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0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的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持戒不难。为什么现在人持戒那么难?喜欢研究教理,不愿意持戒。这原因在哪里?原因没有《弟子规》的基础。中国古时候即使在农村,即使老人不认识字,他懂规矩,他从小学过,代代相传,他有根,他能守规矩。能守规矩,尊重这个规律,持戒就不难,所以他有成就。这就是说《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

  

  世法我们不谈,你要想学佛,你不从这个地方奠定根基;换句话说,你持戒很辛苦,你持戒很困难。你没有戒哪来的定?没有定你怎么会开慧?你没有慧你怎么能契入大乘?大乘不说别的,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里讲十信,初信位的菩萨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不能入门。因此,印光大师提倡的这三本书,真正是救末法时期苦难众生,我跟诸位介绍过了,《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这是印祖一生极力提倡的。他老人家有四句偈传给后世,「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守住这首偈,依照这三本书去修行,真干,求生净土决定有分。可是你很想干,做不到,这什么原因?你没有根底。所以我再加一样《弟子规》,拿这个来做基础,基础的基础。一定要学、一定要老老实实去做,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第二分里面有六会,从第二会到第七会这是解门,它占《华严经》差不多将近是三分之二,四分里面这一分的经文占一大半。这段经文里面从二会到七会,这有六会,六会讲什么?这个地方把内容给我们说出来了,「依文次第,且分为六」,这就是六会。「初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这是讲二会,这第二会。第二会有六品经,前面三品我们念过了,现在这是后三品。前面三品要记住,它所讲的是身语意三业,如来的身语意。「名号品」是讲身,讲名;「四谛品」是讲语,讲说法;「光明觉品」是讲意业,佛是怎样存心。等于说是前面三品经是介绍毗卢遮那佛的身语意,我们读了之后,生起无限的向往、羡慕。所以接着就有这后三品,这是后三品的第一品「问明品」,问明品是智慧,前面跟诸位介绍过。接着「净行品」,净行品是修行,把智慧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末后一品「贤首品」成德,你在这个地方开解修行,最后说你的成就,成就是果德。这是第二大分里面的初会。

  

  第二,二会总的来讲就是「第三会」,第三会说十住,「已信令解」。你已经相信了,那个信就是五根五力,你有信根,你有信力,道品里面的,你已经具足了,再重要的学习那就是开解,就开悟,令解就是开悟。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十住位,十住菩萨已信令解。第三就是「第四会,已解令行」,这是十行位的菩萨。第四是「第五会,已行令起愿」,我们讲发愿,这是十回向的菩萨,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绝对不自己享受,自己所修学的功德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去享受。

  

  所以回向,佛常讲回向三处。三处,「回向众生」这一处最重要,其他的两处,「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实际都是为自己的,菩提是智慧,是正觉,是大觉;实际是法身、是理体。这里头具体的事相是众生,回向众生。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度人是真正度己,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要透彻的了解,所以要发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实际上,普贤菩萨的愿只有七条,前面七个是愿,后面三个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后面三愿是回向,不能没有。

  

  第五是「第六会」,说十地,「已起愿令证入」。已经发愿的时候这证入,证入这是十地品。你看看佛法里,同学常常念「菩萨摩诃萨」,菩萨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摩诃是大,大菩萨!这些菩萨的智慧德相跟究竟佛果非常接近,那是真正的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前面我们所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也是正等正觉,但跟十地菩萨比,那他差很远了。如果说十地是正式的正等正觉,那他们是相似位,这都必须要清楚。

  

  到第六会,这是第二分里面的第六会,总的来说它就是说第七会,「十定品,至住处品」,说因圆果满,「已证入令等佛」,这个等佛,等觉菩萨。这段文把第二大分里面内容都介绍出来了,这属于解分。你看看这里面的文多长,这里面内容是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逐步逐步把自己向上提升。华藏如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以我们现前这种根性、能力,大概只能修得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

  

