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很熟,一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最高的功夫,这是功夫得力的三个层次。这个地方是观照,功夫刚刚得力。
读经念诵,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随文入观」,随着经文提起观照的功夫,这个时候心无二用,很得利益,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他用观,他不用想,他不用思,所以佛法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都是用思惟、用想象,思惟想象是第六识。所以世间用的方法,世间人总得研究研究,我想一想,落在第六意识。落在第六意识就不是真正的智慧,在佛法讲世智辩聪,不是智慧,佛法里面讲聪明,世间的聪明不是智慧。智慧的根源跟它不一样,智慧的根源是用观,观怎么样?不用心意识叫观。这个东西很不好懂,因为我们一般用心意识用成习惯,什么事情都是想一想、研究研究,这都是六道凡夫的习气。佛菩萨不是这样的,佛菩萨是,我们现在有个术语叫直觉,诸位也许听说过这个名词,直觉。就是这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也就是说绝对没有思惟想象,直截的,直截这叫观。自然他能体会,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没有通过思惟想象,这叫观。
所以读经能不能去研究?不能。但是我们初学,初学一定要研究,初学你就想用观照,不行,你从来没用过,你用这个东西,这你一无所知。初学必须还用世间人的方法,可是你要知道,世间人这个方法我们运用是有限度的。譬如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我用世间人这种方法用多久?五年。五年以后我渐渐改变,改变成直觉,这样你才能契入。你如果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分别研究,那你就没法子。那变成什么?你一辈子搞佛学不是学佛,把佛经当作世间书籍一样来学习,像现在学校里面开课,他都是用研究、用分析、用批评,用这些方法。高级的佛法完全用直觉,绝对不通过思惟。第六意识是思惟,第七识是执着,第八识是落印象。你看佛门里面讲参学,参,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参,不用心意识叫参,现在人叫直觉。绝对不用心意识,就是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你所体会的是佛的意思。你要是用心意识,你所体会到的是你自己的意思,绝对不是佛的意思,这里面差别很大。这就是佛法、世法,经论文字一样,用心不一样,这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你说文字,通达中文的人他都会读,他去查一点资料他也能讲,他讲是他自己意思,自己以为是这个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解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他看注解也是自己以为懂得祖师的意思,其实也不是祖师意思。中国古时候祖师大德讲经说法注疏都契入境界,换句话说,他都能够不用心意识,所以他的注解能够发明如来真实义。这是佛法里头最困难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离心意识。参禅要离心意识参,学教也要离心意识学,乃至于念佛,念佛也要离心意识念。离心意识念,四种念佛里头第一种,第一种叫什么?实相念佛,没有人会,因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断不掉。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念这个阿弥陀佛是理念,往生决定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不是方便土,也不是同居土。
这个经教学的对象是法身菩萨,在这一会里面,第二会还不到法身,但是他已经走这条路子;十信位的菩萨,圆教十信,不是别教,圆教十信,已经能够离执着,至少自私自利他离了,他没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都非常淡薄,并没有断,淡薄,自私自利是没有了,圆教初信位,最低的这个阶级。所以他们可以修观了。读经随文入观,听教,听教是听讲经,随着音声入观,这是用直觉来体会。这是说我们现在念的这卷经这个部分。
「次品」,这下一品,「明随缘愿行」,这就是净行品。「净行品」里面,清凉大师这个提示太好了,怎样才能真正到我们的心行,这是这两年来我们提出纯净纯善,就是《华严.净行品》里面所说的、所教导的纯净纯善,随缘,这里头有愿有行。愿纯善,行就纯净;愿纯净,行就纯善,真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随缘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这品经在从前老法师当中,修行人包括修净土的,也非常重视净行品。我知道弘一大师他所受持的《华严经》里头两部,一部是「普贤行愿品」最后一卷,他能背诵;另外《华严经》一部就是「净行品」。净行品是属于戒律,《华严经》上有两部,还有一个「梵行品」,到下一会我们会看到。
第三,再往后就贤首品,「贤首品,明德用该收」,成就自己的德行,菩萨的名号贤首。这下面愈讲愈微细,完全讲到我们现前学习的这品经,「菩萨问明品」,这是初。「就初分二」,这品经里面分为两个大段,「先问答显理,后示相结通」。示相结通的文字不多,问答显理里面就有十段。前面曾经提过,这部经总共有十一段,最后那一段就是示相结通,前面这十段就是问答显理,我们听听这些菩萨互相的问答。「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段」,这十段的大意,我们在此地看看它的科题大致上也就能够理解,是以十个菩萨,这十位菩萨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位到十信位,十位菩萨他们主修的课程,这十甚深就是他们主修的课程。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大乘确实不容易。
