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解答,「轉釋」,釋是解釋,輾轉給你解釋。我們看第九首:

  

  【衆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佛身無礙遍十方。不可盡見亦如是。】

  

  這首偈「轉釋」,爲什麼不見?第九首說「以妄喻真。衆生妄惑,尚不可窮,諸佛契真,如何見盡」,這就是把生佛不同的地方說出來了。衆生妄想分別執著,清涼說尚不可窮,就是無有窮盡,妄想無量無邊,分別無量無邊,執著也是無量無邊。無始劫到今天,妄想分別執著只有在增長,沒有聽說減少,所以不見性,著相,著相不見性。佛,佛跟衆生完全是兩樣,諸佛契真,契是契入,真就是真相,就是實相,就是自性,契入了。你怎麼能見到?

  

  我們看經文,『衆生隨業種種別』。「業」是造作,身體的造作叫身業,總的來說,身體的動作都是屬于身業。講到微細之處,現在人都懂得,我們這個身體是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剎那剎那間都在新陳代謝,念念不住,這個事情佛經講得透徹。這是什麼?這是身業。你有身就有造作,你睡覺的時候你心髒還在跳動,你的肺還在呼吸,你的血液還在循環,這都在動,都是造作,身在造作。口,言語是造作,飲食是造作。意,那更麻煩了,是念頭,念頭確確實實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讓它停止一分一秒都非常困難,前念滅後念生。又何況,衆生隨業種種差別。我們從明顯的方面來觀察,衆生執著這個身是我,于是産生了自私自利,欲望沒有止境,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于是生起貪瞋癡慢。一切衆生所造種種業,這個業裏頭有共業、有別業,共業是什麼?大家所造的相似的業因,所以有共業所感。共業裏面有別業,雖然跟大家有共業,但是你有一些業是別人沒有的,別業別報,共業共報。

  

  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大乘經裏面佛常講,一樁事情反複講多少遍,這是佛菩薩的慈悲,知道一遍你聽不懂,二遍、叁遍、十遍、百遍、千遍、萬遍。世間的老師沒有這種耐煩,中國孔老夫子這一點就比不上釋迦牟尼佛,夫子教人,舉一隅不以叁隅反,他就不願意教你了,你太笨了。佛菩薩不怕耐煩,他可以教你十遍、百遍、千遍、萬遍,到你覺悟爲止,這真叫大慈大悲。到哪裏去找這樣的老師!

  

  今天我們展開經卷,經卷分量很大,你細細去讀誦,你會發現一樁事情,這部經上講,那部經上也講,佛常常講;甚至于同一部經前面講,當中也講,後面還講,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佛慈悲到極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如果不是不斷重複的熏修,怎麼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確的理解都沒有法子。所以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們教人都遵守一個法則,這個法則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爲的,不是哪個發明的,哪個人想出來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講法爾如是,那就是熏習。「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長時熏修才能把它熏成種子,再熏修,這種子才能夠發芽,不斷的熏修,它才能夠長成,開花結果。四緣裏面講,無間緣。種,雖然是親因緣、所緣緣,可是沒有無間緣的熏修,外面增上緣的協助,沒有法子成就,因結不了果。

  

  所以佛在經教裏頭常常講「四緣生法」。這四緣就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前面叁個都要我們自己本身具足,諸佛菩薩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緣。我們常常講,你遇到好老師,遇到好的同參道友,遇到好的修學環境,那都是屬于增上緣。你自己前面叁緣具足,增上緣對你的幫助非常殊勝;自己前面叁緣缺一條,再好的增上緣你都不能成功。這種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太多了,譬如,我們舉最簡單的,親因緣,有!什麼親因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哪個人沒有?各個都有。所緣緣有沒有?所緣緣不一定。所緣緣是什麼?這一生當中萬緣放下,我只要求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講的是願。堅定不移的大願,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願心不定,常常要改、更換,那就不行,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藥師如來,後天念觀世音菩薩,這個不行,亂了。這是什麼?你的所緣緣不專不一,你緣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緣緣,有,真的,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但是他怎麼樣?無間緣沒有,懶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間斷,這不能成功。無間緣是功夫不間斷。人要具足這叁個條件,佛菩薩沒有不幫助你,幫助的是什麼?那就是增上緣,他真幫得上你忙。增上緣裏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真的,佛菩薩會安排得非常好,該用善緣幫助你就善緣,該用逆增上緣幫助你就現逆境。所以無論現什麼境界都幫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議。增上緣不是沒有,就在眼前,我們自己這叁個緣缺一個,見不到,『十方內外難盡見』。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十分鍾。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九首頌:

  

  【衆生隨業種種別。十方內外難盡見。佛身無礙遍十方。不可盡見亦如是。】

  

