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七首看起:
【如來所轉妙*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這是「聽法行」,聽法,「兼顯*輪之體,初句教法,次句即教成行,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叁十七品」,第叁句「悟理,揀去隨文」,最後一句「理無廢興,故常見佛果也」。經文只有四句,意思非常的圓滿,我們要怎樣來學習?第一句,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這一句就說盡了,『如來所轉妙*輪』,意思裏頭有*輪之體。「轉」就是今天講的傳授,佛傳給菩薩、傳給祖師大德,代代相傳,這就是轉的意思。轉,剛才說的是豎轉;橫轉,就是在同一個時代我們把佛法傳給別人、傳給別的處所,我們今天講把它傳播到全世界,這是橫面的;傳給後代,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是縱深,所謂是「橫遍十方,豎窮叁際」。所以這個轉的意思非常好,輾轉授受。
「輪」,它代表圓滿。佛所傳的法,法法都圓滿,圓滿用輪來代表。你看輪的相有圓周、有圓心,從圓心到周有輻,這是一個很圓滿的標志、很圓滿的一個圖形。這裏面表法跟佛所講的深理,輪裏頭能顯示出來。如來所說之法不外乎體相用,你看我們《華嚴經》經題前面是「大方廣」,大是講的體,方是講的相,廣是講的作用,就是講體相用。大到宇宙,小到微塵,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它的體相作用。體是空的,相是有,體的作用能現相,相的作用能成全萬法。我們知道現在科學家所說,物質現象是從無中而生的,無中生有。佛法講性,性體是空寂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所說一切法離不開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叫諸法實相。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所說,說什麼?無非是講諸法實相而已。諸法實相,我們換句話說,宇宙萬有的真相。宇宙萬有,當然包括我們人在內,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範圍還小,說宇宙萬有,這個才圓滿。所以它是講宇宙萬有的真相,不能講現相,現相那只講宇宙萬有之相,現相,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說到,宇宙萬有的作用沒有說到。所以我們講真相,那就把宇宙萬有的體相用全部都包括在裏面,輪的意思。
「如來所轉妙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裏面分叁大類,這裏講是教法,教化衆生。「身教」,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示現,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工作是講經說法,是爲人做一個很好的榜樣,身教。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是戒律,生活規範他全做到了。佛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錯的,他做的是對的,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叫戒律。我們持戒就是學佛,學佛的身教。我們從經典裏面,佛的說法,天天給我們上課、講解,是佛的「言教」。從身教、從言教當中,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我們把理懂得了,那是「意教」。所以身語意都在教衆生,身語意都是妙法。我們把妙法落實在事相上,那就是我們現在祖師大德們所集結的經典,在中國稱爲《大藏經》。《大藏經》就是世間人講的《百科全書》,佛門裏面的全書。經典是佛說的,注疏是經的注解,經典裏面無論是理論,修學的方法、境界,許許多多古大德研究討論的這些文字,這稱爲論典。經律論叁藏,這是把它分成這叁大類。我們今天講「如來所轉妙*輪」,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這些經典的著作。
『一切皆是菩提分』。什麼叫菩提分?「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字是覺悟,菩提翻作覺。清涼大師這個注解說得好,「無有一文一法非菩提因」,也就是說一文,文是講字,一文是一個字,一法是他所說的方法,或是理論、或是方法、或是境界,都是教我們破迷開悟的因緣,所以說一文一法非菩提因。「豈止叁十七品」,叁十七品是把佛所講的一切法歸納這叁十七類,我們也稱爲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諸位要知道,絕對不是小乘人所修的,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顯密教。你看看智者大師,這天臺宗的,叁十七道品第一科是「四念處」,我們看過智者大師的著作,他對四念處的講解有藏教四念處、通教四念處、別教四念處、圓教四念處。這樣我們才了解四念處是通藏通別圓,那就是通一切佛法。四念處如是,其他的六科,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藏通別圓。這就說明真的,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文一法非菩提因。
