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淨土結一個法緣,李老師講得好,你還要長劫流轉,也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你在六道裏還要搞生死輪回。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古人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說這個機會多難。現在遇到了,爲什麼不把它抓住?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自己才有高度的警覺,才能真正發出勇猛精進心,把這個機會抓住,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的方法,各人業障不相同,方法也不一樣!
我自己克服業障的方法,我是用講經。初學講經要做充分的准備,全部的精力時間要貫注。我跟同學們說過,我早年初出來講經,講一個小時要准備四十個小時,這是克服煩惱很好的方法,你不是這樣子充分准備,你下不了臺。愈講愈有進步!第一年最辛苦,時間大概是六個月到十個月,很辛苦。這段熬過去之後,有進步了,這一個小時講經大概二十鍾點准備夠了;再進步就是講一個小時有十個小時准備就行了,愈來愈輕松;慢慢講熟了,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准備就行了,一個小時准備就行了。我大概是叁年之後,叁年之後我一天用八個小時預備的這個經教,至少可以講叁次,就是可以講叁個小時,叁年之後就可以講叁次。那個時候是一次講一個半鍾點,叁次是四個半小時,一天八個小時准備就可以了,所以就很輕松,愈來愈輕松。大概到四年以上,四、五年的時候,准備一天,一個星期的課就准備完了;一天一個半小時,一個星期十幾個小時,一天時間准備就夠了。所以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很輕松。
剛才老聽衆李康年來看我,這是一九七七年聽《楞嚴經》的,他們曉得,白天他們陪著我到港九觀光旅遊,住在香港的人他們都沒有去過的,我都去玩過,他們每天陪我;晚上講經,白天去旅遊,非常輕松。前面這個關口很難過,雖然輕松,天天要讀經,不一定讀我講的經。現在我講《華嚴》,我每天讀經不一定讀《華嚴經》。古人所說熟能生巧,一點都不錯,而且古大德所教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心在道上,你心裏頭清淨,沒有雜念,起心動念都是想到佛的教誨,看人、看事、看物生智慧不生煩惱,清清楚楚、明明了瞭。
現在這幾年因爲跟世界上許多宗教交往,所以我還有一部分時間讀誦其他宗教的典籍。我讀很認真,我不是比較宗教,我不是想看看他們宗教說什麼,不是的,我很認真的學習。我讀《聖經》,我很認真的學習《新舊約》,我也很認真的學習《古蘭經》、印度教的典籍,爲什麼?都是聖人,我知道都是佛菩薩在那個地區示現,在那個地區教化。我們認真學習,開智慧,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訪不同的宗教都得智慧,你自己的後得智才會圓滿;你沒有參學,固然根本智是不錯,後得智不圓滿。所以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戒定慧叁學,這出去參學。參學目的何在?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圓滿後得智就叫做無所不知,無所不知他的基礎是戒定慧叁學,戒定慧叁學叫做根本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是後得智。
我們今天讀誦這個世間所有的這些典籍,參學,學習這些典籍都是參學,于我們自己修學只有幫助沒有損害。我們自己修學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的功夫要知道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求這個,這個對我們現前來講這是妙法。今天這個世界芸芸衆生,根性絕大多數跟我們差不多,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妙法廣說,普遍的去弘揚,到處去推廣,幫助這個世界一切苦難衆生。你對這個沒有深度的認知,你怎麼能做到?許多同學常常也在我面前發露忏悔,這很難得,不容易。說自己的業障很重,罪孽很深,能說出這個話,在一般講他有良心。只要留這點良心就能夠振作起來,怎麼個振作法?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必須要你自己再要提高警覺。你雖然已經有覺悟了,還不夠,高度的警覺,你就能夠回心轉意。像瑩珂、鍋漏匠那是高度的警覺,沒有別的,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就能成功。這是不認識字的好處,因爲他沒有別的辦法,死心塌地執持一句名號;知識分子那一定要在經教上下功夫,經教下功夫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
