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一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在《觀無量壽經》注解,上品上生這一章裏面,你要讀了之後,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堅定,絕對不會動搖。《經》過去講過,留著有錄相帶,上品上生這一章,就是這一部分,我也單獨講過,好象都有錄音帶流通。《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勸導我們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淨土叁經。至于《往生論》,那是天親菩薩他自己修學往生的心得報告,值得我們做參考。依照這些經論去修學,這是正行。如果對正行沒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樣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來輔助,也不必用其他經論來輔助,一門深入,決定得生,「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正行。

  

  正行裏面,我們特別著重行。行是什麼?佛在經典裏面的教誨,你要能解,真的像《華嚴經》一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就甚深。經典裏面教導我們的,一定要做到,教我們放下,我們一定要放下;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無量壽經》跟《觀經》裏面都講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同學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個東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動念之處,一切時、一切處,念頭才一動,就能提起來,就可以對照,與十善相應應當做,與十惡相應不可以做,斷惡修善。你要問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純淨純善,你不淨不善,你到那裏去怎麼辦?不必遷單,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會來接引你。佛來接引你的,一定是純淨純善,《維摩經》上有句話說得好,「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用這一句佛號,這是一種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來。清淨、平等念出來,自自然然覺就念出來了,《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正行甚深。

  

  印祖教導我們的,教我們讀《安士全書》、讀《感應篇》、讀《了凡四訓》,那是助行。這些是什麼?幫助我們深信因果,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幫助我們增長信心,增長願心。自然就能把經中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實際上的生活行爲,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聲調,聲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念法,你不必問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不能有分別心。各種方法都好,什麼原因?衆生根性不相同。像吃東西一樣,各人口味不一樣,酸甜苦辣鹹這是總說,裏面還有度數的差別。譬如說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點點辣味就很歡喜,怎麼會一樣?

  

  念佛,什麼樣的佛號念得好?這要看自己,這種聲調自己念得很歡喜,念得心清淨,念得心不生煩惱,這個聲調對我就好;不必去學別人,學別人那個聲調,自己的妄想、雜念還很多。所以,一實驗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種方法對自己適合。法門、經教都不例外,就是學一部經,譬如說我們學《彌陀經》,每個人喜愛不相同。我對于《彌陀經》古大德的注解,最歡喜的是蕅益大師《要解》,我講過幾遍,我非常歡喜。其次是蓮池大師的《疏鈔》,我也講過兩遍,兩遍都講圓滿。那個時候還沒有錄相,留的有錄音帶,將來有機會我會再重講一遍。現在再講,跟那個時候境界不相同,會更有味道,不一樣。就是同樣一部經,古今這麼多注解,這契機,哪一個對我最契機,我在這裏頭還是有選擇。最契機的什麼?歡喜心,容易學習,容易開悟。所以記住,佛沒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來問我,念佛的聲調,我就告訴他這個原則,怎樣使你自己真正得清淨心。譬如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就教我們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爲什麼?因爲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計數,心不專一,這話說得有道理。我們念佛,念一聲撥一個珠子,一圈念完到頭了:哦!一百零八聲了。他自自然然就有這麼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叫打閑岔,這個念頭就把我們的功夫破壞了。所以他老人家連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們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計數,我的用心在佛號上。這個珠放在手上是什麼?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這個好,這是自度。同時叫別人看到:他在念佛!那個人阿賴耶識裏頭,佛的種子種在心上,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問,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樣戴在脖子上,問我可不可以?我的答複是當然可以。什麼原因?你要說不可以,出在哪個經上?沒有,經上沒有說。這是一種習俗,沒有經論做依據,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經論,經論裏面不許,那我們就不做;經論裏面可以做的,我們都可以做。經論沒有這麼說法,尤其佛法是清淨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總的綱領原則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抓住這個總綱領、總方向、總原則,你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誤入歧途。不論是哪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一個原則,清淨心。所以叁皈依是共同的,修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總的綱領原則。

  

