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答,「转释」,释是解释,辗转给你解释。我们看第九首: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转释」,为什么不见?第九首说「以妄喻真。众生妄惑,尚不可穷,诸佛契真,如何见尽」,这就是把生佛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了。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清凉说尚不可穷,就是无有穷尽,妄想无量无边,分别无量无边,执着也是无量无边。无始劫到今天,妄想分别执着只有在增长,没有听说减少,所以不见性,着相,着相不见性。佛,佛跟众生完全是两样,诸佛契真,契是契入,真就是真相,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契入了。你怎么能见到?
我们看经文,『众生随业种种别』。「业」是造作,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总的来说,身体的动作都是属于身业。讲到微细之处,现在人都懂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剎那剎那间都在新陈代谢,念念不住,这个事情佛经讲得透彻。这是什么?这是身业。你有身就有造作,你睡觉的时候你心脏还在跳动,你的肺还在呼吸,你的血液还在循环,这都在动,都是造作,身在造作。口,言语是造作,饮食是造作。意,那更麻烦了,是念头,念头确确实实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让它停止一分一秒都非常困难,前念灭后念生。又何况,众生随业种种差别。我们从明显的方面来观察,众生执着这个身是我,于是产生了自私自利,欲望没有止境,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于是生起贪瞋痴慢。一切众生所造种种业,这个业里头有共业、有别业,共业是什么?大家所造的相似的业因,所以有共业所感。共业里面有别业,虽然跟大家有共业,但是你有一些业是别人没有的,别业别报,共业共报。
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大乘经里面佛常讲,一桩事情反复讲多少遍,这是佛菩萨的慈悲,知道一遍你听不懂,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世间的老师没有这种耐烦,中国孔老夫子这一点就比不上释迦牟尼佛,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他就不愿意教你了,你太笨了。佛菩萨不怕耐烦,他可以教你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到你觉悟为止,这真叫大慈大悲。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师!
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卷分量很大,你细细去读诵,你会发现一桩事情,这部经上讲,那部经上也讲,佛常常讲;甚至于同一部经前面讲,当中也讲,后面还讲,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如果不是不断重复的熏修,怎么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确的理解都没有法子。所以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教人都遵守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发明的,哪个人想出来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讲法尔如是,那就是熏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才能把它熏成种子,再熏修,这种子才能够发芽,不断的熏修,它才能够长成,开花结果。四缘里面讲,无间缘。种,虽然是亲因缘、所缘缘,可是没有无间缘的熏修,外面增上缘的协助,没有法子成就,因结不了果。
所以佛在经教里头常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都要我们自己本身具足,诸佛菩萨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缘。我们常常讲,你遇到好老师,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那都是属于增上缘。你自己前面三缘具足,增上缘对你的帮助非常殊胜;自己前面三缘缺一条,再好的增上缘你都不能成功。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太多了,譬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亲因缘,有!什么亲因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个人没有?各个都有。所缘缘有没有?所缘缘不一定。所缘缘是什么?这一生当中万缘放下,我只要求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讲的是愿。坚定不移的大愿,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愿心不定,常常要改、更换,那就不行,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如来,后天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行,乱了。这是什么?你的所缘缘不专不一,你缘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缘缘,有,真的,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但是他怎么样?无间缘没有,懒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间断,这不能成功。无间缘是功夫不间断。人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佛菩萨没有不帮助你,帮助的是什么?那就是增上缘,他真帮得上你忙。增上缘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真的,佛菩萨会安排得非常好,该用善缘帮助你就善缘,该用逆增上缘帮助你就现逆境。所以无论现什么境界都帮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议。增上缘不是没有,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这三个缘缺一个,见不到,『十方内外难尽见』。