今天上午王財貴居士來訪問我,我特別強調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同時學幾樣東西,不可以。這個方法祖祖相傳。同時學幾樣東西是西方人的教學法,東方沒有,東方儒釋道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科目很多,譬如五個科目,五個指頭是五個科目,任何一個科目,在佛法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五個法門無有高下,怎麼說無有高下?你只要一門深入,深到這個地方不就全通了嗎?你在這裏不通,有差別,你再深入到這個地方就通了,佛法就是教我們這個方法。你沒有能夠旁通,是你的深度不夠。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是手指,到這個根是通了。你深入到一經通了,通到這裏全都通了。佛法通了,世間法就通了,世法佛法不是二法,你在沒有通的時候,你入的深度不夠。
我跟大家說這些問題,我常常用樹來做比喻,樹有很多樹葉,葉葉都不相同。但是你從樹葉入到樹梢,那個樹梢就有好幾片葉子,十幾片樹葉一個樹梢,你通到這邊,十幾片葉子你就通了。再深入,深入到樹枝,枝條、樹枝,這個樹枝有好多個樹梢,這一片就通了。你再不斷的深入,深入到樹根,整個樹就通了,一個根生的,就這個道理。
從前我在臺中學教,李老師教我:你學教一定要學教理,教理是什麼?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快,上上根人。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學教義,這個義比理低一層。義是什麼?一宗。義理是能通一個宗,佛教十個宗派,你能通一個宗,他教我的方法。所以他要我專心,不准我寫筆記,所以我在臺中十年沒有筆記。理雖然很難,我們懂得,我們在義下手,義也是理,局部的,不是完全的,局部的,沒有到圓融。可是你義理要是通達,慢慢就能夠進入教理,能通教理;教理通了,世出世間法問題都沒有了。這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一部經能貫通。
現在許多人學佛方法錯誤,方法錯誤是什麼?要涉獵很多很多經,古人講做大通家。通家做不了,所謂是你一次學十部、學二十部。不說多,就算你十年,你十年學二十部經,在一般講這是不算多,十年學二十部。二十部怎麼樣?部部都不通,不是說你能講就通了,能講不算,你沒有悟入,佛家講通是講見性,明心見性。你十年學個十部、二十部,你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你所學到的是皮毛、是常識、是古德的注疏,你沒有悟處。如果你十年學一部經,那個可觀了,必定有悟處。這個悟是什麼?大悟、小悟、徹悟。徹悟是見性,縱然不能見性,小悟、大悟,你能悟入。見性就是教理,沒有見性有悟處是教義。這就是我跟王財貴先生特別提到的重視一門深入,重要、非常重要!教小朋友也不例外,一定是一門深入。
你看李老師教學,決定不可以學兩樣東西,你同時想學兩樣東西,他決定不教你。你一門東西學會了,實在講會了不精。譬如一部經會講,我那個時候在那裏學習要求的標准是講十遍,我學會這部經要講十遍,我才能學第二部。實際上,這個方法並不正確,你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減少。如果十年只准你學一部,你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淡了,爲什麼?不會考慮搞其他東西,就在這一門上講十遍、講百遍、講千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部經要講上一千遍,那你不開悟才怪!這是妙法,這是秘訣,懂得的人太少了。
所以在中國大陸有一位史居士,早年來看我,我跟他講,我說你把《無量壽經》講一百遍,你再來看我。聽說最近他已經講到九十七遍,快要圓滿了,很難得,大概是五年的時間能講一百遍,不容易,這個人聽話。他來見我,我會跟他講什麼?再講一百遍。一百遍講完再講一百遍,他會開悟,他將來真的變成無量壽佛。叁個一百遍講完之後,這個《華嚴經》拿到手他會講了。一個人一生在一部經上心是定的,守這個方法就是持戒,持戒修定開慧,遍遍都有悟處,不一樣!他還是個居士,他沒有出家;他想出家,找我跟我出家,我就出了個難題,你把《無量壽經》講一百遍來找我,他真的講到一百遍了。
這個妙法就是巧妙的方法,所以妙法有很多很多種的講法。佛法妙,契機最妙,活活潑潑靈活運用這方法就更妙,你才真正通義理、得利益。這個利益,簡單跟諸位說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到這個時候有沒有求?沒有求。爲什麼?沒有需要的。一切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你的心地無論是處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沒有法子理解,你體會不到,古人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水你沒有喝到口頭,你不知道,別人講你很難體會。人家說熱、說涼,不容易體會,你嘗一口就懂得,你真正體會到了。
佛菩薩修行契入境界,經教上都講,我們能體會到嗎?你能夠契入一分就體會一分,你能夠入二分,你就體會二分。經教,任何一部經深廣沒有邊際,所以就是一部小小經,決定不能輕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妙義無窮!你看看灌頂法師做的注解《圓通章疏鈔》,那個分量超過經文百倍都不止,我們過去《圓通章》講過幾次,都是依照灌頂法師的《疏鈔》。你要是發心講這部東西,一遍一遍的講,講一百遍、講一千遍,真的,古人講的其義自見。念佛求佛加持,就是求感應,不可思議,你得的這個義利在世法裏頭沒有能夠相比的,你的成就你自己也沒有想到。只要功夫深,果報自然成,爲什麼不幹?
所以「廣說妙法」這四個字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正是像大夫給人治…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