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叁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五首看起:
【十方求法情無異。爲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此人于佛爲真見。】
在前面我們學習過這首偈前面的兩句,『功德』這個名詞,把佛菩薩從初發心到證到究竟極果所修學的法門,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可見得「功德」兩個字不可思議。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因爲世間許許多多人往往把功德跟福德混淆在一起,以爲福德就是功德。最常見的,我們到一個寺院道場,很多地方看到有個箱子是叫人捐錢的,叫功德箱,這個名稱就有問題。我在這個道場捐助的錢多功德就大,捐助的錢少功德就小,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懂得佛法的人,這種箱子擺在那個地方,應該寫「廣種福田」,這就對了,這是修福的,那不是修功德。功德是你要真正自己用功夫,用外財、外力全都是修的福德,福德跟功德要辨別清楚。了生死出叁界、往生淨土都要靠功德,福德只能在六道裏面享受福報。所以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此事福不能救」,這個事就是生死大事。生死輪回的大事,福沒有辦法,功德才行;積功累德能了生死出叁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在叁善道受報。我們念到這個地方不能不提一提,希望大家對佛學名詞要有正確的認識。所以這一句是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乃至于成佛之後廣度衆生,都是屬于功德,究竟圓滿的功德。
第叁句,『有無二相悉滅除』。這句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注的「圓智」,就是智慧圓滿。「有無二相」怎麼說「悉滅除」?是不是這二相沒有了?不是的,這滅除是在有無二相裏面,妄想分別執著滅除了。二相在不在?在,二相不會滅的,二相不礙空性,空性不礙二相。清涼大師判《華嚴》無障礙的境界,這個境界就在現前,理無礙,理是空,就是此地講的無;事無礙,事是講的有;理事無礙,理不礙事,事也不礙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跟事有沒有障礙?沒有。
可是我們今天看到,理無礙,因爲理不是事,大致上我們能同意,理真的是無礙,事有礙,理事也有礙,事事是更有礙,我們看到是這麼個現象。爲什麼清涼大師講沒有障礙?沒有障礙是《華嚴經》上說的,是真相,事實真相。障礙從哪裏來的?障礙從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滅除了,無障礙的境界就現前,確確實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達到空間等于零、時間等于零,空間沒有距離了,華藏就是此地,此地就是極樂,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無量劫就是現前,無量劫之前、無量劫之後就是現在,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這是事事無礙,這不是理事無礙,這是真解脫、大自在。
佛菩薩告訴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爲什麼搞得這麼多障礙?這個障礙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裏面發生的,這個發生是虛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佛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可以執著;「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不執著就沒有障礙。所以一切對立都是從分別執著裏面生的,我們執著相有才顯示出性空,執著一個性空才顯示出相有。如果不執著相有,哪來的性空?性空、相有,這宇宙森羅萬象怎麼回事情?法爾如是,心現識變,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你不能分別。不但不能分別,在森羅萬象當中,你最好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你跟森羅萬象理事融合成一體,這是什麼?清淨法身佛,這才是究竟圓滿,又叫做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在哪裏?就在現前。我們就是因爲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把這個常寂光扭曲了,變成我們眼前這種境界,扭曲了;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現前,那個稱爲一真法界。這些理事,我們從佛經裏面得到的教誨、得到的資訊,我們能信能解,能把這些落實到生活當中,你就得自在了。一切煩惱、憂慮、牽挂,也都是從分別執著裏面生的;放下分別執著,我們現前生活就得大自在,而且心定了,妄念沒有了。妄念沒有了,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願得智慧真明了。不但知道現前,知道過去、未來;不但知道此方,他方世界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真智慧,這就是事實真相。
『此人于佛爲真見』。依著這個教訓修行的人,這個人才是真知真見,跟諸佛如來的真見沒有兩樣。清涼大師這個注解末後,有一句解釋見真法身,「若此之求,見真法身」,怎麼個求法?「于一切法,都無所求」。這是前面講無異,『十方求法情無異』,無異就是于一切法都無所求。那有沒有求?有求。不是爲自己就是無求,對自己來講是無求,爲服務一切衆生有求。所以這裏頭一定要清楚,不是無求什麼都不求了,什麼都不求,你什麼也不能辦!你自己生死也不能了,你自己功德也不能成就。一切爲衆生,沒有一樁事情爲自己,這樣你就能見真法身。
