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六首看起: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住于實際不動搖。此人功德同于佛。】
這首偈清涼大師注解裏面給我們注的是「說法行」,這個字要念ㄏㄥˋ,說法行。從前面我們一直看下來,看到諸佛如來自己成道之後,大用外彰。他的次第也是教導我們,首先總是不離因果,所以前面這一段總的是說佛的「因果遍說」,後面六首才是講勸化一切衆生。因圓果滿,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基礎。
這兩天我們講經停了兩次,有許多同學們在猜測我到哪裏去了,預先也不好說。這兩天是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已經離開六十八年第一次回去,看了感慨很深。小時候在家鄉,這就是說十歲以前,確確實實用現在的話來說,因果教育。父母教導我們,長一輩的老人教導我們,所以在那個時候農村,無論認識不認識,年長的都很愛護兒童,兒童行爲有不端正的都很樂意來教導,現在看不到了。
今天上午,在臺灣、在國內帶動兒童讀經的王財貴先生來訪問我,我們談了大概有叁個小時,我把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告訴他。現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教學、講經都講究契機。什麼叫契機?契機就是對症下藥。現在這個社會害的是什麼病?衆生的問題在哪裏?要對症下藥。我常常思惟印光大師的教誨,印祖當年在世(這是八十年前的事情,都不止八十年,那差不多一百年,我都快八十歲了,民國十幾年的事情),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有四冊,現在精裝本訂成一冊,前面這一冊占全書二分之一,分量很大,《文昌帝君陰骘文》。《陰骘文》不長,只有七百多字;《感應篇》也不長,一千叁百多字;《了凡四訓》分量比較大一點,也不是很長,四篇文章而已。今天我們教兒童讀經,爲什麼不選這四種?這四種是針對現前,兒童接受這個教育有大利益!
我回到家鄉就想起我童年在那個地方接受私塾教育,上學那個地方現在沒有了,現在是一塊平地;以前樹木很多,樹木也沒有了,簡直就不認識。鄉親指出給我在什麼地點,我們在周圍看看,從前有個小觀音廟,觀音廟那個小河還在,那個小橋還在,廟沒有了,觀音廟周圍很多樹木也沒有了。古人講的滄海桑田,無限的感慨!小時候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多數都沒有了、都不見了,六十八年。
因果教育,城隍廟說的。小時候母親常常帶著我們到城隍廟去燒香,城隍廟裏面有閻王殿。那個閻王殿不是畫的,泥塑的,塑得非常之好,栩栩如生。母親帶著我們去看這十殿閻王殿,一面看一面告訴我們,你看這做什麼壞事要受這個果報。小,兒童,這個印象在心裏頭非常深刻,影響一輩子。我跟王財貴先生說影響一輩子,無論在什麼環境裏面,順境逆境、起心動念絕對不敢存惡念,爲什麼?曉得惡念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就在《了凡四訓》裏面。
所以我覺得從小教小孩,印祖這叁種書重要、非常重要。《弟子規》是根,《弟子規》、《叁字經》這些東西念了之後,就要念《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跟《感應篇》、《了凡四訓》,應該要讀這個。印光大師,我們佛門同學都曉得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我們細細觀察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也非常像大勢至菩薩。他的教誨就是佛陀的教誨,我們遵守決定有好處,真正是在這個時代契機契理,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學習。世出世法學習根就在孝親尊師,沒有別的,《弟子規》就是這個課本,教你孝親尊師。
今天我們學佛,佛的基本教誡就是叁皈、五戒、十善,這是佛的基本教誡。爲什麼我們學不好?沒有《弟子規》的修養,小時候沒有學。所以今天就是叁皈五戒十善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到。這個東西沒有法子做得到,你就永遠不能入佛門。縱然這個經論你能夠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得不到真實受用。也就是說,你只能說,修行談不上,你的毛病習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像佛所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對自己了生死出叁界毫無交涉。不僅如此,你連欲界天的分都沒有。輪回,你輪回的範圍都是在叁惡道,人間來的時間很短暫,喘一口氣而已,很可怕。這因果教育,成佛也離不開因果,修因證果,所以把它擺在第一,成就之後要幫助衆生。前面第五首偈「勸物順行」,這就開始做弘化的工作,今天這首偈正式談到說法。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我們自己能成就,是得力于佛菩薩的教誨,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生生世世永遠離不開輪回,輪回之苦苦不堪言,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義利」,義是義理,利是利益。義理就是明了因果,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義理;利益是離苦得樂,不墮惡道。最殊勝的利益是往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現前的利益,那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教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現前的利益,只要你真肯學,你決定能得到。
