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陀净土结一个法缘,李老师讲得好,你还要长劫流转,也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你在六道里还要搞生死轮回。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古人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你说这个机会多难。现在遇到了,为什么不把它抓住?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自己才有高度的警觉,才能真正发出勇猛精进心,把这个机会抓住,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的方法,各人业障不相同,方法也不一样!

  

  我自己克服业障的方法,我是用讲经。初学讲经要做充分的准备,全部的精力时间要贯注。我跟同学们说过,我早年初出来讲经,讲一个小时要准备四十个小时,这是克服烦恼很好的方法,你不是这样子充分准备,你下不了台。愈讲愈有进步!第一年最辛苦,时间大概是六个月到十个月,很辛苦。这段熬过去之后,有进步了,这一个小时讲经大概二十钟点准备够了;再进步就是讲一个小时有十个小时准备就行了,愈来愈轻松;慢慢讲熟了,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准备就行了,一个小时准备就行了。我大概是三年之后,三年之后我一天用八个小时预备的这个经教,至少可以讲三次,就是可以讲三个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讲三次。那个时候是一次讲一个半钟点,三次是四个半小时,一天八个小时准备就可以了,所以就很轻松,愈来愈轻松。大概到四年以上,四、五年的时候,准备一天,一个星期的课就准备完了;一天一个半小时,一个星期十几个小时,一天时间准备就够了。所以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经很轻松。

  

  刚才老听众李康年来看我,这是一九七七年听《楞严经》的,他们晓得,白天他们陪着我到港九观光旅游,住在香港的人他们都没有去过的,我都去玩过,他们每天陪我;晚上讲经,白天去旅游,非常轻松。前面这个关口很难过,虽然轻松,天天要读经,不一定读我讲的经。现在我讲《华严》,我每天读经不一定读《华严经》。古人所说熟能生巧,一点都不错,而且古大德所教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心在道上,你心里头清净,没有杂念,起心动念都是想到佛的教诲,看人、看事、看物生智慧不生烦恼,清清楚楚、明明了瞭。

  

  现在这几年因为跟世界上许多宗教交往,所以我还有一部分时间读诵其他宗教的典籍。我读很认真,我不是比较宗教,我不是想看看他们宗教说什么,不是的,我很认真的学习。我读《圣经》,我很认真的学习《新旧约》,我也很认真的学习《古兰经》、印度教的典籍,为什么?都是圣人,我知道都是佛菩萨在那个地区示现,在那个地区教化。我们认真学习,开智慧,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不同的宗教都得智慧,你自己的后得智才会圆满;你没有参学,固然根本智是不错,后得智不圆满。所以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这出去参学。参学目的何在?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圆满后得智就叫做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他的基础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叫做根本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是后得智。

  

  我们今天读诵这个世间所有的这些典籍,参学,学习这些典籍都是参学,于我们自己修学只有帮助没有损害。我们自己修学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功夫要知道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求这个,这个对我们现前来讲这是妙法。今天这个世界芸芸众生,根性绝大多数跟我们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妙法广说,普遍的去弘扬,到处去推广,帮助这个世界一切苦难众生。你对这个没有深度的认知,你怎么能做到?许多同学常常也在我面前发露忏悔,这很难得,不容易。说自己的业障很重,罪孽很深,能说出这个话,在一般讲他有良心。只要留这点良心就能够振作起来,怎么个振作法?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也帮不上忙,必须要你自己再要提高警觉。你虽然已经有觉悟了,还不够,高度的警觉,你就能够回心转意。像莹珂、锅漏匠那是高度的警觉,没有别的,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就能成功。这是不认识字的好处,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死心塌地执持一句名号;知识分子那一定要在经教上下功夫,经教下功夫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

  

  今天上午王财贵居士来访问我,我特别强调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同时学几样东西,不可以。这个方法祖祖相传。同时学几样东西是西方人的教学法,东方没有,东方儒释道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科目很多,譬如五个科目,五个指头是五个科目,任何一个科目,在佛法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五个法门无有高下,怎么说无有高下?你只要一门深入,深到这个地方不就全通了吗?你在这里不通,有差别,你再深入到这个地方就通了,佛法就是教我们这个方法。你没有能够旁通,是你的深度不够。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是手指,到这个根是通了。你深入到一经通了,通到这里全都通了。佛法通了,世间法就通了,世法佛法不是二法,你在没有通的时候,你入的深度不够。

  

