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一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東方,過年、過節招待小朋友,送一個紅包都非常歡喜,東方人的習俗。在澳洲就不行,澳洲是過年的時候,你送小朋友紅包,人家很不歡喜、很討厭,說是你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叫人貪財?所以這是習俗,我們要懂得。他們喜歡什麼東西?他們喜歡小卡片、小玩具,這些東西他們歡喜,決定不要送紅包,入境隨俗!風俗習慣不能不知道,各個地方它不相同。

  

  中國古時候入門問諱,避諱,他這個地方風俗有些什麼忌諱,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會在舉止言語當中,有意無意犯了人家忌諱,惹起人不高興,這就不好了,這是屬于常識。我們到一個地區國家去訪問,一般現在旅遊,這個旅遊團會給你介紹,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曆史文化,會給你做一個介紹,你到那裏去的時候,你知道應該做些什麼事情。東西方習俗、忌諱不相同,就是在中國,中國幅員這麼大,南方、北方每個省分,甚至于每個縣分都不一樣,真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常常鬧笑話。這是交際上的布施,不能夠不知道。

  

  那我們佛門,佛門布施總是以法寶爲先,學佛的人,這大家都歡喜的。經書、佛像,現在的這些讀經、講經光碟錄相帶,這都是一般人很歡喜的。今年這個書展剛剛過去,每一年我們參加書展,就是廣結法緣。我們在那個地方布施供養法寶,希望年年有進步,爲這個地區佛門弟子做出一份貢獻。

  

  所以,這個布施在家庭。這四攝法的布施,我常常講,四攝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公關法,公共關系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佛講這四個原則。怎樣能夠維持長時期良好的友誼,這個法子妙絕了。由此可知,這四攝法是道,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發明的。人悟道明理之後,自自然然的跟一切衆生交往,他就是這樣的,一絲毫做作都沒有。在交往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禮尚往來,這個做法是早年我在臺中跟李老師,老師教導我們的。發心學講經最重要是法緣,結法緣,結法緣要懂四攝法,用真誠心、用恭敬心去修,隨分隨力就是圓滿的功德,這裏頭最重要的是個誠意、敬意,你布施一些財物,那都不足以爲道,表你的誠敬。

  

  所以與人往來,顔色柔和比什麼都重要,顔色,你要笑臉迎人,你板起面孔不行,誰欠你的,言語柔和。所以佛門,你看看在中國寺院庵堂,你進門第一個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你笑面迎人,寬宏大量,他代表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代表包容,代表歡喜。所以把他的像放在進門門口,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你要想到他,你要學他。古人在彌勒菩薩這個像題上八個字,題得好,「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就是教我們這八個字,對一切人事物要平等、要歡喜,這就是布施裏頭最重要的精神。

  

  布施用在家庭,你一家和睦!用在公司行號,你用在對待你的員工、幹部,你這個公司行號上下團結一致,沒有不發達的道理。用在社會、用在國家,無論用在什麼地方,都決定是成功的、興旺的。中國人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攝法就是修人和的方法。諸位想想,顔色柔和就是布施,寬宏大量,包容是布施、尊重是布施、敬愛是布施、關懷是布施、互助合作是布施。哪一樣不是布施?

  

  第二、「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真正愛護他的言語裏面的骨幹,就是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要教他,幫助他覺悟,真正愛護他的言語。

  

  「利行」,行是我們自己的行爲、造作,決定于他有利益,決定沒有傷害。尤其修學大乘的人,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決定不能做損害社會、損害衆生的事情,那有罪,那哪裏是慈悲?總要記住「佛法慈悲爲本」。佛法教化總綱領、總原則,四句偈裏頭,「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們想想看,這四句是不是利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今天行遍全世界,跟一切人往來,沒有別的,就是推行佛陀教化,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只這個四句就行了。四句實際上就是叁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十二個字,是諸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總綱領、總原則,真正的利行。這是向佛道,現在人所講的成佛之道,這就是走的成佛之道。

  

  後面是「同事」,同事,古大德講與衆生同事,那是菩薩,那是已經覺悟的人,與一切衆生同事,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真的是善巧方便。我們是凡夫,我們業習煩惱沒斷,還常常起現行,如果跟衆生同事的時候,我看要不了幾天就退轉,就墮落了。所以同事兩個字,我的講法是與佛同事、與菩薩同事、與羅漢同事、與祖師大德同事;不能與凡夫同事,凡夫今天搞貪瞋癡慢,你跟他同事,吃喝嫖賭你也跟他同事,那你不墮地獄才怪。

