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一卷)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疏》裏面講的,「前中以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即爲十段,一緣起甚深,二教化甚深」,前面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現在我們看第叁,「業果甚深」,這個地方沒有講因果,講業果,業就是因,這是宇宙之間的真理。如來說法不離因果,《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五周因果,《法華經》所講的一乘因果,由此可知,諸佛菩薩修行證果、教化衆生都離不開業果。業是造作,造作決定有果報,造作的事太多了,無量無邊,佛菩薩在教化衆生,爲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造作歸納爲叁大類,身、語、意這叁業。
《無量壽經》世尊教導我們修行,首先就給我們講善護叁業,爲什麼?業果甚深!理深、事深、報深,如果用《法華經》十如是來說,沒有一條不是甚深,深廣無際,從性相、理事、因果。佛教導我們善護叁業,頭一條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甚深甚深!我們凡夫往往疏忽了,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日常生活談吐之中,有意無意就會說到張家長李家短,評論人事是非,就拿這個來做話題,而不知道這在造業。所以,有意無意造作極重的罪業,自己是茫然無知,還以爲今天沒過失。這是什麼原因?總的來說,不讀經之過,如果大乘經念多了,你的警覺心自然就提高。
我不願意受這些不善的果報,我決定不造不善的業因,往昔生中所造的惡業,現在覺悟了,總要把它化解。化解從什麼地方化解?不是從外面,從外面永遠不能化解,你把方向找錯了,一定要從內心上做功夫。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記住諸佛如來這句話,你就曉得爲什麼佛教導我們從自心裏頭去化解,沒有消不了的罪業,你從外面那永遠沒有辦法化解。佛法是心法,佛學是內學,向內不可以向外。向內應該怎樣把我們的無量劫來這些業習化解掉?這一品經裏面會講到,講到那個方法真的是妙絕了。
我在這些年常常勸人,一定要把自己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個對立的念頭要化解掉,從今而後不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要知道對立是雙方的,兩方面的,一方面不對立化解了,這一方面立不起來,這個道理不難懂。非常顯然的,吵架,兩個人相罵,愈罵愈起勁,如果說一個人開口罵人,對方不還口,一句話不說,這個罵人的人雖然來得很凶很狠,那個氣勢很快就消掉。爲什麼?沒有反擊的力量。對方靜靜的在聽,罵個幾分鍾之後罵不下去了,如果旁邊還有人在旁邊看到,自己很難下臺。到那個時候,是罵好還是不罵好?你說誰勝?誰輸?不還口的那個人嬴了。
打人也是一樣,你很凶狠,拿著棍棒去打人,人家挨你一棒,挨你兩棒,絕不還手,你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是繼續打下去,還是不打?這個就是化解怨結的道理,這個要向佛菩薩學習,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內心裏面沒有對立,沒有怨恨。別人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爲什麼?我對他了解,就不會産生誤會。他對我有誤會,情有可原,爲什麼?他對我不了解,了解得不夠,他如果對我真的了解,絕對不會産生誤會。你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處逆境、處惡緣,心安理得。所以,誤會要化解,對立要化解,這是化解沖突之道。沒有誤會,沒有對立,于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生智慧,貪瞋癡生煩惱,所以化解沖突的原理原則,就是把貪瞋癡轉變成戒定慧。
所以,佛教給我們頭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理要懂,事要真幹。順境、善緣沒有貪心,決定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覺,這是消業障,長智慧,決定不生煩惱。所以,經不可不讀,不可不天天讀誦,不能離開經典;離開經典,煩惱容易起現行,容易失去觀照功夫。失去觀照功夫,我們一般世間人常講失去理性,理性就是觀照功夫,這個很要緊。
知道業果甚深,絕不能跟一切衆生,哪怕是一只蒼蠅,一只螞蟻,它的靈性跟人沒有差別,它的本性跟諸佛如來也沒有差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蚊蟲螞蟻都有,你怎麼可以對它輕慢?你怎麼可以傷害它?決定不可以有,不造罪業。罪業裏頭,極大的罪業是傷害衆生,不但不可以傷害他的生命,現在世間人常講榮譽是第二生命,那我們就懂得,決定不能傷害他的名譽。他做得再不好,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何必要我說?何必要我造口業?總要記住這些教誨,這些話都是諸佛菩薩真實教誨。
第四,「說法甚深」,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有沒有?凡夫偶爾也有,可是自己不能夠覺察。甚深有兩面,有正、有邪,正法與性德相應,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超凡入聖;邪法與煩惱相應,與欲愛相應,說這些法能引起衆生的貪瞋癡,引起他的煩惱,引導他造罪業。他將來墮叁途,受苦報,這個說法的人有責任,你把別人送到惡道,你也難逃惡道的命運,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總而言之,善根非常重要。
