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我的命不好,我一生沒遇到。那你完全不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佛用善財做一個代表修學大乘的人,我發心學大乘,善財就代表我,就是我的榜樣,五十叁位善知識是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統統都要禮敬。但是贊歎那就不一定,贊歎是什麼?正面的贊歎,負面的不贊歎。禮敬供養平等的,正面負面都要禮敬供養,那個真誠心是一不是二,只有贊歎、不贊歎這個差別。
不贊歎不是不恭敬,這個道理要懂。不贊歎不是不供養,爲什麼?他是負面的,我得利益,我不能贊歎;贊歎,怕別人跟他學。你贊歎他,他大概不錯,跟他學那就壞了。所以那種人,正是夫子所說的「敬而遠之」,遠不是說離他遠遠的,不是的,遠是不跟他學,不能學他。會學的人沒有問題,會學的人他是一面鏡子,拿這面鏡子照自己,自己很多過失毛病不知道,看他,回想自己有沒有,容易覺悟。有同樣的過失趕快改,沒有,勉勵自己不犯這個過失,所以統統是善知識。對自己來講,忏悔業障,正面的教學幫助我忏悔業障,負面的教學也幫助我忏悔業障。善知識實在不容易,可遇不可求。
早年我讀《禅林寶訓》,看到那個善友對待學生確實是毒辣的千錘,消學生的業障,成就他的德行。但是這種教學古時候行,現在不行,現在是侵犯人權,法律不許可你。在從前有體罰,有打、有罵,甚至于侮辱你,那個老師是教什麼?教忍辱波羅蜜,看你能不能忍受。在一般人講是忍無可忍,這個老師怎麼會用這種態度,旁邊人看都不服氣,都在批評老師,你這個人做人太過分了。可是到最後一招是什麼?老師傳法就傳這個人。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看重這個人。看重這個人怎麼樣?要折磨他,看他能不能受得了,能不能擔這個大任。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還能成就什麼?那就算了。可是一個時代是一個時代,時代不相同,現在我們要用這種手段,人家到警察局告狀,你要坐牢,那真叫自取其辱,不可以,彼一時此一時,我們要了解。
在今天,那就要學李老師,李老師對于可教的,真的還是有打、有罵;對于陽奉陰違的,李老師很客氣,他做得不如法,一字不提。這是我們從前在臺中跟老師十年,看他老人家教學,看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真做給我們看。這個東西不是課堂作業,不是想象編課本,不是!事實。這十年當中我常常在身邊,接見許許多多各個階層不同樣子的這些人物,你在旁邊觀察,你看他怎麼接待,怎麼樣跟他談話,在這裏我們就學會了。問題就是你得要用心,你不用心,你什麼也沒學到;你要用心,你要會看,你要會聽,你要會體會。會的人天天煩惱輕智慧長。不會的人呢?不會的人恰相反,每天煩惱長智慧輕,那就錯了,天天生煩惱,這不善學,沒法子教。沒法子教,不教了,就舍棄了。墮落沒有法子,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誰也不能代替誰,佛菩薩都不能代替我們,確實自己要負責任。佛門諺語說得好:各人吃飯各人飽,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沒有辦法幫助誰,總得要覺悟。所以第叁句就說得好:
【若能聞已悟法性。】
這就講悟入。「悟」有兩種,一種是解悟,一種是證悟,「悟法性」兩種都有。如果是解悟,煩惱沒有斷,就是天臺家所講的五品位。五品位是解悟,他悟的這個法性跟法身菩薩所悟沒有兩樣,但是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雖然沒有斷,絕對伏住,爲什麼?那個悟有這個能力,所以他決定往生。煩惱習氣真沒有斷,決定控製得住,也就是說在順境裏面決定不生貪戀,逆境裏面決定不生瞋恚,確確實實他的心清淨平等一如,煩惱習氣沒斷。五品位,圓五品位,智者大師爲我們做出的榜樣,這個我們每個人努力一點都能做到。所以祖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大師講的,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如果說是見惑斷掉了,那就不一樣,見惑斷掉了,你已經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
諸位要曉得五品位,初信還沒有拿到,五十一個菩薩階級,一個階級都沒拿到。因爲圓五品他悟法性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所以稱之爲大心凡夫,心量確實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點不假。我們常講「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真的,不是假的,見惑沒斷。如果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了,他就正式入位,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方便有余土,不在凡聖同居土。
解悟法性,實在講,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的明白、真的通達明了,它有淺深不同。這個淺深不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裏面的叁輩九品。所以你悟得愈深,心量愈大,凡聖同居土上輩往生。怎麼能悟入?這個一定要知道,沒有別的,看破、放下,這兩句話重要。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解悟你都做不到,煩惱習氣是大障礙。煩惱習氣裏面頭一個我見、身見,總是這個身放不下,時時刻刻都要爲這個身,爲這個身的享受,你不能夠克服它。
