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0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八首看起: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这后面三首「破相行」,破相就是离相,大乘教里头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着相决定不能够见到事实真相,破相不但是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于一切法都不执着、都不分别,你才能见到实相,见到实相就是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后三」,就是最后这三首偈是「破相行」。「初一正明」,初一就是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正明,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第二首偈「后二转释」,就是第九、第十这两首,这两首转释。现在我们看第一首,「今初,初三句反显」,清凉说得很好,「金容焕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后句」就是第四句,「正显,法性超乎视听,唯可虚己而求」。这是很重要的教诲。我们先看这一首应该怎样学习。

  

  这一首前面三句都是从反面来显示,『不见十力空如幻』。「十力」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前面我们读过,如来果地十力圆满,所以用这个来代表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很好,我们合起来看你就很清楚。注解里面说「金容焕目」,佛是身金色。金,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华严经》,要懂得经中表法的义趣。我们念赞佛偈,天天都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两句就是这里四个字:金容焕目。为什么佛一定要金色,银色不行吗?蓝色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金色?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我们千万不能着相。凡夫之人都把佛像塑成金色,佛在经上讲佛都是金色光明,塑成金色也未尝不可。佛法随缘!尤其是说佛相,佛没有一定的相,诸佛菩萨、法身菩萨,不要说是法身,阿罗汉就有能力随心应量,众生想看什么样的相,他就能现什么样的相。那个金是什么意思?在所有一切物质当中,特别是五金,这是贵重金属,金不变,这是它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讲的氧化,它接触空气产生氧化,银氧化就变成黑色的,现在用擦银油把它清洗,这个银色才放光;但是金色不会变,金不会氧化,这是它的特质。由此可知,金在佛法里代表永恒不变,这是它的意思,这叫金色,永恒不变。

  

  永恒不变是什么?绝对不是物质,你看后面这三个字「而非形」,没有形色,有形色哪有不变的道理?现在你就了解,阿弥陀佛身金色,永恒不变的那个身是什么身?法身,永恒不变。为什么永恒不变?法身没有相,非形。非形用现在的话说,不是物质,物质就有形色,有形色它就会变。我们今天塑造佛像都用金色,让你看到这个佛像你就能体会到它的意思,永恒不变。佛法里面讲,前面一首偈讲法性永恒不变,法相会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变万化。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说哪一法不是法性变现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如」是如来,法法皆是。这是真身,在一般宗教里面称为灵性,这个性它不是死的,活的,它里面充满了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也有究竟圆满的相好,那个相好是随众生心起变化的。所以第一句就说得好,「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睹』。虽见,《楞严经》上讲「见非是见,见犹离见」,你要是真的见到了,见到佛的形相,欢喜得不得了,错了。佛为什么不现相给你看?因为你没有契入实相,契入实相你就见到了。凡夫之人见到佛菩萨形相,无论现什么样的身相,感应,那个相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面的心想所生的。世尊在经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常常想佛你就会见到佛,常常想菩萨你就会见到菩萨。你所见的那些佛菩萨,跟你说是化身,化身是暂有还无。

  

  早年,好象大陆还没有开放,大概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时候,圣一法师到普陀去朝山,到潮音洞去拜观音求感应。他说他们三位法师,当地有些官员陪同他们到潮音洞去拜,他们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现相了,三个人都很欢喜,没有白来,真的见到了。离开潮音洞之后,彼此就问你有没有见到?见到,三个都见到。你见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讲他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那个相就像地藏菩萨的像一样,戴毗卢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戴毗卢帽。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通常看的这个画的或者是塑像里面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穿袍大衣出家人,出家人的相。三个人同时在那里拜,都见到了,见到的不一样。没有缘分的人跟在一起,在洞里头看不见。你不能说他看花眼了,他看的时间很长,不是一秒、二秒。

  

  同一个地方,各人看到的不相同,岂不是证明《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一切法从心想生,随着各人的业力,你所看到东西不同。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你见的佛相也好,菩萨相也好,见二次、见三次、见四次,你仔细去想,绝对不会有两次相完全相同的。你要问什么原因?念头不一样。我们这个念头剎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住,念念都不一样,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你应该相信。现在全世界重视指纹,全世界将近七十亿的人口,绝对没有两个人指纹相同,奇怪。江本胜博士实验水十年了,天天在做实验,他用玻璃瓶装的水,每次实验,那实验应该有几十万次都不止,水的结晶图案绝对没有两个图案完全相同。这是「虽见非见如盲睹」。

