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0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八首看起:

  

  【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睹。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這後面叁首「破相行」,破相就是離相,大乘教裏頭常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著相決定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破相不但是要破我執,還要破法執,于一切法都不執著、都不分別,你才能見到實相,見到實相就是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看清涼大師的注解,「後叁」,就是最後這叁首偈是「破相行」。「初一正明」,初一就是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正明,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第二首偈「後二轉釋」,就是第九、第十這兩首,這兩首轉釋。現在我們看第一首,「今初,初叁句反顯」,清涼說得很好,「金容煥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後句」就是第四句,「正顯,法性超乎視聽,唯可虛己而求」。這是很重要的教誨。我們先看這一首應該怎樣學習。

  

  這一首前面叁句都是從反面來顯示,『不見十力空如幻』。「十力」就是如來,就是諸佛。前面我們讀過,如來果地十力圓滿,所以用這個來代表佛。清涼大師在注解裏說得很好,我們合起來看你就很清楚。注解裏面說「金容煥目」,佛是身金色。金,我們學佛,特別是學《華嚴經》,要懂得經中表法的義趣。我們念贊佛偈,天天都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兩句就是這裏四個字:金容煥目。爲什麼佛一定要金色,銀色不行嗎?藍色不行嗎?爲什麼一定要金色?這裏頭有表法的意思,我們千萬不能著相。凡夫之人都把佛像塑成金色,佛在經上講佛都是金色光明,塑成金色也未嘗不可。佛法隨緣!尤其是說佛相,佛沒有一定的相,諸佛菩薩、法身菩薩,不要說是法身,阿羅漢就有能力隨心應量,衆生想看什麼樣的相,他就能現什麼樣的相。那個金是什麼意思?在所有一切物質當中,特別是五金,這是貴重金屬,金不變,這是它的特色。我們現在所講的氧化,它接觸空氣産生氧化,銀氧化就變成黑色的,現在用擦銀油把它清洗,這個銀色才放光;但是金色不會變,金不會氧化,這是它的特質。由此可知,金在佛法裏代表永恒不變,這是它的意思,這叫金色,永恒不變。

  

  永恒不變是什麼?絕對不是物質,你看後面這叁個字「而非形」,沒有形色,有形色哪有不變的道理?現在你就了解,阿彌陀佛身金色,永恒不變的那個身是什麼身?法身,永恒不變。爲什麼永恒不變?法身沒有相,非形。非形用現在的話說,不是物質,物質就有形色,有形色它就會變。我們今天塑造佛像都用金色,讓你看到這個佛像你就能體會到它的意思,永恒不變。佛法裏面講,前面一首偈講法性永恒不變,法相會變,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千變萬化。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說哪一法不是法性變現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如」是如來,法法皆是。這是真身,在一般宗教裏面稱爲靈性,這個性它不是死的,活的,它裏面充滿了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也有究竟圓滿的相好,那個相好是隨衆生心起變化的。所以第一句就說得好,「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睹』。雖見,《楞嚴經》上講「見非是見,見猶離見」,你要是真的見到了,見到佛的形相,歡喜得不得了,錯了。佛爲什麼不現相給你看?因爲你沒有契入實相,契入實相你就見到了。凡夫之人見到佛菩薩形相,無論現什麼樣的身相,感應,那個相從哪裏來的?是你心裏面的心想所生的。世尊在經教裏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常常想佛你就會見到佛,常常想菩薩你就會見到菩薩。你所見的那些佛菩薩,跟你說是化身,化身是暫有還無。

  

  早年,好象大陸還沒有開放,大概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時候,聖一法師到普陀去朝山,到潮音洞去拜觀音求感應。他說他們叁位法師,當地有些官員陪同他們到潮音洞去拜,他們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現相了,叁個人都很歡喜,沒有白來,真的見到了。離開潮音洞之後,彼此就問你有沒有見到?見到,叁個都見到。你見到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子?聖一法師講他所見到的觀世音菩薩,那個相就像地藏菩薩的像一樣,戴毗盧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戴毗盧帽。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像我們通常看的這個畫的或者是塑像裏面白衣觀音。第叁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穿袍大衣出家人,出家人的相。叁個人同時在那裏拜,都見到了,見到的不一樣。沒有緣分的人跟在一起,在洞裏頭看不見。你不能說他看花眼了,他看的時間很長,不是一秒、二秒。

  