  我跟大家说这些问题,我常常用树来做比喻,树有很多树叶,叶叶都不相同。但是你从树叶入到树梢,那个树梢就有好几片叶子,十几片树叶一个树梢,你通到这边,十几片叶子你就通了。再深入,深入到树枝,枝条、树枝,这个树枝有好多个树梢,这一片就通了。你再不断的深入,深入到树根,整个树就通了,一个根生的,就这个道理。

  

  从前我在台中学教,李老师教我:你学教一定要学教理,教理是什么?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快,上上根人。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学教义,这个义比理低一层。义是什么?一宗。义理是能通一个宗,佛教十个宗派,你能通一个宗,他教我的方法。所以他要我专心,不准我写笔记,所以我在台中十年没有笔记。理虽然很难,我们懂得,我们在义下手,义也是理,局部的,不是完全的,局部的,没有到圆融。可是你义理要是通达,慢慢就能够进入教理,能通教理;教理通了,世出世间法问题都没有了。这就是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一部经能贯通。

  

  现在许多人学佛方法错误,方法错误是什么?要涉猎很多很多经,古人讲做大通家。通家做不了,所谓是你一次学十部、学二十部。不说多,就算你十年,你十年学二十部经,在一般讲这是不算多,十年学二十部。二十部怎么样?部部都不通,不是说你能讲就通了,能讲不算,你没有悟入,佛家讲通是讲见性,明心见性。你十年学个十部、二十部,你不能见性,不能见性,你所学到的是皮毛、是常识、是古德的注疏,你没有悟处。如果你十年学一部经,那个可观了,必定有悟处。这个悟是什么?大悟、小悟、彻悟。彻悟是见性,纵然不能见性,小悟、大悟,你能悟入。见性就是教理,没有见性有悟处是教义。这就是我跟王财贵先生特别提到的重视一门深入,重要、非常重要!教小朋友也不例外,一定是一门深入。

  

  你看李老师教学,决定不可以学两样东西,你同时想学两样东西,他决定不教你。你一门东西学会了,实在讲会了不精。譬如一部经会讲,我那个时候在那里学习要求的标准是讲十遍,我学会这部经要讲十遍,我才能学第二部。实际上,这个方法并不正确,你心还是定不下来,妄想分别执着并没有减少。如果十年只准你学一部,你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淡了,为什么?不会考虑搞其他东西,就在这一门上讲十遍、讲百遍、讲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部经要讲上一千遍,那你不开悟才怪!这是妙法,这是秘诀,懂得的人太少了。

  

  所以在中国大陆有一位史居士,早年来看我,我跟他讲,我说你把《无量寿经》讲一百遍,你再来看我。听说最近他已经讲到九十七遍,快要圆满了,很难得,大概是五年的时间能讲一百遍,不容易,这个人听话。他来见我,我会跟他讲什么?再讲一百遍。一百遍讲完再讲一百遍,他会开悟,他将来真的变成无量寿佛。三个一百遍讲完之后,这个《华严经》拿到手他会讲了。一个人一生在一部经上心是定的,守这个方法就是持戒,持戒修定开慧,遍遍都有悟处,不一样!他还是个居士,他没有出家;他想出家,找我跟我出家,我就出了个难题,你把《无量寿经》讲一百遍来找我,他真的讲到一百遍了。

  

  这个妙法就是巧妙的方法,所以妙法有很多很多种的讲法。佛法妙,契机最妙,活活泼泼灵活运用这方法就更妙,你才真正通义理、得利益。这个利益,简单跟诸位说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到这个时候有没有求?没有求。为什么?没有需要的。一切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你的心地无论是处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够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没有法子理解,你体会不到,古人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水你没有喝到口头,你不知道,别人讲你很难体会。人家说热、说凉,不容易体会,你尝一口就懂得,你真正体会到了。

  

  佛菩萨修行契入境界,经教上都讲,我们能体会到吗?你能够契入一分就体会一分,你能够入二分,你就体会二分。经教,任何一部经深广没有边际,所以就是一部小小经,决定不能轻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妙义无穷!你看看灌顶法师做的注解《圆通章疏钞》,那个分量超过经文百倍都不止,我们过去《圆通章》讲过几次,都是依照灌顶法师的《疏钞》。你要是发心讲这部东西,一遍一遍的讲,讲一百遍、讲一千遍,真的,古人讲的其义自见。念佛求佛加持,就是求感应,不可思议,你得的这个义利在世法里头没有能够相比的,你的成就你自己也没有想到。只要功夫深,果报自然成,为什么不干?

  

  所以「广说妙法」这四个字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正是像大夫给人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