有同學們從長春百國興隆寺回來告訴我,常慧法師精進念佛,四百天沒有睡覺。他說前面叁百天,第叁百天還有勉強,還要支持、撐著,叁百天之後正常了,睡眠沒有了,睡眠是可以斷掉的。佛在經上常講,財、色、名、食、睡叫五蓋,這五種東西障礙見性,障礙開悟,你必須要舍。財可以舍,要徹底放下,那需要用錢怎麼辦?需要用錢自然來了,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佛。不需要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需要時候就來,來的時候恰好,也不會多,也不會少,你說你這個多自在,財放下。色可以放下,名可以放下,睡眠你願不願意放下?真願意放下,真幹,人家這裏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
打精進佛七的人,尤其我們在澳洲,澳洲我們一年是打四次佛七,每個佛七都是十個佛七連著的,七十天。七十天當中有很多人他一個星期、二個星期不睡覺,日夜精進念佛,我們都隨緣,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開放。我的方法就是學谛閑老和尚的教誨,教鍋漏匠的,我學這個方法。就是你一心在念佛堂念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接著念。因此,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念佛。可是有幾位很用功的人他就不睡覺,告訴我:頭兩天很困難,第叁天是最難過的一天,到第四天就好了,第五天就覺得沒有什麼,慢慢就習慣了。最難的是前面的叁天,怎麼樣突破?他怎麼會突破的?信心、毅力、勇氣,只要具足這叁個條件他能突破。你沒有信心不行,沒有毅力、沒有勇氣,你沒法子突破。還要有個純正的引導,純正的引導是什麼?求生淨土。願在引導你,這樣才信願行叁個條件具足。
這種修行修成功了,實在講含義很深,自行化他,你自己修行就是教別人。這樣教化衆生,需不需要講經說法?不需要。印光法師講的,這個道場絕不攀緣,不要去化緣,不要做法會,不要做經忏佛事,也不傳戒,也不講經,也不傳法,一句佛號念到底,日常功課跟佛七完全一樣,我們學這個方法,這個道場成就很多很多人。
佛法,沒有講經說法的,佛法不能普度衆生、不能長久住世;要想正法久住,講經說法不能中斷。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是講經說法起家的,曆代祖祖相傳,哪個祖師不講經?哪個祖師沒有著作留下來?你這才曉得這種承傳是教育、是教學。念佛堂這種修持,身教;講席裏面有身教、有言教,才能夠久住世間。但是講經弘法的人才不容易找,到哪裏去找去?人人都想學,真的,一萬人當中難得挑選到一個。
有些人問我:法師,這個挑選的條件是不是要學曆很高?在中國講文化水平很高?那倒不見得。那挑選的標准是什麼?沒有別的,誠敬,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沒有誠敬。這個誠敬是對佛法、對世尊、對祖師大德、對現前的老師,你細心觀察他有沒有?他有個一分、二分,都是挑選的對象。從一分、二分慢慢可以培養他到八分、九分、十分,爲什麼?愈往這個經裏面契入,那個誠敬心跟著就往上提升。所以不能說他的誠敬心只有二、叁分,算了!那人才就失掉了。沒有誠敬心的人,文化水平再高沒有用處。所以在這方面你注意,處事待人接物,他有沒有傲慢的態度?有沒有傲慢的習氣?傲慢、放逸、懈怠,那就不行,那這不是法器,這樣的人佛菩薩也沒有法子培養。所以難,不容易。我常常說的最基本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癡慢要放下,你只看這個,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字放不下就不能悟入,這個悟入是解悟不是證悟。
我們今天證悟不能提了,往後都不可能了,我們現在只求解悟,換句話說,我們最高的標准就是圓五品。圓五品也是由誠敬當中得到。圓五品位裏面,天臺大師所說的第一個隨喜,真正修隨喜功德;第二個讀誦,讀誦要勤,天天親近佛菩薩;第叁個講演,講演是教學,教學相長;第四個兼行六度,第五個正行六度。換句話說,六度四攝是自行化他的標准,這五門課每天都不舍棄,天天照做,能夠悟入。
剛才說過,這個悟入就是戒定慧叁學有了力量,我們一般講功夫得力。這得力是什麼樣子?煩惱完全伏住。我們剛才講的十六個字決不起作用,有沒有斷?沒有斷,煩惱習氣決定不起作用。如果一斷,他就轉凡成聖,入相似位;沒有斷,能伏住,觀行位,淨土法門裏面講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雖然這個位次不高,自己真正得受用,方老師以前常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得到。再往上提升,那真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證入,圓教十信位是相似位,到十住是分證位,那是法身菩薩。相似位等于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所以要是念佛求生淨土,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所以這個悟有兩種,這是我們要清楚,因爲你講證悟,太難了,很多人看到證悟就退心,做不到,算了,不做了、不學了。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有些人也許還能做得到,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去。