  到极乐世界的成就,那些往生的人也不相同,你说为什么?这里头有勤、有惰,这是免不了的。但是西方世界有最大的好处,不退转,那是修行的环境好,所以他不会退转,只有往前进。这个进有人进得快,有人进得慢;勤奋的人进得快,懈怠一点进得慢,他不会退转,这是其他诸佛剎土里面没有的。我们这个世界就不行,勇猛精进真的进步很快,比在西方极乐世界还快;可是如果禁不起诱惑,退转也退得厉害。所以娑婆世界这个修行,勇猛精进的人大起,懈怠懒散的人大落,是大起大落,这很可怕。大落会落到谷底,谷底是阿鼻地狱,落到那个谷底再想升起来,好困难好困难,不知道是用多少劫,不能用年月来算,千百亿劫。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警觉的心自然就生起来了,怎么样咬紧牙根要奋发、要精进,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

  

  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你必须要记住,记住一个总的原则:要放下。我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第一个放下自私自利,这是障碍的根,你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这一生很难往生。这个习气太深了,到临命终时你还是放不下,纵然有人给你助念,你也去不了。为什么?放不下!放下在什么时候做?就在现在做,就在今天做,不可以有丝毫留恋,这才真的能解决问题。与三学、三慧相应。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绝没有贪恋;没有,绝对没有瞋恚。在顺境逆境里头修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就对了。《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把修行总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你看《无量寿经》的经题,经题里面具足了三学、三宝,有能力、有时间要认真以这部经做为自己一生主修的课程,这就对了。

  

  这是我们现在讲的第二分,第二分的内容。《华严》总共有九会,这是清凉大师判的七处九会。第三分就是第八会,第八会叫「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解明白了,明白了要干,所以要真正修行。这一品经就是「离世间品」,我们特别要着重品题给我们的启示,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离了。不但世间不执着、不分别,出世间法也不执着、也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放下了。我们要问,这样说起来我们还要不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佛法,要,要求生净土。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求生净土,那个生净土品位高,生实报庄严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你说这个多殊胜,跟同居土、方便土不一样。同居土里面下品下生,《观无量寿佛经》讲得很清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经历十二劫才花开见佛。你们诸位想想十二劫,它所讲的时间都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时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时间的观念。方便有余土,时间短的半劫,时间长的二劫、三劫,花开见佛。为什么我们不在这个世间彻底放下?学习这些觉悟的菩萨彻底放下,念头都不生,这就成就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家请坐。大分最后的一分就是第九会,「依人证入成德分」,这就是证,所以我们简单讲「信解行证」。这第九会的经文特别长,它只有一品「普贤行愿品」。我们知道唐朝德宗贞元年间,这是乌荼国的国王对唐朝送的礼物,这个礼物在从前叫进贡,贡品里面有《普贤行愿品》,有这部经。这部经就是《华严经》最后一品,很难得它是完整的没有欠缺。当时在中国把它完全翻译出来,我们称它作《四十华严》。

  

  所以《华严》在中国有三次翻译,第一次是东晋时代,晋译的六十卷;第二次是武则天的时代,唐朝时候,唐译的八十卷;最后一次就是贞元年间,这是四十卷《华严》。所以有这三种版本。我们学习最好三种版本都读,各有长处。晋译的本子虽然欠缺的经文很多,它的长处是翻译得好,在文学上来说那是第一流的作品,翻得好,文字好。唐译本,这是比较完整,它总共有四万五千颂,比晋译的本子多出九千颂,晋译《六十华严》只有三万六千颂的样子。所以现在读《华严》,大家都读《八十华严》。

  

  在民国初年,弘一大师教人读《华严》应当读八十卷。八十卷念到第三分,也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念完之后「入法界品」就不要念了,就接念《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你就念这一品,这一品有四十卷。这样八十卷跟四十合起来,除掉重复的二十一卷,总共是九十九卷。我早年讲经就称它为「九九华严」,这样子读非常好。我们中文译本是比较完全的。《华严经》的梵文原本已经失传,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大概最完整的本子就是中文的译本。所以是非常非常的宝贵。这是希有难逢,我们能够遇到这部大经。

  

  这是把「生解之因」,解门做了个总的介绍。现在再看末后「今初三品」,这就是我们现在读的第二会的后三品,「今初三品,即为三别,此品明正解理观」,这就是「菩萨问明品」。它里头讲什么?正解理观,这里头重要的这个字,「观」。佛法修行功夫得力叫观照,功夫得力;再往上提升,照住,照住是禅定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照见。《般若心经》大…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