我這一生遇到有些同學很發心,行布施,喜歡布施。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知道我爲什麼會修布施?我說我不知道。他說以前年輕不懂得佛法,常常去賭博,在大的賭場,他說有一次十幾分鍾輸了十萬美金。那天晚上他一夜沒睡覺,愈想愈不是味道,他說我這十萬美金拿去做慈善事業多好,我爲什麼這麼傻,跑到這裏來送掉?他說他從這兒回頭,以後再不上賭場,有錢不去賭博,有錢拿去布施,去做好事。我們從這個地方想,想「甚深」,這是什麼?那個人阿賴耶識裏頭宿世有善根,所以他遭遇這樣的事情他會反省、他會回頭,他永遠不再幹這個傻事,掉過頭來學佛,長齋奉佛,在佛門裏面,只要有好事他都肯發心。賭場裏頭真的有這些人,我覺得這些人也許都是菩薩示現,他這種示現就影響那些依舊沈迷在賭場的那些人。那些人看到,他回頭了,他現在學佛了,過得不錯。
所以,哪一道裏面都有菩薩在裏面現身教化,哪一道都有。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看到了,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他們叁個人是代表貪瞋癡叁毒煩惱,叁毒煩惱裏頭有菩薩在其中。這些人一接觸佛法之後,他就能聽得進去,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我們知道這善根深厚,不是普通人,我們對他很尊重,不敢輕慢。乃至于像《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阿阇世王,你看跟提婆達多。他受提婆達多的挑唆,用現在的話來說,發動政變,奪他父親的權,做出殺父害母,佛經上講的五逆罪,他統統都做全了,五逆罪的果報是阿鼻地獄。可是這個人雖然是迷于一時,畢竟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臨命終時候忏悔,自己想想自己一生所做的,錯了,真的做錯了。真誠心忏悔發願,求佛救他,佛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他真的往生。
我們以前年輕剛接觸佛法,對這樁事情懷疑,他造那麼重的罪業,能忏悔得了嗎?真能往生,大概品位不高,總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結果在佛經裏面看到,佛說他一生的因果報應,這個經叫《阿阇世王經》,佛說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看到這個經典都呆了,怎麼想也想不通,這才知道真誠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知道這一樁事情,從此以後再不敢輕視別人,這個人造罪業很重,瞧不起他,輕慢他,不敢有這個念頭。爲什麼?不定他往生的時候真正忏悔,像阿阇世王一樣,品位還在我之上,太可能了。這才知道往生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平時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種是平時無惡不造,臨終忏悔。臨終忏悔往生,也有叁輩九品,看你的發心,真誠、至誠,那個力量太大太大,決定後不再造,生生世世都不再造。
說法要懂得觀機,示現也要懂得觀機,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絕對不是隨自己的意思。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思,總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說法亦複如是。所以菩薩示現,就像五十叁參所說的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形象,這才叫做圓滿,大圓滿,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當然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前境界,我們現前從基礎上修學。可是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有好處,一個是曉得自己上面還有很多層次,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第二個,了解事實真相,不敢輕慢造作惡業的衆生,不敢輕慢,他這種造惡業,也許真的是菩薩示現。
菩薩要度這些惡人,他要跟他示現同類身,譬如賭博的,賭博不是好事情,菩薩示現裏頭也是個賭王,常常叫你輸得很慘。輸得很慘什麼?他回頭覺悟了,這個人得度,用這種方法來度他,這都是我們無法想象到的。惡人有惡的方法度他,這一度他就變善了,所以我們只能從效果上來觀察,看出菩薩的智慧,看出菩薩的善巧方便。可是這個事情我們學不得,爲什麼?我們沒有那個智慧,我們沒有這種善巧方便,只有贊歎,不能學習。看到造罪業的人不敢輕慢,這就好。
第五,「福田甚深」,這是真的深,也是不可思議。福田一般同修容易懂,田是比喻,這個田能生智慧,能生福德,你一定要種。佛告訴我們哪裏是福田?經論上常講的叁寶是福田,我們說叁寶,一般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住持叁寶,這是最粗、最顯的。佛寶,我們就想起佛像,要造佛像,給一切大衆種善根;要印送經書,經書是法寶,幫助人開智慧;要幫助出家人建立道場,對出家人四事供養,讓他們安心修道,所謂是身安道隆,物質生活有人照顧,他不操心,一心辦道。我們講叁寶,通常大家都是這樣的會意,許許多多人也都在這裏種福田。福…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