  同一個地方,各人看到的不相同,豈不是證明《楞嚴經》上所講的「隨心應量」。一切法從心想生,隨著各人的業力,你所看到東西不同。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你見的佛相也好,菩薩相也好,見二次、見叁次、見四次,你仔細去想,絕對不會有兩次相完全相同的。你要問什麼原因?念頭不一樣。我們這個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念念都不一樣,絕對不會有一個念頭是相同的,你應該相信。現在全世界重視指紋,全世界將近七十億的人口,絕對沒有兩個人指紋相同,奇怪。江本勝博士實驗水十年了,天天在做實驗,他用玻璃瓶裝的水,每次實驗,那實驗應該有幾十萬次都不止,水的結晶圖案絕對沒有兩個圖案完全相同。這是「雖見非見如盲睹」。

  

  這兩句說明,不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也不能說我們這個肉眼見不到。雖見,肉眼見到了,見到是化身,石火電光,剎那之間就消失了。如來的真身永恒不滅,怎麼會剎那就沒有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第叁句說出來,『分別取相』,所以你『不見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樣能見?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你就見到了。這種條件誰具足?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金剛經》上說的兩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那就見到了,見到就是你證得永恒不變的法身。法身雖然沒有相,它能現相,現相我們就稱爲法身,不現相我們就稱爲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雖然現相,相不可得。爲什麼?性是清淨寂滅,它現的相怎麼能得到?所以相剎那生滅,生滅同時。這《金剛經》上才給你說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你要是分別執著,想見佛相、想見佛決定見不到。

  

  我們取相分別能不能有感應?能。感應能,真正見,見不到。爲什麼分別取相的心沒有斷,你能見佛?那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看到你過去生中累劫修行,善根成熟了,機緣到了,佛也不一定是什麼方法,這個方法還是自己心裏有感,他就有化現。他示相這個目的何在?通常只是在幫助你、啓發你的信心,觸動你宿世的善根,這叫增上緣。初學佛的人對佛法信心不定,半信半疑,如果遇到這些異相,這不可思議的感應,他的信心就堅定了。這都是不尋常的現象,你見到佛的相、見到菩薩的相,這個不尋常!你聞到異香、見到光都是屬于感應,增長你信心。

  

  我在初學佛的二、叁年,這樣的感應事情至少有十幾次,感覺到很詫異。我住的這個宿舍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子,雖然這個小院子裏面有五、六棟房子,沒有一家是學佛的。這個小院子外面,外面的村莊至少一公裏外才有其他的房舍,這民間的宿舍、房屋。我在房間裏面看經,忽然有一陣香味,像檀香一樣的,聞得很舒服,有好幾分鍾。這香從哪裏來的?我自己沒有燒香,住在一起的朋友沒有人燒香。縱然說鄰居,鄰居最近的都一公裏,他家裏燒香怎麼我這裏會聞到?你怎麼想都找不出答案,只有佛法裏面講,這大概是感應,增強信心。過個若幹天又會有一次,有的時候這個香真的叫異香,從來沒有聞過;有人見到光明,有人見到佛相,都是很不思議的感應。

  

  以後我把工作辭掉,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把工作辭掉。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去跟忏雲法師住茅蓬,他問我有什麼感應,我就把這些事情告訴他,問他:怎麼會有這個事情?他告訴我:你清淨心或是讀經、或是念佛,在這個時候或是菩薩、或是天人從這邊經過,他看到生歡喜心,合掌在這裏停一下看看你,他身上有香氣你可以聞到,香氣沒有的時候,他離開了。這樣的感應是最平常的,許許多多初學的同學都有。所以這是增長你的信心,堅定你的信心,會有這些感應。見佛、見菩薩亦複如是,你相信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曉得,見性才能成佛,見性是真正見到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前面講的法性。這個地方講的「不見佛」是不見佛性,也就是你沒有見到真佛,你所見到的是應化身。「分別取相」,見應化身,不見法身。這叁句都是講你見不到。

  

  第四句正顯,『畢竟離著乃能見』。「著」是什麼?著相。「離著」,不著相,不分別了,不起心、不動念了,「乃能見」,你見到法性,你見到法身佛。只要見到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你統統見到了。好比一棵大樹,法身佛是樹根,報身佛是樹幹,應身佛是樹枝,你在樹枝上,你什麼都見不到,你要深入,深入到幹,才曉得許許多多枝條是一不是二;再深入,深入到根,才知道許許多多的幹,這個樹幹原來是一個根生的。能生的那是法性,所生的是法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真正明白了,隨拈一片樹葉,你能說不是這棵樹嗎?是真的,一點也不假。不明白、不了解,雖然摘一片樹葉,是!不是不是,他死不承認。他妄想分別執著「這片葉跟那片葉不相幹,這個枝跟那個枝不相幹」,凡小見解就像這個樣子。菩薩摩诃薩的見解不相同,他已經找到樹幹,已經跟樹根通消息了。這是第一首,把見跟不見爲我們明白的顯示出來。你要問,爲什麼不見?爲什麼能見?下面兩首給你…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