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九首颂: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是以妄来喻真。前面两句是讲众生随业差别,『内外难尽见』,显示佛身遍满十方,跟众生的妄相一样,也是无法尽见。我们要如何来学习这首颂,末后这三首颂的意思比前面所讲的要深得多,前面都在相上讲,很容易学习。这个地方叫我们要离相,离相就是断烦恼,这个事情难了;可是烦恼习气不断,你就不能见性,见性没有近路、没有捷径,对于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诸佛如来所以能成就,就是断惑证真,迷惑断了就不造业。所以身口的造作是因为意地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现在我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真相,不能够正确的认知。
科学、哲学、宗教,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发明、解说,科学家用仪器来观察,但是这些现象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你用科学仪器去探测、去观察,看不尽。为什么?这现象何以如此?只有佛法说得清楚,因为妄相从心想生,你愈是想见,随着你的念头它就变化。你要是分别执着没有了,相就没有了,这就是永嘉禅师《证道歌》里头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愈分别愈多,愈执着愈严重;离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幻相统统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佛经上有一句形容得很好,「大光明藏」。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大光明藏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讲的常寂光净土,大乘经教里面常常讲的法性,就这个意思。大光明藏是法性,你见性了。
由此可知,我们亲近佛陀教诲才知道有这桩事情,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是连作梦也没想到,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人能够想到过去、未来就算不错了,谚语所谓这个人有前后眼,有眼光!他能看到未来,替将来着想。多数的人只想到今天,没想到明天,明天还没来,不要去理会,正是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的什么生活?醉生梦死,迷惑颠倒。这就是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这样的众生占大多数。
不要看六道,你就看人道芸芸众生,这个众生指人。现在地球上有差不多将近七十亿人口,谁不忙着眼前的享受?谁会想到老年、会想到来生?不是没有,太少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不想得很远,你眼前的忧患、灾难就多。眼前是什么?天天都是眼前,眼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现实。远虑是什么?我想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这怎么办?现在虽然是年轻,二十岁,你有没有想到三十岁怎样?四十岁怎样?五十怎样?六十怎样?七十怎样?八十怎样?想不到!想不到,你见到了,没看清楚,疏忽了。
什么叫见到?我今年二十岁,我看到那个人三十岁,那个人四十岁,那个人五十岁,那个人六十岁,就在我眼前,我都看到了。你看到八十、九十,你看到那个样子,我将来也许是这个样子,有没有想想?再远一点,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聪明,他那时候不到二十岁,十几岁,他看到了,看到什么?生老病死,人间相他看破了,死了以后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万念俱灰,不能不放下,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觉悟。好在他生在印度,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国,信仰宗教的人多,修行有成就的人多。
古老印度里面许多宗教,用现在的话来说,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定中突破了空间维次。这个定不深,不是大定,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这些人对六道里面的状况亲眼所见。定中境界是现量,不是推想而知的,不是计算得的结果,亲眼所见的。世间有很多预言,推测到未来的世运,这个世界的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好奇,曾经向李老师请教,这个事情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李老师告诉我:定中见到的境界靠得住,现量境界。那就是什么?时空突破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的事情他看到了,时空界限突破,这个可靠。如果是用数学推算的,不容易准确,为什么?它不是现量境界,这叫比量,佛法的术语叫比量,不是现量,怕里面有差错,小数点后十几个零、二十个零,错一个字就不准确。
中国自古以来,很多都是用数学来推算的。数学推算,我们常讲一切众生念念随业差别,换句话说,天天你所造的业都有加减乘除。你造善业,小善加,大善乘;你造恶,小恶减,大恶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好在你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大善大恶,因此都是加减,加减的幅度不大,所以给你算命的时候都算得差不多、都很准确,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行大善、造大恶,那就是大乘、大除,那就有明显的差距,很大的、大幅度的差距。造恶的亏折,福报折尽了,智慧迷惑就变成烦恼,没有智慧;如果修的是大善,那你的福报是大幅度的增加,人聪明智慧,谚语所谓「福至心灵」,大福要来的时候,突然聪明起来,智慧开了,福至心灵。所以这造业,不能不造业,不造业就是佛菩萨了,我们是凡夫哪能不造业?学了佛之后,那我们一定要懂得,随顺佛陀教诲决定不造恶业,就…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