  

  所以同事範圍非常廣大,法身菩薩沒有問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同事;應該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是同事。菩薩行,羅漢行;不是真正覺悟、真正證果的人不行。佛菩薩跟佛菩薩同事,佛菩薩是什麼事?佛菩薩自度度他。聲聞、緣覺、菩薩,自度還沒有圓滿,雖然已經有了很好的成就,但是沒圓滿,還要不斷的把自己向上提升,除這個之外,教化衆生,教學裏頭提升自己,教學相長。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跟釋迦牟尼佛同事,我們跟耶稣同事,正確,一點都不會錯,我們跟孔老夫子同事,絕對沒有過失。這是我們要「普勸衆生發道心」,道心就是菩提心,覺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遇到基督教徒,我勸他要信耶稣基督,要理解耶稣基督的教誨,要把你在經典上學習的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神愛世人,你是神的代表,你要把神愛世人落實在你自己的身上,你要代表神,像神一樣去愛世人,你是真正的基督徒,你是真正上帝的兒女。我不是叫他來信佛教,我要叫他信佛教,我就有罪,爲什麼?你叫人背叛他的主耶稣來學佛,你叫人背叛,那錯誤,這是不好的樣子。基督教徒也叫佛教來背叛,人人都背叛,這世界成什麼世界!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不可以破壞,要幫助他增長他的信心,這就對了。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真正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人各有緣分,不可以勉強,我信佛不可以叫天下人都信佛,不可以的,要懂這個道理。你看現在每個國家法律上都規定信仰自由,沒有強迫!我可以宣揚佛教的好處,但是,我絕對不可以說其他宗教不好處,不可以,比較也不可以。比較尚且不可以,怎麼可以批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爲什麼不能比較?不能批評?你要曉得,這個世界上幾個大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聖人,他們的教誨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千百年的曆史,億萬人跟他學習,這種大智、大德、大能,我們能比得上嗎?我們怎麼能批評他?批評他至少是跟他一般高,甚至于比他高一級,你才能批評他。所以我們沒有資格批評,只有資格跟他學習,做他的學生,這個可以。

  

  我學佛,我是釋迦牟尼的學生,我也讀《聖經》;我讀《聖經》,我是耶稣的學生,是上帝的學生;我也讀《古蘭經》,我是穆罕默德的學生,我是真主的學生。我都是用真誠、恭敬心來學習,這個對。爲什麼?我們肯定所有宗教的典籍都是多元文化最好的社會教材。我在這個裏面學習德行,成就智慧,這發道心;不可以自贊毀他,自己贊歎自己,毀謗別人,這個最缺德,這沒有道德。這些大聖人,我們都知道,他們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區,如果他們是生在同時代、同個地區,他們見面一定是互相尊重,一定互相贊歎,可想而知。我們不懂得神聖的意思,自贊毀他,認爲我們好象做了好事,不知道這個做法錯誤的;應當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然後真正落實到生活上,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相信一切諸佛都歡喜,這樣修學因就勝了。

  

  清涼大師在這句裏頭注解,「利他,兼方便等」,這個等,十波羅蜜裏面,方便後面是願、是力、是智。這個《鈔》裏頭又有注解,講得詳細,「兼方便者,勸物涉有,故是方便」,這個「涉有」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參與社會活動,這叫涉有。參與社會活動,你一定要懂方法,你一定要有善巧。這個社會活動是善的,因善、行善,果也善,我們可以參加;如果因是善,行不善,果不善,不能參加;因不善,行善、果善也能參加。你得要有智慧、要有辯才、要有實德。你要有真實的德行,有辯才、有智慧,行!可以幫助他們,這叫涉有。

  

  我們這些年來,實在是看到社會的動亂,衆生太苦,災難太多,看到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兼修十善」。所以我們才發心涉有,參與化解沖突、促進和平。諸位同學要能夠體諒,要覺悟!我們幫助社會化解沖突,如果自己還有沖突,這就大錯特錯了,那就鬧笑話了。我們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我們自己不安定、不和平,這成什麼話?一切要從本身做起。