初信位的菩萨修的是什么法门?「缘起甚深」。不看后面两个字不知道,看到后面两个字才晓得真不容易,在小乘之上。虽然讲断证的功夫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古大德告诉我们,他那个断证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位在此地是「正行甚深」,断证功夫等于阿罗汉,可是智慧阿罗汉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这桩事情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好,这是以阿难跟富楼那尊者两个人做比较,阿难是初果须陀洹,世尊讲《楞严》讲到三分之一,《楞严经》十卷讲到第三卷,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佛给他印证。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比他高多了,但是富楼那没听懂。
阿难开悟了,富楼那没听懂,这什么原因?佛就说一切众生障碍有两种,一种叫烦恼障,一种叫所知障,差别不同。富楼那尊者烦恼障轻,他证四果罗汉,所知障重,他听不懂,佛说法他听不懂。阿难跟他正相反,阿难是烦恼障重,情执很深,所以只能证得初果,他所知障轻,所以佛说法他能听懂。楞严会上,难得世尊把这桩事情这样明白的为我们开示。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两种烦恼哪一种轻?哪一种重?自己要知道。两种都轻,好,难得!断分别执着容易,就是放下很容易,觉悟也很容易,两种障都轻。两种障都重是比较麻烦,有没有办法?有办法,真正忏悔,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
两种障碍都重,烦恼障重,放不下;所知障重,听不懂,要发真正勇猛心、恳切心,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所以普贤十愿里头第四愿「忏除业障」比什么都重要。你要不真正忏悔,这个业障除不掉,永远是障碍,在这一生虽然很辛苦,学佛没成就。如果说成就,只能说阿赖耶识里面种佛的善根,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了凡四训》有道理,尤其是念《俞净意遇灶神记》,看看他们是怎样忏除业障的。我们有业障为什么忏除不掉?多看看别人,多向他学习。
所以这十段就是十首菩萨代表。第一位觉首,觉首菩萨跟普贤菩萨两个问答,「缘起甚深」。第二「教化甚深」,说完缘起马上就讲教化,教化就是教育。如果用教育,都从因上说的,那个化是果,教是教育或者是教学。人接受这个教育,学习这种教学,就能够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是果。所以教化这两个字因果都具足了,教是因,化是果。佛法的教学目的在化凡为圣,我们一般讲超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的目的,真的,这个教学有了成就。
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净宗法门念佛真正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满的成就,为什么?化凡成圣,他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在极乐世界可不简单,为什么?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也有这一句,这可不是假的。阿惟越致是不是你修来的?不是的,你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所谓带业往生,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居然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
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退转。一般注解里面讲圆证三不退,这三不退第一个是位不退,第二个是行不退,第三个是念不退。圆证三不退在一般经论上讲七地以上,你看看你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但是你的智慧功德居然跟七地菩萨相等,这还得了!所以念佛人就怕不往生,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往生就是化凡成圣,这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要珍惜。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了,你还会不放下吗?什么都放下了,为什么?不放下是自己的累赘,是给自己找麻烦,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障碍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造作的,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放下,没有觉悟的人放不下。只要是放不下,你自己一定晓得没觉悟。纵然你有觉,还有点智慧,不够,你的程度、层次很低;真正觉悟、真正有智慧,他会彻底放下,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这个排列的顺序上来说,我们也就能够体会到,真的是教学为先。特别给现代学佛的同学说清楚、说明白,学佛可不能迷信,学佛要天天上课。佛是天天在教学,在教化我们,我们有没有天天在学习?你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当中四十九年教学没中断,教得很勤奋,我们现代人讲敬业。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所教的对象,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只要肯来学,他就肯认真的教导,又不收学费。…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