【如是之人常見佛。】
清涼大師在這個注解裏面講的,他是講證悟不是講解悟,我們講的解悟是就我們現前的程度。清涼這一句說,「悟理,揀去隨文」,揀去隨文入這個理,這是教理。清涼《鈔》裏頭說「不隨文故無聞,悟理故無得」,這個境界高!無聞無得就是《心經》裏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那是如來的境界,把它講到最低那是法身菩薩境界,他是這個境界。我們今天降一等,我們能做到的,他這個境界我們這一生實在沒有法子做到。
早年,我到中國大陸去了幾次,都是去看黃念祖老居士,到北京主要去看他;另外就是看趙樸初老居士,這個老人對我非常好,同鄉,這鄉親。現在這兩位老人都不在了。黃念老告訴我,從今往後參禅的沒有開悟的了,學密的沒有相應的了。他告訴我,在中國大陸半個世紀裏面,半個世紀五十年,靠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看看學密有多少?成就只有六個。所以說太難了。禅宗,你看倓虛老和尚說,他活了九十多歲,在香港往生的。禅宗開悟明心見性的,他一生不要說沒見過,聽都沒聽說。而得禅定的倒是聽說過,這也見過幾位,像虛雲老和尚得禅定的,不是明心見性。得禅定就不錯了,得禅定的人將來是生四禅天、四空天,超越欲界了。中國這些得禅定的大德們,他們多半選擇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這他們真的都做到了,跟著彌勒菩薩,等待龍華叁會。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他們是佛的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們是像阿難、舍利弗、目犍連這一流的,追隨彌勒菩薩去了,就是這點功夫相當不容易,這得禅定的。幾個人能有這個功夫?
但是,這樣的功夫如果不是念佛求生淨土,出不了叁界。聰明的,他跟彌勒菩薩,行,因爲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外院是天人,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就在欲界第四天。外院天人不知道有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也不見他們,除非有特別因緣示現。這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並不在一起,雖然同在一起它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好象我們電視一樣,雖然同在一個螢幕上,頻道不一樣。彌勒菩薩能知道外院的事情,外院的這些天人不知道內院,層次高低不相同。
這個偈子裏頭最重要的意思,是教我們學佛聞法之後要能夠悟入,不能證悟,至少你要能解悟。解悟,這個戒定慧叁學的力量能伏煩惱,能生智慧,大智慧不能生,能生小智慧。小智慧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足夠用了,可是在這個境界裏面,不斷向上提升。智者大師爲我們示現有這個含義在裏頭,他說他是因爲管事、領衆,他是寺院的方丈不能不管事,對他自己修行有障礙,所以只是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領衆、不管事,他就會實報莊嚴土去了。
管理大衆、管事是修福,這是什麼精神?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舍己爲人。換句話說,犧牲自己高品位,幫助一切衆生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天臺宗的祖師差不多臨命終時,統統都求生淨土,都是往生,智者大師帶頭的。你看近代倓虛法師念佛往生的,倓虛大師的老師谛閑老和尚也是念佛往生的,倓虛大師的師兄弟寶靜法師,這都是谛閑老和尚的傳人,也是念佛往生的,這都有師承。
『見佛』,《大勢至圓通章》說得很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佛,「當來」是往生,往生見佛是當來。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的神識還沒離開身體,爲什麼?你會告訴人,我看到佛,佛來接引我了,這是現前見佛。那就看緣分,有緣分的人見到了,同時見到;沒有緣分的人,他見到,別人見不到。可是還有一種異相,兒童能見到,二、叁歲的小朋友他見到了,爲什麼?心清淨。我們大人爲什麼見不到?煩惱習氣很重,妄想分別執著很多,障礙你見佛。這個念佛人何以他臨終見佛?你就曉得他心清淨,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
所以念佛什麼最重要?清淨心最重要,那你想心地清淨,你放下最重要,千經萬論沒有別的,都是勸我們看破、放下。最基本的教誡,叁皈五戒十善是不是教你放下?叁皈,覺而不迷,放下迷你就覺悟了,放下邪你就正了,放下染汙你就清淨了,看破、放下。五戒、十善也一樣的,把殺生放下,不殺生了,偷盜放下,不偷盜了,淫欲放下,不邪淫了,妄語放下,不妄語了,都是這樣的。你不放下怎麼行!種種惡業,種種不善,從今天起統統放下就行了。心正、行正,心行皆正,心行皆淨,淨土就現前了。這是我們今天聽法、學教、修行,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在這一生自己有信心、有把握可以成就,太高的我們做不到,我們這個就很滿意了。向上提升到極樂世界親近本師阿彌陀佛,決定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