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誠敬,從這裏入門,你沒有誠、沒有敬,入不了。誠敬絕對不是老師要求的,決不是佛菩薩「哦,你誠敬,我喜歡你」,不是,那佛菩薩還感情用事。誠敬是表示什麼?表示你有能力接受。世出世間的老師,佛門裏面講善知識觀機授法,他觀察衆生的根機,從哪裏觀?觀你的誠敬。你有幾分誠敬,知道你能夠接受幾分,沒有誠敬你就不能接受,所以老師也就不跟你講,爲什麼?講了也白講,沒用處。印祖在《文鈔》這句話講得很多,重複了幾十遍。不但是印光大師,我們看古聖先賢文字裏面都常常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都是從恭敬當中學來的。怎麼可以不誠、怎麼可以不敬?尤其是對老師,佛法裏面講對一切衆生,對惡道衆生都要有誠敬的心,你才能夠得道。對于眼前造作惡業的,無惡不作的,還是對他恭敬。恭敬他什麼?他有佛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我要對他尊敬。又何況佛在《華嚴》裏面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能不敬!
所以佛成佛了,佛是平等心。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裏面,初住菩薩就是平等心,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我們自己修行要曉得,如果對一切人事物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有沒有證得圓初住?沒有。圓初住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淨平等覺現前,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四聖法界裏面,菩薩六度心,辟支佛因緣心,阿羅漢四谛心,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都是平等心,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經教都是「菩提分」,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可是覺悟你一定要記住,離開誠敬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誠敬的學習,《弟子規》。誠敬怎麼落實?怎麼表現?《弟子規》。從前人不說這個,根本不提,爲什麼?從小都學過了,都有這個基礎。你看他一生做人,即使對待凶惡之人、卑下之人都知道尊敬,不敢輕慢,這個要曉得。所以這是修養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靈性,現在人講的道德修養。人有道德,天下歸心,誰不尊敬你?誰不仰慕你?誰不願意跟你學習?道德,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們的學習,《弟子規》雖然不是佛說的,但是字字句句是古聖先賢(包括諸佛菩薩)教誨裏面的結晶、精華。
我們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是什麼?我們在圖文巴辦淨宗學院,淨宗學院的修學依據是什麼?我們是依據「淨業叁福」,淨業叁福是我們學習的總綱領。我們選課程列進度,教學的原理、原則、方式都要依淨業叁福爲准繩。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四句,我就落實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弟子規》就是講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培養慈悲心。佛法有人問,古時候人問: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個課程標准有依據,從哪裏學起。叁福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是把這一條落實在《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再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做爲輔助,這是經典,經典之外的用《感應篇彙編》、用《安士全書》做爲選修的科目。
叁福前面兩條都是基礎教育,最後一段那是正式教育,「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一條範圍就大了,博大精深!我們在法海裏面擇取妙法,我用妙法這一句,前面我說過,對症下藥,我們取的妙法是什麼?淨宗。只有淨宗,我們這一生能得度。淨宗的經論要熟讀、要精研,要認真努力學習,把經典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裏面的教誨都變成我們生活行爲。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典合而爲一,你說不悟也不行!果然合而爲一,那就算悟了,悟入了決定往生。功夫好的,這個功夫從哪裏講?從煩惱習氣。功夫好的煩惱習氣少,愈少功夫愈好;功夫差的煩惱習氣還相當嚴重。果然能伏得住,這個伏要戒、要定、要慧。戒就是要守法,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教誨都是法,你要遵守,你要不能遵守,沒有戒,定慧就不要談了。
你看看經典一開端,就把戒的總綱領給我們拈出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佛慈,真的是大慈大悲到了極處。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身語意叁業,佛在經上講得很多,都是身語意這個次第。《無量壽經》上不是這個次第,先是口業,再是身跟意,它是口身意,你想想看這個味道。口業是最容易犯的,善心但是習氣,有的習氣還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的,誰能夠懂得?誰能夠諒解?言語不謹慎,有意無意當中得罪多少人,跟多少人結了冤仇,自己都不曉得。特別是在自己有權有勢的時候,爲什麼?別人不敢不低頭,心不服。到你權勢失掉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得日子不好過了。爲什麼?沒有一個人真心對你,沒有一個人肯來照顧你,都在旁邊看你笑話。不侮辱你,不報複你,已經就對你不錯了。佛把這個放在第一,特別提醒我們,這是慈悲到極處。第二條才說「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看看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總綱領給我們說出來,這是持戒。
