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五首看起:
【十方求法情無異。爲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此人于佛爲真見。】
從這個以下一直到這品經終了,總有六首偈,這個六首偈是「勸物順行」,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跟我們說,「佛昔如是行,今得說法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這幾句話是總說這後面六首偈的內容。佛沒有說勸人順行,這個地方用物,不用人,我們要知道用人範圍就很小,九法界裏頭只有人法界,其他八法界都不能包括進去。用個「物」,九法界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佛法的大用深廣無有邊際。說九法界、十法界,這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在《華嚴經》前面「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裏面讀過,宇宙之大,大而無外,剎土諸佛之多,沒有法子計算,大概是大多數的佛國土都有九法界。純淨的法界不是沒有,我們在前面讀過,畢竟是少數。
諸佛的實報土,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佛的清淨國土,那裏面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雖然也有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四土確實有,但是沒有十法界。一般講起來,一切諸佛國土它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是方便有余土,所以這二土一定是有十法界的佛國土才有,純一清淨國土就沒有。所以清淨國土那就是我們佛經上講的,它就是純粹的實報莊嚴土,也叫做常寂光淨土。所以四土,清淨國土是上兩層,染淨國土四土都有,四土都有非常非常的普遍。
這個地方「勸物順行」,這個物是指十方諸佛國土十法界裏面的衆生。十法界裏面有佛法界,但是這個佛法界,跟諸位說,不是真佛。天臺大師講六即佛,十法界裏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必須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那才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不圓滿,所以叫分證,圓滿只有一個位次,究竟圓滿的佛果。分證,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有四十一個位次,大乘圓教裏面所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即佛。
由此可知,十法界裏面的佛還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中國大乘禅宗裏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見一分真性,他已經成佛了,這個佛是分證位佛,那是超越十法界的。所以十法界裏面的佛,相似即佛,我們學佛這些常識不能不知道。嚴格的講,十法界裏面的佛依舊是菩薩,不但是菩薩,還是屬于權教菩薩,權教菩薩裏面最高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大乘法裏面是實教,真實的,權是方便的。這個標准就是你有沒有見性,你有沒有破無明。破無明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無明沒破,不算是真的,六道裏面是觀行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所以這個地方勸物順行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衆生都應當隨順佛道修行,這個佛道就是成佛之道。
這個地方特別是初學的同學要留意,佛教不是迷信,成佛,你要懂得佛是什麼?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因爲在中國找不到這個詞彙,所以就翻音,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尾音都舍掉,單單用一個佛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智慧、覺悟,這個字我們中國字彙裏面有,爲什麼不用智覺來翻譯?它講的智跟覺,跟我們字彙裏面的意思不一樣,它的標准太高了。它的智是究竟圓滿的真智慧,它的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中國這個智跟覺裏頭沒有這個意思。在大乘教裏面智跟覺是稱性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智,那是「佛」的意思。自性本覺,《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意思,中國「覺」裏頭也沒有,中國覺沒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意思。所以依舊去翻音,翻音,中國有「弗」這個字,就是沒有人字邊的這個弗,有這個字,這個字中國古時候就有了,現在這佛是個人,他不是別的,他是個人,所以就用這個「弗」的音,加一個「人」,所以這個字是翻經時候新造的。佛經到中國來,翻譯經典造了不少新字,就變成佛教裏頭的專有名詞,這個常識我們也知道。
