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田是種了,好象沒收成,對的,收成不在這一世,在來世。我們這一世的福報,是前生種的福田,這一世收獲;這一世所做的、所種的,來世收成,因果通叁世。除非是特別大的功德,不等待來世,這一生果報就現前,那是大善、大功、大德,確實能轉。
印光大師給我們提倡的這兩本書,《安士全書》裏面有講,《了凡四訓》後面還附了有一篇「俞淨意先生遇竈神記」,那都是勇猛心、堅定心,斷惡修善,做得非常積極,這一生當中就改變,果報就收獲了。我們讀了這些書,我們明白了,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應該怎樣做法。可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勸導我們,決定不要留戀人天福報,爲什麼?留戀人天福報,你出不了輪回。你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把修福這一樁事情忘掉了,福享盡了,墮落了。從那個時候起,就像你爬到最高峰一樣,以後是一世不如一世,往下墜落,這不是究竟辦法。
應該怎麼樣?應該要有出離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決定要發個大願,我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不再到六道輪回裏面來享福報。超越六道輪回,真正有把握、有辦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教化衆生,行!爲什麼?你不會迷失本性,你有彌陀本願加持,又有諸菩薩擁護。你到人間來,或者是六道裏頭任何一道教化衆生,你不會迷失方向,你不會墮落,這個多自在!多麼快樂!應化在六道裏面,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現身,取這個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實的福田。
我們一般人迫切想知道的,舉世之人哪一個不想發財?財富是福,人人都想發財。誰不想聰明智慧?聰明智慧是福報。哪一個不想健康長壽?健康長壽也是福報。佛在經論上常常教我們修布施,修叁種布施,與這個叁種果報有密切關系,你要曉得,這叁種果報的因就是佛常講的叁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今天這個世間擁有億萬財富的人,他的財從哪來的?過去生中歡喜修財布施,這一生果報現前,他推也推不掉,一定會來。聰明智慧是他過去生中修法布施得來的,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健康長壽是果,無畏布施是因,前生施無畏。施無畏就是學地藏菩薩,以大慈悲心對一切衆生,決定不會去傷害一切衆生,這個人果報是健康長壽。
不傷害衆生裏面,你自己要好好想一想,不殺生,不但不殺生,不吃衆生肉,不跟衆生結冤仇。這些小動物見到你的時候,沒有恐懼心,你一招手真的它就會來,牠不怕你。說實在話,小動物的眼睛也很銳利,它看看你這個人是善人,你不是惡人,看看你身上沒有殺氣,很溫和,它就來了。一般吃肉的、殺生的,有殺氣,小動物一接觸你,它趕快就跑,它怕你傷害它,所以說愛護生命。你常常修這叁種法,你自自然然,不用求,自自然然你得這叁種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袁了凡先生修,他得到了,俞淨意先生修,他也得到了,這是古人。現前我們依這個方法修,會不會得到?肯定得到。
我初出家的時候,過去還有些同事、同學、朋友,貧窮潦倒的時候,生活遭遇到非常困難的時候,我把《了凡四訓》介紹給他,把這個小冊子送給他看。有一位劉淵吾同事(他年歲比我大,也過世不少年了),他看了非常感動,全家依教奉行。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他的生活完全改觀,五個小孩都拿到博士學位,非常開心,都有很好的工作,家庭環境整個改變過來。每次提到這個事情,他都感謝我,我說你不必感謝我,這是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讀了這個書,你相信,你肯做,我只不過是把這個書介紹給你而已。我自己這一生也是受《了凡四訓》的啓示,一生依教奉行,所以把命運轉過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
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現在快八十歲,轉過來的,全都轉過來了。我沒有求,我也沒有求福,也沒有求壽,也沒有求聰明智慧,在那個時候我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自己知道自己壽命短促,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人沒有壽命還求什麼?壽命沒有,你說聰明智慧、財富,不都落空了?所以西方世界無量壽是第一德,有道理。有壽命,你的聰明智慧、你的福報、你的相好才能落實,沒有壽命是一切都不能落實。福田這個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們到下面經文,你再看菩薩一問一答,從這個裏面去體會,認真努力去修學。福德、智慧、長壽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世俗裏面有很多講宿命論,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一生都是命中定的,中國社會也有這個說法,說「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妄求」,求不到,命裏頭有沒有。佛法承認一切衆生有命運,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說命運可以改變,這個道理講圓了。《了凡四訓》裏面,孔先生給了凡先生算命,算的流年,那是命裏頭有的;雲谷禅師給他的開示,教他依功過格來修心,那就是一個變數。算命先生算的是常數,常數裏頭有變數,變數就是加減乘除。你起一個善念,做一點好事,加;起一個惡念,做一樁壞事,就減,天天都有加減;做大善事,乘,做大壞事就除,所以常常都有加減乘除。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可以改變的。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不再搞減,不再搞除,天天搞加,天天搞乘,所以他的命運全改觀了。以後每年的果報,跟命裏頭所算的都不靈了,都不准,這就是他懂得、明白這個道理了,自己可以改造命運。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認真的學習,改變自己。