  

  這次我到香港來講經,幾乎每隔一、兩天,從國內就有訪問的團體到這邊來,來自全國各個地區,我看到很安慰,大家都能夠守秩序,這就對了。守秩序就是持戒,人多不怕,怕沒有秩序,怕不守規矩,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的。有很多同學都希望我能常常回國去,不是不想回國,不敢回國,什麼原因?大家太熱情了,我招架不住!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有規矩的話,我很歡喜。沒有規矩,我有一次到上海,一下飛機的時候,那時候機場在虹橋,這是好多年前了,叁千多人在機場迎接,沒有秩序,一下就圍上來,跟著我來的幾個人都嚇倒了,這樣推來推去,也不曉得把我推到哪裏去。推到外面去的時候,趕緊叫個計程車把我載走,我也不知道跑哪裏去。所以從此之後我就很小心、很謹慎。

  

  現在看到這麼多年來,大家聽經也聽了不少,都能夠懂得明理守規矩、守秩序,好現象,這是很大的進步。那我們在國外,國外同學也很多,但是他們秩序都很好,一點都不亂。如果國內同修都能夠有這樣的規矩,都有紀律,不亂,我很願意回去看看。所以這點諸位不能不知道。許多道場要請我出去弘法,我跟大家說佛門弟子第一個持戒,佛滅度之後,教我們以戒爲師,以苦爲師,持戒就是守法。我們在外國的出家人,外國出家人到中國國內,要從事于宗教活動,一定要國家宗教局批准,這是在外國的法師要到中國來旅遊,去辦護照、簽證的時候,一定要簽個約,這就是法律。我們決定要尊重國家的法令規章。所以我到中國觀光、旅遊、探親、訪友,沒有參加過宗教活動。爲什麼?我們要做出最好的榜樣,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佛教徒是守法的,真正佛教徒;不守法的,那是假佛教徒,那不是真正學佛。真學佛的哪有不持戒?哪有不守法?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天天在講經,天天在學習,基本東西都不知道,那真的不象話了。

  

  要知道咱們學佛的目標在哪裏?目標在求生極樂世界,目標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這就對了。我們得真幹。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不但世間要放下,天上的那種享受也要放下。六道十法界裏頭沒有一絲毫留戀,你才能走得了。學佛到最後不能成功,就是因爲放不下,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更應當曉得,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學佛,爲什麼沒有成功?就是沒有放下。這一生如果再放不下,就又誤了,誤了的時候,再要遇到這個緣分,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這是不能不警覺到的。

  

  所以這個化他,這裏頭有方便,「方便等」就是方便、願、力、智。小注裏面說得很好,「勸物涉有,故是方便」。勸一切衆生發心這就是願,「即是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願。「修習力,爲智決斷」,智是決斷,這個修學是力。所以後得智,文殊菩薩所講的這四個字,方便、願、力、智,你統統都具足。

  

  「以此速成無上果」,自行化他,速成佛道,速是快速。這個經是《華嚴經》,《華嚴經》講快速有道理,什麼道理?《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清朝魏默深居士,就是魏源,將「行願品」,我們別行的這一卷,最後這一卷《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叁經後面,稱爲淨土四經,有道理。《華嚴》最後導歸淨土,又何況《無量壽經》一開端在序分裏頭,「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講得清楚明了嗎?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修普賢法門,修普賢法門就是修《華嚴經》。所以西方淨土跟《大方廣佛華嚴》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古大德講,《華嚴》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小本的《華嚴》。我們聽了這個話,細細的去觀察,講得好!真的是這樣的。我們沒有這麼高的智慧,我們說不出來,他說出來,他說出來我懂。印光法師將《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成爲淨土五經,淨土經論到這個地方大圓滿,確定了,就是五經一論,沒有東西再加進去了,圓圓滿滿。

  

  夏蓮居老居士編了一個修行的儀規,叫《淨修捷要》,我想很多同學們看到過。這個本子是早年我訪問北京,黃念祖老居士送給我的。我們在海外就做版流通,現在這個數量都很多了。《淨修捷要》裏面,夏老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他說得太好了,我說不出來,他說我懂。大勢至菩薩是遍法界專修淨土,專念彌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帶頭人,他當然是初祖,法界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中國的初祖,慧遠大師。修淨土的同學不能不知道。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