然後叫你念佛,念佛是修定,定到一定的深度,智慧現前,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慧有淺深,這我們講得很多,大家都曉得,不可以得少爲足,那你就錯了。小定功有小受用,特別是在六道裏面,可是你要曉得小定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小定可以得一點人天福報。我們的目的不在人天福報,我們的目的最低限度,我們要超越叁界六道、我們要往生淨土。往生淨土要記住,淨土,什麼是真正往生的條件?經上說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那個地方叫淨土。爲什麼叫淨土?清淨心現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清淨,哪來的淨土?諸佛如來的淨土我們見不到,必須我們自己的淨土跟如來的淨土合而爲一,你才能生淨土。
所以念佛,我們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伏煩惱,煩惱沒斷。我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是沒有斷,但是伏住了。這一句佛號得力,或者這一部經教得力;佛號是用定把它伏住的,經教定慧都有,伏住,明理了,伏住沒有斷,它不起作用,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是斷了,斷了就是什麼?分別執著真的沒有了,于一切法當中真的不分別、不執著,生方便有余土。爲什麼?無明沒破,就是說你還沒有悟法性;如果悟法性,那是無明破了,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這些真正是現前的妙*輪。
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隨緣絕不攀緣。隨緣是什麼?什麼都好,我跟你們大家住在一起,你們喜歡怎麼辦都行,只要不太過分我都能接受,我都願意接受。什麼叫不太過分?你還歡喜聽聞佛法,你還喜歡念佛,那就叫不過分;如果你佛法不喜歡聽,佛也不想念,那就太過分。太過分怎麼樣?太過分我們就走路。在佛法戒律上,我們就不共住,不跟你在一起,咱們各人搞各人的。我離開我也絕不說你、也不批評你,離開之後就是心裏頭痕迹都不著,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內心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應,這是我們現在的妙*輪。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七首頌,聽法。
前面我們講過不少聽法必須具備的條件,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培養,培養信心。對于佛要相信,如果不信佛,對法當然不會尊重,所以對佛要相信。信佛,首先對佛要有正確的認識,要認識佛,當然經論的分量太大,古大德已經爲我們做好准備,從經論裏頭記載佛陀一生的行誼編成一本書,在《大藏經》裏面就是《釋迦方志》、《釋迦譜》。這兩本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記。我們從這兩本書裏面認識釋迦牟尼佛,很重要!你對佛不認識,你對佛的尊敬生不起來。
兒童初上學,親近老師,對老師也不認識,對老師也不了解,那個尊敬老師的心怎麼能生得起來?這怎麼辦?父母要教。父母講很難,父母要做出來對老師尊敬,在兒女面前做出樣子來,兒女看到了,他就明了。像我們現在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了,我們對于佛菩薩的尊敬、信仰一定要有理論跟事實的基礎,信心才能生得起來。信仰佛教,這是一句話而已,這句話要能落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一定要對世尊有相當的認識,你要讀他的傳記,對他充分的了解,了解得愈多你的敬意愈深,這是真正成正比例;你對他了解不深,敬意生不出來,完全都是形式沒有內容。
對佛的敬意生起來之後,你要是再往深的契入,他必定發揚光大,光大怎麼說?光大到敬愛一切衆生,爲什麼?一切衆生都是我的老師。你才真正體會到,善人,我跟他學善行,我親近他,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見解,我要學他,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學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見解不善、言語不善、行爲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師。我看了之後,想想我有沒有。老師一個從正面,一個從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他爲我做示現,讓我看到、聽到、接觸到有所覺悟,這就是這經上講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不怕沒有善教的,怕你不會善學。果然善學,哪裏沒有老師?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是顯示這個事實給我們看。五十叁位善知識在哪裏?就是我們從早到晚你所接觸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這個。他每個行業就拈一個代表,這五十叁位善知識有是善行也有惡行,善惡都是善知識。善財對他們不同的地方,我們在經文裏頭看到,對于善的這方面,我們剛才講思想善、言語善、行爲善,當然很好,這叁條有一條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學他的思想;他言語善,我就學他言語;他行爲善,我就學他行爲。不善的地方不學,善的地方向他學,哪個不是老師?不善的地方,我們反省我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善財童子成就究竟圓滿的後得智,是這樣學成的。
你可不能說善財的命好,他遇到是文殊菩薩教他,又遇到五十叁位善知識,我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