可是這裏面我特別提醒諸位,不求人間富貴,求生淨土。如果我們真的布施多,財布施多,有財富,這個財富要幫助貧窮苦難之人,這就對了,不要拿這個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沒有這個必要。自己物質生活,過一個普通水平的生活夠了,能過得去就行了,多余的要幫助別人。聰明智慧不爲自己,爲社會、爲衆生;健康長壽,有好的體力,爲衆生服務,爲衆生多做點事情,這是真正的福田。一個目標,一個念頭,極樂世界,我們對這樁事情一點疑惑都沒有,深信不疑,決定得生淨土。
第六,「正教甚深」。什麼是正教?與性德相應的,這叫正教;與性德相違背的,那叫邪教。性德是純淨純善,你看中國小朋友念的《叁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與本善的,本善是性德,與本善、與性德相應的,這是正教。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倫常八德,正教。倫是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長幼是兄弟),這五種事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創造的,而是什麼?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間,自然有這五種關系,畜生也有這五種關系,即使講到九法界,還是這個關系。這個關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道理,這稱之爲道;隨順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爲什麼?它與性德相應。性德無有窮盡,所以倫理道德沒有邊際、沒有窮盡。中國古聖先賢爲我們列出八個德目,聖賢教育四、五千年來都不離這個原則,不離這個德目,這叫正教。五常,「仁、義、禮、智、信」,從這個地方引申爲八德。八德有兩個說法,德目裏頭有同有異,第一個說法,這是古時候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說法,比較後一點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道德,這十二個科目是正教。我們仔細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們教化衆生,你仔細觀察,也不離這十二個字,也不離五倫。五倫是天然的大道,古來這些聖賢他們沒有開會,沒有聯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樣的,這叫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好,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鍾。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十甚深的科題,前面講到「正教甚深」,接著第七講「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我們要有能力把它辨別清楚。什麼叫正?什麼叫助?凡是幫助我們達到主要的目標,這就是正行。我們今天有幸得人身、聞佛法,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面,我們選擇了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果然我們能夠穩穩當當獲得往生,這是我們的正行。其他的,斷惡修善,幫助我們提升往生的品位,這是助行。所謂正助雙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門來說,一定要遵守經裏面所講的,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不能不知道。淨宗法門簡單明了,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第叁個是行,我們在這叁方面努力,這是正行。經典上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可是有許許多多同學把意思錯解,走偏了,走上岔路,這個非常非常可惜。一定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這個法門要成就實在講不難,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部經夠了,一句佛號夠了!你要問佛號怎麼個念法?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現身,沒有一定的身相,爲一切衆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佛只講原則,講原理原則,你把原理原則抓到,堅定信心,永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我們依什麼經?決定要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世尊雖然講了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叁經宗旨不一樣。《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說得最清楚、最透徹,這個世界怎麼成就的。所以,《無量壽經》上有極樂世界的曆史,有極樂世界的狀況,依正莊嚴。有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日常生活、修學的狀況、成就,成就之後在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這個經無比的殊勝。
《觀無量壽經》實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補充,特別補充兩種,一種是理論,一種是品位。《無量壽經》講往生只講叁輩往生,《觀經》裏面講九品,它就講得詳細,所以值得參考。尤其是善導大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