從這裏你就曉得,佛教化衆生的範圍多大。所以成佛就是成就真實智慧,成就圓滿的大覺,換句話說,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我們真的是希望,我們也想真正能夠得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我統統都知道、都明了,這叫做佛。九法界衆生都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菩薩在此地勸我們要學佛。順行就是隨順,隨順佛的做法,我們也能成佛,也能跟他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下面這是解釋,說「佛昔如是行」,這個佛是一切諸佛。諸佛是人修成的,沒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他怎麼修成的?他跟前面那尊佛學的,佛佛道同,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沒有岔路,你能夠順著佛走,你將來一定得到跟佛一樣的成就。佛的成就總的來說叁樁事情,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德能,德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才藝,多才多藝,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你不會;第叁個,我們今天講福報,佛法講相好,相好就是福報。這叁樣都得到大圓滿,智慧大圓滿,德能大圓滿,相好大圓滿,這叫成佛。你想想看,十法界衆生哪一個不想?哪一個不想得到?佛告訴我們,你想,只要你願意去求,你一定會得到,肯定會得到。無論是什麼人,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什麼人求,什麼人會得到。爲什麼說得這麼肯定?我們入了佛門讀了經典,這才明了,原來佛告訴我們,這叁樁事情是所有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
《華嚴經》尤其說得透徹,說一切衆生,這一切衆生就是十法界,就是此地講的物,「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有如來的智慧,有如來的德能,有如來的相好,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九法界衆生的病說出來了。你今天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智慧沒有了,能力沒有了,相好也沒有了,搞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但以妄想執著,這裏頭還有分別,這省略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叁樣東西,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並沒有失掉。嚴重的障礙,障礙你自性本具的東西,透不出來,你就得不到這個受用。所以佛教人沒有別的,恢複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
你成佛了,佛決定不居功,爲什麼?你所得到都是你自性裏頭本來有的,諸佛菩薩沒有給你一點點東西。縱然你現在是迷了,你墮落了,甚至于墮落到阿鼻地獄,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有沒有減少?沒有,一絲毫都沒有減少。所以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學佛沒有別的,開發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在楞嚴會上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有的,哪裏是得?不是新得的,是舊有的。舊有的從前有障礙,沒法子得到受用,現在障礙除掉了,我們這個作用恢複了。所以佛菩薩教一切衆生,這個語氣這樣的堅定,是你本有的。就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恢複,本無當然可以放下,這是一切衆生決定成佛的理論依據。
怎樣真正能得到?佛在經論理頭常常教給我們,我們自性本具的叫性德,性德一切衆生平等的,跟佛菩薩也是平等的,無二無別。現在我們迷了,我們的性德迷失了,迷失了現在要怎麼辦?要修德。修德就不一樣,諸佛菩薩他們的修德圓滿,佛是圓滿了,菩薩雖然沒有圓滿,成就也相當可觀。我們怎樣恢複?走他的路子,他怎麼恢複的,我們照他的道路,照他的方法去做,我們肯定能恢複。這就是「佛昔如是行」。
「今得說法果」,佛今天的果報,這叁樁事情圓滿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現的身,叫隨類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人間所謂富貴相。看相算命的所講的這個好相,他統統具足,一樣都不少,這是爲我們示現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是在實報莊嚴土呢?像華藏世界、像極樂世界,佛是什麼樣的相?經上告訴我們,報身佛。報身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樣的相好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行,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福報,看了受不了。
所以佛在這裏示現,要跟我們的福報差不多,比我們好一點,不會好得太多,我們看了才很歡喜,才知道他這個樣子,我努力努力我也能學得到。如果差距太大的時候,一想,他是天神,我們是凡人,那我們怎麼能學得到?怎麼可以跟他學?實在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佛才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成佛之後,唯一的一樁事業就是爲十法界衆生說法,說法果。在經典裏面顯然能夠看得出來的,他的果報是什麼?果報是去當老師,我們稱佛稱本師。佛在這個世間,不從事其他的行業,他不去做國王,他不去做大臣,他不去做社會其他的行業,他只選擇一個行業,就是當老師。
我們想想爲什麼這麼做?成就衆生,救度衆生,這個手段是第一。佛,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想幫助這個世間一切人離苦得樂,就這樁事情。離苦得樂要怎麼個做法?首先你要知道,苦樂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對自性迷悟,迷了自性,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迷得深的就變成六道、變成叁途,迷得淺的就是四聖法界,都是在迷,迷而不覺。樂從哪裏來的?樂從覺悟。你想想看,十法界衆生這個墮落的因,是迷、是不覺。你要幫助他破迷,他就離苦,不迷就離苦,覺悟就得樂。破迷開悟的這個工作,諸位想想,在這個世間所有行業裏頭,只有教學最有效。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幾乎應化在世間統統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師道。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