  

  这两句说明,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也不能说我们这个肉眼见不到。虽见,肉眼见到了,见到是化身,石火电光,剎那之间就消失了。如来的真身永恒不灭,怎么会剎那就没有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第三句说出来,『分别取相』,所以你『不见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样能见?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你就见到了。这种条件谁具足?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金刚经》上说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见到了,见到就是你证得永恒不变的法身。法身虽然没有相,它能现相,现相我们就称为法身,不现相我们就称为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虽然现相,相不可得。为什么?性是清净寂灭,它现的相怎么能得到?所以相剎那生灭,生灭同时。这《金刚经》上才给你说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你要是分别执着,想见佛相、想见佛决定见不到。

  

  我们取相分别能不能有感应?能。感应能,真正见,见不到。为什么分别取相的心没有断,你能见佛?那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看到你过去生中累劫修行,善根成熟了,机缘到了,佛也不一定是什么方法,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心里有感,他就有化现。他示相这个目的何在?通常只是在帮助你、启发你的信心,触动你宿世的善根,这叫增上缘。初学佛的人对佛法信心不定,半信半疑,如果遇到这些异相,这不可思议的感应,他的信心就坚定了。这都是不寻常的现象,你见到佛的相、见到菩萨的相,这个不寻常!你闻到异香、见到光都是属于感应,增长你信心。

  

  我在初学佛的二、三年,这样的感应事情至少有十几次,感觉到很诧异。我住的这个宿舍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虽然这个小院子里面有五、六栋房子,没有一家是学佛的。这个小院子外面,外面的村庄至少一公里外才有其他的房舍,这民间的宿舍、房屋。我在房间里面看经,忽然有一阵香味,像檀香一样的,闻得很舒服,有好几分钟。这香从哪里来的?我自己没有烧香,住在一起的朋友没有人烧香。纵然说邻居,邻居最近的都一公里,他家里烧香怎么我这里会闻到?你怎么想都找不出答案,只有佛法里面讲,这大概是感应,增强信心。过个若干天又会有一次,有的时候这个香真的叫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有人见到光明,有人见到佛相,都是很不思议的感应。

  

  以后我把工作辞掉,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把工作辞掉。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去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问我有什么感应,我就把这些事情告诉他,问他:怎么会有这个事情?他告诉我:你清净心或是读经、或是念佛,在这个时候或是菩萨、或是天人从这边经过,他看到生欢喜心,合掌在这里停一下看看你,他身上有香气你可以闻到,香气没有的时候,他离开了。这样的感应是最平常的,许许多多初学的同学都有。所以这是增长你的信心,坚定你的信心,会有这些感应。见佛、见菩萨亦复如是,你相信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晓得,见性才能成佛,见性是真正见到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前面讲的法性。这个地方讲的「不见佛」是不见佛性,也就是你没有见到真佛,你所见到的是应化身。「分别取相」,见应化身,不见法身。这三句都是讲你见不到。

  

  第四句正显,『毕竟离着乃能见』。「着」是什么?着相。「离着」,不着相,不分别了,不起心、不动念了,「乃能见」,你见到法性,你见到法身佛。只要见到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你统统见到了。好比一棵大树,法身佛是树根,报身佛是树干,应身佛是树枝,你在树枝上,你什么都见不到,你要深入,深入到干,才晓得许许多多枝条是一不是二;再深入,深入到根,才知道许许多多的干,这个树干原来是一个根生的。能生的那是法性,所生的是法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真正明白了,随拈一片树叶,你能说不是这棵树吗?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不明白、不了解,虽然摘一片树叶,是!不是不是,他死不承认。他妄想分别执着「这片叶跟那片叶不相干,这个枝跟那个枝不相干」,凡小见解就像这个样子。菩萨摩诃萨的见解不相同,他已经找到树干,已经跟树根通消息了。这是第一首,把见跟不见为我们明白的显示出来。你要问,为什么不见?为什么能见?下面两首给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