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念珠,念珠拿在手上,可以掐著念珠念阿彌陀佛,不要記數,不要「阿彌陀佛」撥一個珠,「阿彌陀佛」又撥一個珠,爲什麼?分心,你的心念不專一,功夫就不容易得利益。拿著念珠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念佛,這是祖師念佛的經驗。大衆裏面在一塊共修,維那師,譬如這一段要念一百聲佛號,像《叁時系念》裏面講的念一百聲佛號,就是一百零八聲。維那師他要拿珠子來記數,一串這功德圓滿了,他的磬就敲下去,他不是念佛,他是照顧大衆。大衆不要分心,不要去記數,不要去理會,有維那作指揮,聽他指揮,他記數。他幹的是舍己爲人,自己夾雜這個記數,但是大衆得利益,這個要知道。
你看看掐念珠記數都分心,那現在有人念佛還要什麼記數,還要什麼畫筆劃,不是更分心嗎?淨土叁經、五經裏面教我們持名念佛,沒教我們記數。祖師大德有的時候對于妄念特重的人,教他一個方法,那是什麼?那是控製妄念,用記數不用念珠,心裏面記,教你什麼?精神意志集中,你稍微散亂了,你就數錯了。這個記的方法就是從一到十,十句,再念下去,再從一到十,佛號念得清清楚楚,心裏面記得清清楚楚,用這個攝心,這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到你心清淨,妄想雜念少了,心平定下去,就不要用這個,不要再記了,一心念下去就好了。所以那是階段的,那不是目的,是一種手段而已,而且是有期限的,期限並不長,我們一定要曉得。
念佛最初的目標就是功夫成片,要把目標定在這裏,近程目標。這個目標達到了,如果我們還有壽命不要急著往生,爲什麼?你要記住,這佛說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功夫得力的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凡聖同居土,從凡聖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已經得功夫成片,你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辦得到;一到事一心不亂,你往生就是方便有余土,所以這裏修比那裏快。你要問爲什麼?這邊環境不好,非常惡劣,惡劣的環境當中你都能修成,真功夫。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障緣,功夫反而慢。這個地方有障緣,障緣所謂是大風大浪,大風大浪是什麼?你要往上升升得很快,你往下墮也墮得很快,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沒有大起大落,永遠是平平靜靜的,他只有進,他不退,但是他不能大起;這個地方可以大起,但是你要是不善用心就大落。對于不善用心的人,到極樂世界保險,善用心的人在此地我要大升,我不要大落。這樁事情也是事實。
究竟我們自己應該是早一天到極樂世界,還是多住幾年在這邊加功用行?那完全靠自己,你自己要有把握,這個把握就是真放下。我常常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行!你在這個地方會大起不會大落。如果這個放不下,那你的麻煩就大了。放下是要真放下,心地裏頭絲毫都不沾染,你在這個世間修行只有上升不會有墮落。沒有這個把握,就像瑩珂法師一樣,宋朝時候人,這個人也算是老實,他跟阿彌陀佛講,劣根性很重,禁不起這個世間的誘惑,外面境界一誘惑他煩惱就起現行,所以他雖然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跟著阿彌陀佛走。這也是聰明的做法,禁不起誘惑,那我就走。你能在一切誘惑裏面如如不動,行!這個地方修行是好地方。
淨土念佛的功夫也要不斷向上提升。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怎麼叫信願之有無?那我們現在信不信?有沒有願?沒有。怎麼叫做沒有?你這個世間放不下,你就沒有;信願要有是怎麼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了。你的心裏頭只有淨土,只有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確實放下了,真的是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有什麼,好,沒有也好,好的好,不好的也好,隨緣度日,心裏頭沒有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可以真正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計較,我不計較;我不計較,我能隨順你的計較,爲什麼?不生煩惱。我不計較,得自在了,我不隨順你的時候,你不生煩惱嗎?菩薩怎麼會叫別人生煩惱?所以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不會,一定隨順。隨順的本錢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不肯隨順。他什麼?你隨我可以,我不會隨你。所以菩薩,真正菩薩能恒順衆生。不能恒順衆生的,功夫不夠,甚至于可以說沒有功夫。有功夫,哪能不隨順的道理!