  這首偈是以妄來喻真。前面兩句是講衆生隨業差別,『內外難盡見』,顯示佛身遍滿十方,跟衆生的妄相一樣,也是無法盡見。我們要如何來學習這首頌,末後這叁首頌的意思比前面所講的要深得多,前面都在相上講,很容易學習。這個地方叫我們要離相,離相就是斷煩惱,這個事情難了;可是煩惱習氣不斷,你就不能見性,見性沒有近路、沒有捷徑,對于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衆生之所以爲衆生,就是迷惑、造業、受報;諸佛如來所以能成就,就是斷惑證真,迷惑斷了就不造業。所以身口的造作是因爲意地迷惑,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經裏面講的諸法實相,現在我們所說的宇宙萬有的真相,不能夠正確的認知。

  

  科學、哲學、宗教,雖然有許許多多的發明、解說,科學家用儀器來觀察,但是這些現象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你用科學儀器去探測、去觀察,看不盡。爲什麼?這現象何以如此?只有佛法說得清楚,因爲妄相從心想生,你愈是想見,隨著你的念頭它就變化。你要是分別執著沒有了,相就沒有了,這就是永嘉禅師《證道歌》裏頭所說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裏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幻相統統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佛經上有一句形容得很好,「大光明藏」。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大光明藏就是淨土宗裏面所講的常寂光淨土,大乘經教裏面常常講的法性,就這個意思。大光明藏是法性,你見性了。

  

  由此可知,我們親近佛陀教誨才知道有這樁事情,沒有學佛之前,真的是連作夢也沒想到,哪裏會想到這個事情。人能夠想到過去、未來就算不錯了,諺語所謂這個人有前後眼,有眼光!他能看到未來,替將來著想。多數的人只想到今天,沒想到明天,明天還沒來,不要去理會,正是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過的什麼生活?醉生夢死,迷惑顛倒。這就是永遠不能夠出離輪回,這樣的衆生占大多數。

  

  不要看六道,你就看人道芸芸衆生,這個衆生指人。現在地球上有差不多將近七十億人口,誰不忙著眼前的享受?誰會想到老年、會想到來生?不是沒有,太少了。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要不想得很遠,你眼前的憂患、災難就多。眼前是什麼?天天都是眼前,眼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現實。遠慮是什麼?我想到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叁十年之後,這怎麼辦?現在雖然是年輕,二十歲,你有沒有想到叁十歲怎樣?四十歲怎樣?五十怎樣?六十怎樣?七十怎樣?八十怎樣?想不到!想不到,你見到了,沒看清楚,疏忽了。

  

  什麼叫見到?我今年二十歲,我看到那個人叁十歲,那個人四十歲,那個人五十歲,那個人六十歲,就在我眼前,我都看到了。你看到八十、九十,你看到那個樣子,我將來也許是這個樣子,有沒有想想?再遠一點,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聰明,他那時候不到二十歲,十幾歲,他看到了,看到什麼?生老病死,人間相他看破了,死了以後怎麼辦?想到這個問題萬念俱灰,不能不放下,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覺悟。好在他生在印度,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國,信仰宗教的人多,修行有成就的人多。

  

  古老印度裏面許多宗教,用現在的話來說,高級宗教,他們修禅定,定中突破了空間維次。這個定不深,不是大定,六道裏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所以這些人對六道裏面的狀況親眼所見。定中境界是現量,不是推想而知的,不是計算得的結果,親眼所見的。世間有很多預言,推測到未來的世運,這個世界的命運。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事情好奇,曾經向李老師請教,這個事情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李老師告訴我:定中見到的境界靠得住,現量境界。那就是什麼?時空突破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的事情他看到了,時空界限突破,這個可靠。如果是用數學推算的,不容易准確,爲什麼?它不是現量境界,這叫比量,佛法的術語叫比量,不是現量,怕裏面有差錯,小數點後十幾個零、二十個零,錯一個字就不准確。

  

  中國自古以來,很多都是用數學來推算的。數學推算,我們常講一切衆生念念隨業差別,換句話說,天天你所造的業都有加減乘除。你造善業,小善加,大善乘;你造惡,小惡減,大惡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好在你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大善大惡,因此都是加減,加減的幅度不大,所以給你算命的時候都算得差不多、都很准確,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行大善、造大惡,那就是大乘、大除,那就有明顯的差距,很大的、大幅度的差距。造惡的虧折,福報折盡了,智慧迷惑就變成煩惱,沒有智慧;如果修的是大善,那你的福報是大幅度的增加,人聰明智慧,諺語所謂「福至心靈」,大福要來的時候,突然聰明起來,智慧開了,福至心靈。所以這造業,不能不造業,不造業就是佛菩薩了,我們是凡夫哪能不造業?學了佛之後,那我們一定要懂得,隨順佛陀教誨決定不造惡業,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