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叁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持戒不難。爲什麼現在人持戒那麼難?喜歡研究教理,不願意持戒。這原因在哪裏?原因沒有《弟子規》的基礎。中國古時候即使在農村,即使老人不認識字,他懂規矩,他從小學過,代代相傳,他有根,他能守規矩。能守規矩,尊重這個規律,持戒就不難,所以他有成就。這就是說《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

  

  世法我們不談,你要想學佛,你不從這個地方奠定根基;換句話說,你持戒很辛苦,你持戒很困難。你沒有戒哪來的定?沒有定你怎麼會開慧?你沒有慧你怎麼能契入大乘?大乘不說別的,初信位的菩薩,《華嚴經》裏講十信,初信位的菩薩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不能入門。因此,印光大師提倡的這叁本書,真正是救末法時期苦難衆生,我跟諸位介紹過了,《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這是印祖一生極力提倡的。他老人家有四句偈傳給後世,「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守住這首偈,依照這叁本書去修行,真幹,求生淨土決定有分。可是你很想幹,做不到,這什麼原因?你沒有根底。所以我再加一樣《弟子規》,拿這個來做基礎,基礎的基礎。一定要學、一定要老老實實去做,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第二分裏面有六會,從第二會到第七會這是解門,它占《華嚴經》差不多將近是叁分之二,四分裏面這一分的經文占一大半。這段經文裏面從二會到七會,這有六會,六會講什麼?這個地方把內容給我們說出來了,「依文次第,且分爲六」,這就是六會。「初此下叁品,明未信令信」,這是講二會,這第二會。第二會有六品經,前面叁品我們念過了,現在這是後叁品。前面叁品要記住,它所講的是身語意叁業,如來的身語意。「名號品」是講身,講名;「四谛品」是講語,講說法;「光明覺品」是講意業,佛是怎樣存心。等于說是前面叁品經是介紹毗盧遮那佛的身語意,我們讀了之後,生起無限的向往、羨慕。所以接著就有這後叁品,這是後叁品的第一品「問明品」,問明品是智慧,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接著「淨行品」,淨行品是修行,把智慧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末後一品「賢首品」成德,你在這個地方開解修行,最後說你的成就,成就是果德。這是第二大分裏面的初會。

  

  第二,二會總的來講就是「第叁會」,第叁會說十住,「已信令解」。你已經相信了,那個信就是五根五力,你有信根,你有信力,道品裏面的,你已經具足了,再重要的學習那就是開解,就開悟,令解就是開悟。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十住位,十住菩薩已信令解。第叁就是「第四會,已解令行」,這是十行位的菩薩。第四是「第五會,已行令起願」,我們講發願,這是十回向的菩薩,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絕對不自己享受,自己所修學的功德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去享受。

  

  所以回向,佛常講回向叁處。叁處,「回向衆生」這一處最重要,其他的兩處,「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實際都是爲自己的,菩提是智慧,是正覺,是大覺;實際是法身、是理體。這裏頭具體的事相是衆生,回向衆生。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度人是真正度己,這個道理跟事實我們都要透徹的了解,所以要發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實際上,普賢菩薩的願只有七條,前面七個是願,後面叁個是回向。「常隨佛學」是回向菩提,「恒順衆生」是回向衆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實際,後面叁願是回向,不能沒有。

  

  第五是「第六會」,說十地,「已起願令證入」。已經發願的時候這證入,證入這是十地品。你看看佛法裏,同學常常念「菩薩摩诃薩」,菩薩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菩薩;摩诃薩是地上菩薩,摩诃是大,大菩薩!這些菩薩的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非常接近,那是真正的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前面我們所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也是正等正覺,但跟十地菩薩比,那他差很遠了。如果說十地是正式的正等正覺,那他們是相似位,這都必須要清楚。

  

  到第六會,這是第二分裏面的第六會,總的來說它就是說第七會,「十定品,至住處品」,說因圓果滿,「已證入令等佛」,這個等佛,等覺菩薩。這段文把第二大分裏面內容都介紹出來了,這屬于解分。你看看這裏面的文多長,這裏面內容是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逐步逐步把自己向上提升。華藏如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我們生到極樂世界,以我們現前這種根性、能力,大概只能修得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裏面也有叁輩九品。

  

