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观无量寿经》注解,上品上生这一章里面,你要读了之后,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坚定,绝对不会动摇。《经》过去讲过,留着有录相带,上品上生这一章,就是这一部分,我也单独讲过,好象都有录音带流通。《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净土三经。至于《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往生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依照这些经论去修学,这是正行。如果对正行没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样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来辅助,也不必用其他经论来辅助,一门深入,决定得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正行。
正行里面,我们特别着重行。行是什么?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能解,真的像《华严经》一样,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就甚深。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无量寿经》跟《观经》里面都讲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同学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东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动念之处,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动,就能提起来,就可以对照,与十善相应应当做,与十恶相应不可以做,断恶修善。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纯净纯善,你不净不善,你到那里去怎么办?不必迁单,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会来接引你。佛来接引你的,一定是纯净纯善,《维摩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这是一种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平等念出来,自自然然觉就念出来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正行甚深。
印祖教导我们的,教我们读《安士全书》、读《感应篇》、读《了凡四训》,那是助行。这些是什么?帮助我们深信因果,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增长愿心。自然就能把经中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行为,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声调,声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念法,你不必问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不能有分别心。各种方法都好,什么原因?众生根性不相同。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酸甜苦辣咸这是总说,里面还有度数的差别。譬如说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点点辣味就很欢喜,怎么会一样?
念佛,什么样的佛号念得好?这要看自己,这种声调自己念得很欢喜,念得心清净,念得心不生烦恼,这个声调对我就好;不必去学别人,学别人那个声调,自己的妄想、杂念还很多。所以,一实验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种方法对自己适合。法门、经教都不例外,就是学一部经,譬如说我们学《弥陀经》,每个人喜爱不相同。我对于《弥陀经》古大德的注解,最欢喜的是蕅益大师《要解》,我讲过几遍,我非常欢喜。其次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也讲过两遍,两遍都讲圆满。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将来有机会我会再重讲一遍。现在再讲,跟那个时候境界不相同,会更有味道,不一样。就是同样一部经,古今这么多注解,这契机,哪一个对我最契机,我在这里头还是有选择。最契机的什么?欢喜心,容易学习,容易开悟。所以记住,佛没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来问我,念佛的声调,我就告诉他这个原则,怎样使你自己真正得清净心。譬如说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就教我们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为什么?因为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计数,心不专一,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念佛,念一声拨一个珠子,一圈念完到头了:哦!一百零八声了。他自自然然就有这么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打闲岔,这个念头就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他老人家连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们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计数,我的用心在佛号上。这个珠放在手上是什么?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这个好,这是自度。同时叫别人看到:他在念佛!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种在心上,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问,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样戴在脖子上,问我可不可以?我的答复是当然可以。什么原因?你要说不可以,出在哪个经上?没有,经上没有说。这是一种习俗,没有经论做依据,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经论,经论里面不许,那我们就不做;经论里面可以做的,我们都可以做。经论没有这么说法,尤其佛法是清净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总的纲领原则是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抓住这个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误入歧途。不论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一个原则,清净心。所以三皈依是共同的,修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的纲领原则。
初学佛的人对于教理涉猎不够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外面人说这个方法比你那个方法好,他心就动摇,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他的心没有根,他的信心是随着外面境界变化的,这怎么能成就?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为什么我特别劝大家去念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章的注解,你去看,他那是教我们坚定信心。不要说一般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法门,他说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跟你讲,都不动摇。可以跟阿弥陀佛说,我在《弥陀经》上选这个法门,我不想再改,我就这个法门学到底,决定成功。凡是随风转的,心里不踏实,存有侥幸之心,总认为说我学这个法门靠不住,他那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快。他那个法门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还不知道,没有做过试验。
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决定不改,你们想想看,他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里?深在得定,不动摇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对内照见自性,对外照见五蕴皆空,他就成就了。三心二意的人,心是永远在浮动,一生不会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没有把握,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像前几年,海内外无数的声音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有很多人寄来这些什么杂志、报纸,甚至于还有光碟寄给我,我统统拿去烧掉,我不看,我不会受影响。我说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一个人还是依教奉行,你要问为什么?老师传给我的,我有师承,你们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听你们的话。做学生,做个好学生,只有听老师的话。
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传给我的,我要是改变,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师?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师叛道,这个受不了。天下人毁谤、侮辱、谩骂,没有关系,背师叛道这个问题严重。所以,至少我在这个风暴当中,我能够如如不动,我坚定遵守着老师的传授,师生的大道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老师对学生信得过,学生对老师也信得过,决定没有疑惑,世出世间法,师生的关系跟父母一样,没有差别。你要问我修学的成就,这就是成就,这就是成就的表现。没有这个冲击,这个表现还显不出来,这么大的一个冲击,成绩就显示出来,如如不动。我天天还是读诵,天天还是在讲解,不受丝毫影响。
这是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世尊留给我们的「四依法」,我们依教奉行,等于没有离开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说的靠不住,法是经典,经是佛说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一句,好!佛知道将来经典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流传,一定有很多的译本,译本译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所以讲经亦复如是,长讲、短讲,深讲、浅讲都可以,只要意思没有讲错,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最契我根机的就是了义,不契我根机的,我学起来很困难,这对我就不是了义。我要学得很容易、很快乐,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这了义。这是教给我们这么多经典里头,你去选哪一部经,你去选哪一个法门,那就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的。第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句话重要。智是什么?现在讲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坏了,依感情就起烦恼,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佛教的,我们要守。
至于人与人之间往来,我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关系都不错,都很好。就有人问我,净空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跟这些人相处得这么好?我说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么方法?四摄法。我讲过多次,四摄法要用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交际法、公共关系法(公关法)。你怎么样跟大家往来,你怎样、用什么方式来交际,佛跟我们讲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名词相同,意义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贪,那是属于正行;四摄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的请客、送礼,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礼尚往来。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援手,要去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你就想想看,无论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后,决定不能以言语伤害。即使他有过失,我们听清凉大师的教诲,「不说人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失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有许多真的是佛菩萨来示现,你看到好象他做的是过失,实际上呢,实际上他在救人。所以清凉大师讲,现在在道场里面、社会里头叫龙蛇混杂,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赌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