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诚敬,从这里入门,你没有诚、没有敬,入不了。诚敬绝对不是老师要求的,决不是佛菩萨「哦,你诚敬,我喜欢你」,不是,那佛菩萨还感情用事。诚敬是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能力接受。世出世间的老师,佛门里面讲善知识观机授法,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从哪里观?观你的诚敬。你有几分诚敬,知道你能够接受几分,没有诚敬你就不能接受,所以老师也就不跟你讲,为什么?讲了也白讲,没用处。印祖在《文钞》这句话讲得很多,重复了几十遍。不但是印光大师,我们看古圣先贤文字里面都常常看到,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成就,都是从恭敬当中学来的。怎么可以不诚、怎么可以不敬?尤其是对老师,佛法里面讲对一切众生,对恶道众生都要有诚敬的心,你才能够得道。对于眼前造作恶业的,无恶不作的,还是对他恭敬。恭敬他什么?他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我要对他尊敬。又何况佛在《华严》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能不敬!
所以佛成佛了,佛是平等心。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里面,初住菩萨就是平等心,所以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我们自己修行要晓得,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有没有证得圆初住?没有。圆初住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净平等觉现前,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四圣法界里面,菩萨六度心,辟支佛因缘心,阿罗汉四谛心,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都是平等心,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经教都是「菩提分」,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可是觉悟你一定要记住,离开诚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诚敬的学习,《弟子规》。诚敬怎么落实?怎么表现?《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根本不提,为什么?从小都学过了,都有这个基础。你看他一生做人,即使对待凶恶之人、卑下之人都知道尊敬,不敢轻慢,这个要晓得。所以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现在人讲的道德修养。人有道德,天下归心,谁不尊敬你?谁不仰慕你?谁不愿意跟你学习?道德,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的学习,《弟子规》虽然不是佛说的,但是字字句句是古圣先贤(包括诸佛菩萨)教诲里面的结晶、精华。
我们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我们在图文巴办净宗学院,净宗学院的修学依据是什么?我们是依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我们学习的总纲领。我们选课程列进度,教学的原理、原则、方式都要依净业三福为准绳。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四句,我就落实在《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弟子规》就是讲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培养慈悲心。佛法有人问,古时候人问: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课程标准有依据,从哪里学起。三福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是把这一条落实在《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再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做为辅助,这是经典,经典之外的用《感应篇汇编》、用《安士全书》做为选修的科目。
三福前面两条都是基础教育,最后一段那是正式教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一条范围就大了,博大精深!我们在法海里面择取妙法,我用妙法这一句,前面我说过,对症下药,我们取的妙法是什么?净宗。只有净宗,我们这一生能得度。净宗的经论要熟读、要精研,要认真努力学习,把经典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诲都变成我们生活行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典合而为一,你说不悟也不行!果然合而为一,那就算悟了,悟入了决定往生。功夫好的,这个功夫从哪里讲?从烦恼习气。功夫好的烦恼习气少,愈少功夫愈好;功夫差的烦恼习气还相当严重。果然能伏得住,这个伏要戒、要定、要慧。戒就是要守法,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教诲都是法,你要遵守,你要不能遵守,没有戒,定慧就不要谈了。
你看看经典一开端,就把戒的总纲领给我们拈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慈,真的是大慈大悲到了极处。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身语意三业,佛在经上讲得很多,都是身语意这个次第。《无量寿经》上不是这个次第,先是口业,再是身跟意,它是口身意,你想想看这个味道。口业是最容易犯的,善心但是习气,有的习气还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的,谁能够懂得?谁能够谅解?言语不谨慎,有意无意当中得罪多少人,跟多少人结了冤仇,自己都不晓得。特别是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为什么?别人不敢不低头,心不服。到你权势失掉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真心对你,没有一个人肯来照顾你,都在旁边看你笑话。不侮辱你,不报复你,已经就对你不错了。佛把这个放在第一,特别提醒我们,这是慈悲到极处。第二条才说「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看看一开端就把修学的总纲领给我们说出来,这是持戒。
然后叫你念佛,念佛是修定,定到一定的深度,智慧现前,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慧有浅深,这我们讲得很多,大家都晓得,不可以得少为足,那你就错了。小定功有小受用,特别是在六道里面,可是你要晓得小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小定可以得一点人天福报。我们的目的不在人天福报,我们的目的最低限度,我们要超越三界六道、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要记住,净土,什么是真正往生的条件?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那个地方叫净土。为什么叫净土?清净心现出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哪来的净土?诸佛如来的净土我们见不到,必须我们自己的净土跟如来的净土合而为一,你才能生净土。
所以念佛,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伏烦恼,烦恼没断。我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是没有断,但是伏住了。这一句佛号得力,或者这一部经教得力;佛号是用定把它伏住的,经教定慧都有,伏住,明理了,伏住没有断,它不起作用,决定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断了,断了就是什么?分别执着真的没有了,于一切法当中真的不分别、不执着,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无明没破,就是说你还没有悟法性;如果悟法性,那是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这些真正是现前的妙*轮。
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随缘绝不攀缘。随缘是什么?什么都好,我跟你们大家住在一起,你们喜欢怎么办都行,只要不太过分我都能接受,我都愿意接受。什么叫不太过分?你还欢喜听闻佛法,你还喜欢念佛,那就叫不过分;如果你佛法不喜欢听,佛也不想念,那就太过分。太过分怎么样?太过分我们就走路。在佛法戒律上,我们就不共住,不跟你在一起,咱们各人搞各人的。我离开我也绝不说你、也不批评你,离开之后就是心里头痕迹都不着,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内心的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应,这是我们现在的妙*轮。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七首颂,听法。
前面我们讲过不少听法必须具备的条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培养,培养信心。对于佛要相信,如果不信佛,对法当然不会尊重,所以对佛要相信。信佛,首先对佛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佛,当然经论的分量太大,古大德已经为我们做好准备,从经论里头记载佛陀一生的行谊编成一本书,在《大藏经》里面就是《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本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传记。我们从这两本书里面认识释迦牟尼佛,很重要!你对佛不认识,你对佛的尊敬生不起来。
儿童初上学,亲近老师,对老师也不认识,对老师也不了解,那个尊敬老师的心怎么能生得起来?这怎么办?父母要教。父母讲很难,父母要做出来对老师尊敬,在儿女面前做出样子来,儿女看到了,他就明了。像我们现在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了,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尊敬、信仰一定要有理论跟事实的基础,信心才能生得起来。信仰佛教,这是一句话而已,这句话要能落实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一定要对世尊有相当的认识,你要读他的传记,对他充分的了解,了解得愈多你的敬意愈深,这是真正成正比例;你对他了解不深,敬意生不出来,完全都是形式没有内容。
对佛的敬意生起来之后,你要是再往深的契入,他必定发扬光大,光大怎么说?光大到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你才真正体会到,善人,我跟他学善行,我亲近他,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见解,我要学他,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学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见解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师。我看了之后,想想我有没有。老师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他为我做示现,让我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觉悟,这就是这经上讲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怕没有善教的,怕你不会善学。果然善学,哪里没有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显示这个事实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这个。他每个行业就拈一个代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是善行也有恶行,善恶都是善知识。善财对他们不同的地方,我们在经文里头看到,对于善的这方面,我们刚才讲思想善、言语善、行为善,当然很好,这三条有一条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学他的思想;他言语善,我就学他言语;他行为善,我就学他行为。不善的地方不学,善的地方向他学,哪个不是老师?不善的地方,我们反省我们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财童子成就究竟圆满的后得智,是这样学成的。
你可不能说善财的命好,他遇到是文殊菩萨教他,又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不…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