這個利益不是說富貴,你擁有多少財富,你有多麼高的地位,不是這個。這種利益就是佛門裏面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最早這句話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教我之後,他老人家做詳細的解說,說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求佛菩薩,你看看大的求往生、求成佛,這都能求得到,世間這點物質生活叫雞毛蒜皮,太小的事情,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要如理如法,就是說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求佛菩薩,有求必應。這有求求不到,不應!不應,不是理論上你迷惑了,那就是方法上錯誤,果然如理如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老師把這個教給我之後,我這一生五十叁年,我學佛五十叁年了,確確實實每一次真的是有求必應,從來沒有一次落空過的,我們對佛菩薩産生信心,對護法神也産生信心。老師教我要依靠佛菩薩,要依靠護法神,不可以依靠人。人,他沒有轉凡成聖,所以他有情緒,高興了就幫你,不高興他理都不理你,所以人不可靠,佛可靠。怎樣如理如法能夠得到感應?依教奉行。佛的教誨都是經典,你對于經典要相信不能有疑惑,經典的道理要明了,經典裏面講的方法要懂得,你只一心一意去做,自然有不思議的感應。我們自己修學,自己親身感受到;你再細心觀察我們周邊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他發心真正修行也有不思議的感應。這都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真實接受印祖教誨的時間並不長,一九七七年(這不過二十多年)我到香港來講經,看到弘化社出版的這些書,經論、善書,才發現印光大師《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叁樣東西,弘化社印的數量超過一百萬冊,我看它的版權頁。印祖弘化社出版的佛經這些東西數量都不多,一千冊、二千冊,最多我看的是五千冊。這叁種書每次出版(那個時候是鉛印的),數量至少是一萬冊、五萬冊、十萬冊,印了幾十版。當時我看了,我想了一、二個星期,老法師爲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東西不是佛教的。《了凡四訓》是世俗一個讀書人教兒子的幾篇文章;《感應篇》跟《陰骘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他爲什麼這麼重視?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印光大師普度衆生超越宗教。
使我想到世界亂了,到今天這個認識更清楚了,因爲那個時候世界亂,沒有現在這麼亂。儒的教育、佛的教育來不及了,病太重了,人馬上就要死了,要給他特效藥。這個特效藥是什麼?因果教育。所以這叁本書是挽救劫難特效藥,我這才悟過來。所以那個時候回到臺灣之後,我就印了五萬冊,那數量就相當可觀,我們從前印書大概只是印一千冊、二千冊、叁千冊,超過一萬冊的很少。我回去之後,我把這叁種書印了五萬多冊,同時我也開始講。在臺北市佛教會大專講座,我講《了凡四訓》,在大專講座講過。都是受印祖感召。
現在看看目前這個社會動亂,愈發感覺到這付藥的重要性,所以我這次到國內影藝界裏面去找人,希望把《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做成連續劇,用娛樂的這種方法,把這付良藥供養給人類,全人類。希望這個電視劇能夠真正拍成世界一流的水平,用四種文字來解說;用華文、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沒有版權,歡迎電視臺播映,也歡迎一般人自己製作光碟廣泛的流通。我相信對于現在這個世界化解沖突,落實安定和平,一定有很大很大的幫助。我們今天做,這是義;化解沖突,落實安定和平,利!
「廣說妙法」。在此時此地這個地球上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妙法再好不過的就是印光祖師這叁樣東西。王財貴先生提到紮根的教育,重要,這叁種教育要不能夠推動,紮根教育非常困難,而且這叁種教育兒童就應該學。所以江逸子居士的「地獄變相圖」,也是屬于這一類的,在眼前來講都是妙法,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學習。你爲什麼不肯認真努力學習?你不認識。所以認知難!這個話也是當年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知難行易」。你爲什麼做不到?你不知道,你不識貨。你要知道了,沒有做不到的,什麼力量都不能夠阻撓你,真的是知難行易。
你看看《華嚴經》,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本子,八十卷。八十卷前面叁分之二的經文講什麼?解門,信、解,講修行只有一品,「離世間品」。你從這裏看是不是知難行易?「離世間品」最後就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占的篇幅大,八十卷裏面占了二十一卷,那是什麼?那是證、那是示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就是把前面的解門跟行門表演出來給我們看,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裏面,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所以這個地方要肯定知難行不難。知是義理,行得利益,你依教奉行決定得好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