所以《般若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古德常常告訴我們「一經通則一切經通」,就是這個道理。爲什麼?它都是菩提分,就是覺,覺悟的因緣。你這一部經入得愈深,你覺悟得愈深愈廣,就是這個道理。深到一定的程度全就通了,確確實實就像一個圓一樣。這是個圓,周邊不同,無數的點,在這個點垂直做一條線一定到圓心,這一到圓心豈不全都通了嗎?達到圓心就是明心見性。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相信、你就不會懷疑了,一經通一切經通。無論大部經、小部經,甚至于一句佛菩薩名號,你千萬不要小看念佛人、持咒人,一個咒、一個名號,一心執持達到這個程度也是一切貫通。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往生瑞相希有,他要不是達到那個程度,哪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經教的選擇,各人愛好不一樣,可以自由選擇,總是選擇你喜歡的,喜歡的學起來容易;不喜歡,學起來就麻煩,格格不入。佛說了這麼多的經教,沒有別的原因,無非是適合大家喜愛不相同。好象廚師,高明的廚師做出許許多多口味不相同的佳肴,你喜歡吃什麼口味,他就對你的口味,如來說法亦複如是。經論裏面確實法是平等的,沒有話說的,我們衆生不平,我們以不平的心、不平的妄想分別,看這個經典就不平。什麼不平?頭一個淺深不平,有的經很深,有的經很淺;難易不平,有的學起來很難,有的比較容易。這些從哪裏來的?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分別執著,法法平等,有分別執著,實際上講法法還是平等,並沒有因你的執著,它就真的變了,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變了,感覺到它有難有易、有深有淺,其實沒有,全是法法一如。這個理很深也不容易體會到,那都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
你修學能不能成就,你有多麼大的成就,關鍵都在信心。所以大經,這《華嚴》裏面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根源,這個大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道,根,根源、源頭就是信。一般人學佛爲什麼那麼困難?爲什麼學了很多年沒有成就?說實實在在的話,他沒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他也不相信佛法,也不相信老師,半信半疑,這樣的心態一生都不能成就,一生都空過了,這個多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頭一個就是要起信。
善教的是好老師,善學的是好學生。前面第六偈是講教,這首偈是講學。能信、能解,我們常常講這是善根;能行、能證,那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決定成就。福德是在能行能證,善根是在能信能解,你才會有成就。信解行證的根在尊師重道,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樁事情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有很深刻的體驗。老師給我們上課,我過去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這個班上同學二十幾個人,老師上課大家坐一起聽,有的人得利益多,有的同學得利益少,爲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老師就一個人在說法,爲什麼我們聽的人,所聽進去的、所理解的、所得到的都不相同?這就是印祖所講的,對老師的誠敬心不一樣,對老師的信心不一樣,關鍵在此地。
對老師要真正有信心,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誠心誠意的跟他學習,他上課字字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都能夠正確的理解而沒有錯誤。功夫高的,把所聽到消歸自性,那就有大受用。消歸自性就是這首偈第叁句所說的,『聞已悟法性』,這是你真的聽到了,你聽了之後開悟、覺悟了。這樣的人,在佛法裏稱爲上根利智,中下根性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哪一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夠一聽就開悟。那怎麼?聽了之後能有小悟,雖沒有大悟有小悟,這也就不錯。古德常講累積,天天聽,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那個徹悟不是短時間熏習成就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才能夠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道理,我才肯幹。
爲什麼不悟?這把原因找出來,爲什麼這個人悟,那個人不悟?佛家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所以悟的人一定是煩惱輕,不悟的人一定是煩惱很重。對老師懷疑,這煩惱重;對老師沒有恭敬心,煩惱重,所以再高明的老師天天那麼樣慈悲教導他,沒用處,他就是不悟,那個煩惱障礙了他。煩惱輕的人對老師有信心,對老師會尊重,輕輕一點他就通了,那種教導不費力氣,好教!由此可知,消除業障比什麼都重要。普賢菩薩教我們「忏悔業障」,業障不能夠忏悔,諸佛如來都幫不上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業障要怎樣忏悔?從前章嘉大師教我,忏悔業障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說:我錯了,佛菩薩保佑、原諒我。不是這個,這沒用處,這個完全搞形式。真正忏悔業障是後不再造,我今天錯了,明天我一定改過來;儒家講的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沒有兩次,這是佛家講的真正忏悔。我知道過失,我一定改過來。
所以忏悔是修行真實的功夫。八萬四千法門,也可以說是八萬四千忏悔法門,普賢菩薩這是教導法身菩薩修學的綱領,十條,一般人講十大願王,是法身菩薩修學的綱領,不是對我們說的。可是我們能不能學?能學,我們學的不是法身菩薩修的,法身菩薩心量廣大,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我們可以隨順著學,依他這個綱領隨順學。
第一個「禮敬諸佛」,就是印光大師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