  到極樂世界的成就,那些往生的人也不相同,你說爲什麼?這裏頭有勤、有惰,這是免不了的。但是西方世界有最大的好處,不退轉,那是修行的環境好,所以他不會退轉,只有往前進。這個進有人進得快,有人進得慢;勤奮的人進得快,懈怠一點進得慢,他不會退轉,這是其他諸佛剎土裏面沒有的。我們這個世界就不行,勇猛精進真的進步很快,比在西方極樂世界還快;可是如果禁不起誘惑,退轉也退得厲害。所以娑婆世界這個修行,勇猛精進的人大起,懈怠懶散的人大落,是大起大落,這很可怕。大落會落到谷底,谷底是阿鼻地獄,落到那個谷底再想升起來,好困難好困難,不知道是用多少劫,不能用年月來算,千百億劫。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警覺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怎麼樣咬緊牙根要奮發、要精進,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超越。

  

  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你必須要記住,記住一個總的原則:要放下。我這麼多年來常常勉勵同學,第一個放下自私自利,這是障礙的根,你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你這一生很難往生。這個習氣太深了,到臨命終時你還是放不下,縱然有人給你助念,你也去不了。爲什麼?放不下!放下在什麼時候做?就在現在做,就在今天做,不可以有絲毫留戀,這才真的能解決問題。與叁學、叁慧相應。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絕沒有貪戀;沒有,絕對沒有瞋恚。在順境逆境裏頭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把修行總的綱領給我們說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叁學;佛法僧叁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你看《無量壽經》的經題,經題裏面具足了叁學、叁寶,有能力、有時間要認真以這部經做爲自己一生主修的課程,這就對了。

  

  這是我們現在講的第二分,第二分的內容。《華嚴》總共有九會,這是清涼大師判的七處九會。第叁分就是第八會,第八會叫「托法進修成行分」,這個解明白了,明白了要幹,所以要真正修行。這一品經就是「離世間品」,我們特別要著重品題給我們的啓示,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離了。不但世間不執著、不分別,出世間法也不執著、也不分別,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放下了。我們要問,這樣說起來我們還要不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佛法,要,要求生淨土。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求生淨土,那個生淨土品位高,生實報莊嚴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你說這個多殊勝,跟同居土、方便土不一樣。同居土裏面下品下生,《觀無量壽佛經》講得很清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經曆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你們諸位想想十二劫,它所講的時間都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時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時間的觀念。方便有余土,時間短的半劫,時間長的二劫、叁劫,花開見佛。爲什麼我們不在這個世間徹底放下?學習這些覺悟的菩薩徹底放下,念頭都不生,這就成就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家請坐。大分最後的一分就是第九會,「依人證入成德分」,這就是證,所以我們簡單講「信解行證」。這第九會的經文特別長,它只有一品「普賢行願品」。我們知道唐朝德宗貞元年間,這是烏荼國的國王對唐朝送的禮物,這個禮物在從前叫進貢,貢品裏面有《普賢行願品》,有這部經。這部經就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很難得它是完整的沒有欠缺。當時在中國把它完全翻譯出來,我們稱它作《四十華嚴》。

  

  所以《華嚴》在中國有叁次翻譯,第一次是東晉時代,晉譯的六十卷;第二次是武則天的時代,唐朝時候,唐譯的八十卷;最後一次就是貞元年間,這是四十卷《華嚴》。所以有這叁種版本。我們學習最好叁種版本都讀,各有長處。晉譯的本子雖然欠缺的經文很多,它的長處是翻譯得好,在文學上來說那是第一流的作品,翻得好,文字好。唐譯本,這是比較完整,它總共有四萬五千頌,比晉譯的本子多出九千頌,晉譯《六十華嚴》只有叁萬六千頌的樣子。所以現在讀《華嚴》,大家都讀《八十華嚴》。

  

  在民國初年,弘一大師教人讀《華嚴》應當讀八十卷。八十卷念到第叁分,也就是第八會「離世間品」,念完之後「入法界品」就不要念了,就接念《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你就念這一品,這一品有四十卷。這樣八十卷跟四十合起來,除掉重複的二十一卷,總共是九十九卷。我早年講經就稱它爲「九九華嚴」,這樣子讀非常好。我們中文譯本是比較完全的。《華嚴經》的梵文原本已經失傳,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大概最完整的本子就是中文的譯本。所以是非常非常的寶貴。這是希有難逢,我們能夠遇到這部大經。

  

  這是把「生解之因」,解門做了個總的介紹。現在再看末後「今初叁品」,這就是我們現在讀的第二會的後叁品,「今初叁品,即爲叁別,此品明正解理觀」,這就是「菩薩問明品」。它裏頭講什麼?正解理觀,這裏頭重要的這個字,「觀」。佛法修行功夫得力叫觀照,功夫得力;再往上提升,照住,照住是禅定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照見。《般若心經》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