有功夫,簡單的說就能轉境界,沒有功夫的人被境界轉,這一定道理。能轉境界,自在!楞嚴會上佛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就曉得如來能轉物,你也能轉,你跟如來就差不多了。轉物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響,能隨緣,什麼都好。對自己本身來講沒有好惡,對于一切衆生來講,衆生有業、有緣、有果,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造的這個業,遇到這個緣,他當然受這個果報,菩薩看到也隨緣。造的這個業,緣不成熟,果報也沒有現前,菩薩可以勸他:遠離惡緣,你就不受惡果。他要能接受,好;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是他業障現前。所以接受好,不接受也好,菩薩總是無動于衷。
菩薩教誨,衆生能接受,菩薩歡喜,歡喜並沒有動心;菩薩教誨,衆生不接受,菩薩惋惜,惋惜並沒有悲哀。這是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懂得、要學習,學會了有大利益,在現前得大自在。所以說這個人于佛才是真見,這個真見,真知真見,大乘教裏頭也有用正,正知正見,跟這個地方用的真見意思相同,真比正還要深一層。
我們讀了這個,有沒有學到?我今天十方求法爲誰?十方求法,現在水平不一樣,在過去大乘一定要開悟之後才許十方求法,現在在這個時代沒有了,哪有開悟的人!所以早年我們在臺中,李老師就把這個水平降低了。降到什麼程度?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這個境界現前,你曉得它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是非、能夠辨別善惡,行了,只要有這個能力,你就可以參學,最低的水平。不像《華嚴經》,《華嚴經》要求的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大乘佛法裏頭要求的。宗門一定是大徹大悟,教下一定是大開圓解,淨宗一定是得一心不亂,沒有這種功夫,沒有資格參學。換句話說,老老實實跟著老師,老師帶路,你不會迷失!離開老師,怕你迷失。外面的岔路很多,你要是沒有能力辨別的話,肯定走上歧途。歧途所謂是不歸路,你回不了家,到不了目的地,那就錯了。
所以老師管你,老師照顧你,就是幫助你自己有能力認識路,你就可以出師;古人叫出師,現在叫畢業。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會讓你走,也就是你畢不了業。我們看古大德,有根利的,跟老師一、二年他就出去參學了;有的根鈍一點的,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才離開老師出去參學,不是一樣的。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現在師道沒有了,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你也要懂得這個道理,一門深入。李老師在那個時候把印光大師介紹給我,要我跟印光大師學習,印光大師在哪裏?《文鈔》就是,每天讀誦《文鈔》,研究《文鈔》,依教奉行,跟定這一個老師,那就是說其他的書都不能看,你只看這部書。那要照是五年學戒怎麼樣?你用五年的時間就學這一部,學《印光大師文鈔》正篇、續篇、叁篇就行了,現在《全集》,其他的可以不必看,你只看這叁篇,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寫的。
你認真好好的學習,學五年。五年,你可以十方求法,沒問題。爲什麼?你肯定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妄,你有能力了。這個時候你參學,增長你的後得智。五年讀一部書,跟一個人學,這就是師承。這是古時候叫私淑弟子,雖然跟老師沒有見過面,我確確實實死心塌地跟你一個人學,我真正是你的好學生。在一個老師會下成就戒定慧叁學。打開《文鈔》就像老師在我面前,我對他恭敬,我對《文鈔》這本書恭敬,讀他的書就是聽話,他的教誨記在心上,沒有解錯,依教奉行。那你要問我,要我給你介紹,我也給你介紹印光大師。別的東西好,都一樣好,都非常好,爲什麼單獨介紹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對你契機,對你確實有很大的利益,別人的東西是比較困難。《文鈔》純,真的是純淨純善,因果分明,有大利益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學習第六首偈: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住于實際不動搖。此人功德同于佛。】
這首偈「說法行」。前面求法,求法成功了,求法當然是修行,成功之後要說法。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講,「前半說法益物」。這個物是九法界衆生,益是利益,說法利益九法界衆生。「義利者,令衆生得離惡攝善故」。什麼是義?什麼是利?幫助衆生得到離惡攝善,我們平常講斷惡修善,但是修沒有攝字好,攝包括一切善法。「此世他世益故」,這叫真利益,今世得利益,來世還得利益。「世出世益故」,世間利益、出世間利益統統都得到。「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對」都是先是「義」後是「利」。這把義跟利都跟我們說清楚了。
現在我們如何來學習這首頌?前面我們要記住,要有真誠、恭敬求法的意願,學習的意願。至于說法這樁事情我們要不要做?要做。我還沒有成就,我怎麼能說法?對的,沒有成就是做學生,學生上講臺說法給老師聽,這樣就對了,不要以老師自居。我們初學出來說法,我是學生,我是來求教的,希望大衆對我批評指教,這個態度就正確。中國聖人常講,「滿招損,謙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師,我在這裏弘法利生」,這個太傲慢了。古時候說法利生有標准,大乘法裏面要明心見性,小乘法裏面要證果,換句話說,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薩,小乘法初果須陀洹,還是做學生的態度,不敢以老師自居,不敢。到什麼時候才是老師?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無學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