什麼是真法身?遍法界虛空界就是自己的真法身。我們在講席以前講過,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心現的,剎土衆生,尤其是十法界六道叁途是法身,跟自己是一體,無二無別。六道裏面叁善道是善心所變現出來的,叁惡道是惡心所變現出來。有沒有?沒有,如夢幻泡影。雖然是夢幻泡影,你不能說沒這個事,雖然是假的,它有這個事。那你又必須要清楚、要明了,這個事情你要是不覺,你要是迷,就等于說作夢,夢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你不覺悟的話,你就不會醒過來,不醒過來,那個惡夢不好受,你的惡夢不間斷,天天在做!叁善道是好夢,叁惡道是惡夢。總而言之,都是夢,你沒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夢中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就是六道沒有了。這個我們要曉得。
曉得之後,你真的曉得了,你眼前的生活,對人對事對物你就不會計較,也能過相似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生活我們做不到,接近了,那就是說不執著。這個不執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爲什麼?無量劫來熏習的習氣,現在想一下把它轉過來,談何容易!雖不能轉過來,決定要轉,這叫功夫。怎麼修法?先從分別執著下手,分別執著愈來愈淡薄。以前很認真,現在馬虎一些,不那麼認真了。到哪一天完全放下,那就恭喜你,六道沒有了,六道輪回沒有了。慧還沒有開,無明還沒有破,你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都是正覺之人,阿羅漢是正覺。
佛法裏面所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可以翻沒有翻,爲什麼不翻?尊重不翻。何以說尊重不翻?佛法修學目標就是這個。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確實可以翻的。阿羅漢就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德。斷見思煩惱是功,你有這個功,你就有德,德是什麼?德是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就是把妄想也放下少分,這是功,德是什麼?德是菩薩,你是法身菩薩,證得法身的菩薩。如果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這是功,德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得到了。
記住,特別是初學,那個功好不容易修,經上講你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你功沒有了,佛這是舉一個例子。貪心起來,功一樣沒有了,貪是水;瞋恚一生,火燒掉了;貪心一起,水把它淹掉了,貪是水;愚癡一生起來,風吹掉了,愚癡是風。貪瞋癡那個果就是叁災,水災、火災、風災,水火風,貪瞋癡感應來的。火能燒功德,水也能淹功德,風也能把功德吹毀,不平也不行,不平是地震,一樣把功德毀掉。所以你要曉得,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種煩惱都能把你的功德毀掉,所以你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
這個事情,十方諸佛來都沒有法子幫助你。佛幫助你、開導你,勸你修行,但是你自己會把它毀掉,修行證果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你自己才修那麼一點點,一下全毀掉了。無量劫到今天,你有沒有功德?什麼功德也沒有,這是跟你講實話。生生世世修到今天變成什麼?福德,善根福德,你還有善根福德,功德沒有了。善根福德是你來生後世遇到佛法能信能解的根源,阿賴耶識種的佛種子。你要想成就,那就是一生當中你要懂得修功德,就是你要懂得修行。
那我們這個念佛,念佛是修功,念佛要有功夫,你念得沒有功夫,什麼叫沒有功夫?貪瞋癡慢疑壞習氣天天還起來,沒有功夫。念佛要怎樣才有功夫?念到貪瞋癡慢疑惡見都不起,沒有斷,只是這句佛號能壓住。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淨土宗的覺就是這句佛號,貪瞋癡那個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第一念煩惱動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把你的煩惱擺平了,念頭一起馬上就阿彌陀佛,這是功夫。功夫沒成,功夫成了怎麼樣?我不念它也不起來,功夫成了,那就是功夫成片,念跟不念煩惱都伏住了。這天臺家講觀行位,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真的把煩惱伏住,念也好,不念也好,煩惱都不起作用了,就是貪瞋癡慢疑惡見都不起來了。這個條件就穩穩當當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可以學智者大師的圓五品,功夫好的生死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一點妨礙都沒有,多住幾年不礙事,今天走、明天走,行!所以生死自在,這就叫了生死出叁界,不但出叁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出十法界。往上面去的品位實在是不容易,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就如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但是凡聖同居土,永明延壽大師說得好「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肯修的人決定往生。凡是念佛念一輩子去不了的,怎麼樣?沒修,天天念佛不是修,一面念佛,煩惱一樣起現行,沒修。古大德說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是講念佛人,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喊破喉嚨也枉然,爲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勸人念佛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