞思,一而叁,叁而一,分不開的。它不跟小乘叁學一樣,小乘叁學戒定慧可以分開,它這個分不開,而這裏面全是究竟圓滿自性本具的戒定慧,真是妙不可言。
可是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從哪裏學起?要從戒定慧學起。所以《戒經》裏面世尊說得很好,學佛修行如果不從小乘,就修學大乘,佛說這是錯誤的,這是不能成就的。學習的程序一定是先小乘,再學大乘,它有次第的。這個話我們在講席裏面也說過幾次,可是在中國沒有學小乘的,都是學大乘的,這是什麼原因不可以不知道。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這些傳法的祖師大德,翻經的大德,都是依照佛的這個教誨,沒有違背。所以在南北朝、隋唐那個時候,小乘經翻譯得非常完整,我們現在《大藏經》裏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經。跟現在南傳,像泰國、緬甸巴利文的經典,諸位仔細去看看比較一下,你就曉得,中國小乘經翻譯得非常完備。
我過去聽老法師告訴我,巴利文的藏經小乘經比我們中文翻譯的《四阿含》,大概只多五十部。《四阿含》裏面一共有多少部經?大概有叁千部。諸位想想叁千部經,它只多了五十部,很少!可見得我們的小乘經是相當相當的完整。在隋末唐初,小乘有兩個宗派,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個宗派是小乘,大乘有八個宗,所以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十宗。可是小乘這兩宗到唐朝中葉就衰了,沒有人再學了,這是什麼原因?不學小乘就學大乘,這佛不承認。可是中國人確實不學小乘他就學大乘,而且大乘在中國成就非凡,比印度還殊勝,這什麼原因?有原因。中國從前學佛的這些人,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讀孔子書的,沒有不讀老莊的,道理就在此地。孔孟、老莊代替了小乘,這中國東西。你仔細要來細心看看,真的,小乘裏面講的教義,孔孟、老莊裏面都有,而且孔孟、老莊裏面有很多精彩的思想是非常接近大乘,這是儒跟道取而代之。
今天佛法衰了,衰在什麼地方?衰在我們跟儒、跟道,我們不學了,不學儒也不學道,又不肯學小乘,直接就想學大乘,難在這裏。所以現在學佛,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人聰明智慧比不上古人,那就錯了;我感覺得現在人的聰明智慧超過古人,照理說成就也應該要超過古人,爲什麼不能成就?方法錯誤了。我們沒有依照這個正規的途徑去學習,我們疏忽了,把基礎疏忽。早年,我們在臺中學佛,跟著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每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古文課,內容就是孔孟、老莊。我在臺中十年,十年沒有間斷,每個星期五叁個小時,十年如一日,補習,用這個來代替小乘。
最近國內、海外兒童學習《弟子規》的風氣很盛,這好事情。我不但極力贊歎,我還把《弟子規》編入我們淨宗學院的課程,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弟子規》是世出世法的根基。何以從前無論在家出家持戒不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