  初學佛的人對于教理涉獵不夠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外面人說這個方法比你那個方法好,他心就動搖,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爲什麼?他的心沒有根,他的信心是隨著外面境界變化的,這怎麼能成就?這是最大的忌諱。所以,爲什麼我特別勸大家去念善導大師《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那一章的注解,你去看,他那是教我們堅定信心。不要說一般人來說,還有比這個更高的法門,他說就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跟你講,都不動搖。可以跟阿彌陀佛說,我在《彌陀經》上選這個法門,我不想再改,我就這個法門學到底,決定成功。凡是隨風轉的,心裏不踏實,存有僥幸之心,總認爲說我學這個法門靠不住,他那個法門好,他那個法門快。他那個法門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還不知道,沒有做過試驗。

  

  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決定不改,你們想想看,他這裏頭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裏?深在得定,不動搖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對內照見自性,對外照見五蘊皆空,他就成就了。叁心二意的人,心是永遠在浮動,一生不會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沒有把握,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絕對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像前幾年,海內外無數的聲音反對夏蓮居的會集本,有很多人寄來這些什麼雜志、報紙,甚至于還有光碟寄給我,我統統拿去燒掉,我不看,我不會受影響。我說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一個人還是依教奉行,你要問爲什麼?老師傳給我的,我有師承,你們不是我的老師,我不能聽你們的話。做學生,做個好學生,只有聽老師的話。

  

  這個本子是李老師傳給我的,我要是改變,我怎麼能對得起老師?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師叛道,這個受不了。天下人毀謗、侮辱、謾罵,沒有關系,背師叛道這個問題嚴重。所以,至少我在這個風暴當中,我能夠如如不動,我堅定遵守著老師的傳授,師生的大道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老師對學生信得過,學生對老師也信得過,決定沒有疑惑,世出世間法,師生的關系跟父母一樣,沒有差別。你要問我修學的成就,這就是成就,這就是成就的表現。沒有這個沖擊,這個表現還顯不出來,這麼大的一個沖擊,成績就顯示出來,如如不動。我天天還是讀誦,天天還是在講解,不受絲毫影響。

  

  這是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世尊留給我們的「四依法」,我們依教奉行,等于沒有離開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說的靠不住,法是經典,經是佛說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一句,好!佛知道將來經典在這個世界上到處流傳,一定有很多的譯本,譯本譯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沒有關系,意思對了就行。所以講經亦複如是,長講、短講,深講、淺講都可以,只要意思沒有講錯,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最契我根機的就是了義,不契我根機的,我學起來很困難,這對我就不是了義。我要學得很容易、很快樂,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這了義。這是教給我們這麼多經典裏頭,你去選哪一部經,你去選哪一個法門,那就是對自己決定有利的。第四,教我們「依智不依識」,這句話重要。智是什麼?現在講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壞了,依感情就起煩惱,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煩惱,這佛教的,我們要守。

  

  至于人與人之間往來,我這些年來,在許多國家地區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來,關系都不錯,都很好。就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用什麼方法跟這些人相處得這麼好?我說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麼方法?四攝法。我講過多次,四攝法要用現在世間人的話來講,就是交際法、公共關系法(公關法)。你怎麼樣跟大家往來,你怎樣、用什麼方式來交際,佛跟我們講四個原則。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裏面的布施不是一個意思,名詞相同,意義不相同。六度裏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貪,那是屬于正行;四攝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攝法裏面的布施,就是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的請客、送禮,中國人常講禮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禮尚往來。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主動的援手,要去幫助他,這是四攝法裏面的布施。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你就想想看,無論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後,決定不能以言語傷害。即使他有過失,我們聽清涼大師的教誨,「不說人過」。爲什麼?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失是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有許多真的是佛菩薩來示現,你看到好象他做的是過失,實際上呢,實際上他在救人。所以清涼大師講,現在在道場裏面、社會裏頭叫龍蛇混雜,我們是肉眼凡夫,沒有能力辨別。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賭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