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可以能當得起老師;大乘法裏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老師,天人師。在這以前都是在學習,學習在講臺上,這是我們常講教學相長,好。
我們過去在臺中,李老師開班教學,他開了兩個班,先開講演班,教學生學上臺、學講演。這個班我沒有能參加,因爲是在我到臺中以前先開這個班,我到臺中去的時候這個班已經結束了。結束了又開一個新的班,就進一步教講經,我是正好碰到教講經的這個班,經學班。這個經學班的學生,以後我明了,經學班學生從哪裏來的?是從以前學講演那個班裏面挑選出來的。挑了二十幾個學生,挑選出來的,都有講臺經驗,都上過臺講過演的。老師對他們上臺講演總覺得很滿意,可以講經,所以那個班結束之後,就繼續辦這個講經班。
我也很幸運就遇到了這個講經班。遇到這個班,當時我就跟老師講:我只初學,怎麼可以上臺講經?這我到臺中來目的是聽你老人家講經,跟你學的,我沒有發心上臺講經,講經這是難事,這不是容易事情。老師聽了點點頭:你跟我去看看,今天我上課,你跟我去看看。好,跟著去看,結果到了班上去,一坐在那裏一看,這個事情不難。下了課之後我就跟老師說:行,我可以學。因爲我看班上這些同學很多不如我的,我也有講臺經驗,我以前在學校念書就喜歡上講臺,所以我這樣就參加了。
參加的時候,老師是常常叮咛囑咐絕對不可以以法師自居,以什麼?學生。他教我們永遠記住一個態度,在臺上是學生,在臺下的是老師、是監學。我上臺來是把我所學習的做報告,向老師報告、向監學報告,這個心態對了。誠誠懇懇接受大家的批評,你才會有進步;如果不接受別人的批評,別人說了你,你就不高興,你永遠不會有進步,爲什麼?你的缺點人家再也不會告訴你,你怎麼能改進?你怎麼會進步?
所以講臺是磨煉人的,教學相長。而且人都有毛病、都有習氣,毛病習氣是什麼?懈怠懶散。我也有,比別人稍微輕一點,因爲我喜歡讀書,但是雜、不專不精,被李老師這一訓練,這才稍稍上一點軌道,得一點利益。這種毛病要改,怎麼改法?講經是個好方法。爲什麼?逼著你非要專心用功不可,你要不專心去准備,你下不了臺,那很難爲情!這種求學比做學生嚴格,學生考試可以騙老師,老師一個人好騙,上臺去講經,聽衆有幾百人,你沒法子騙人。這麼多老師在底下,你怎麼騙得了他!一定要非常認真、要謹慎,逼著你非用功不可。
初學講經的時候很難,那一關必定要突破,突破之後就順利。我自己講經的經驗,初出來講經,講一個小時要准備四十個小時;換句話說,一個星期只能講一次。兩次我還能夠講,但是太緊張,所以一個星期一次。在那個時候,時間大概一個半小時,一個星期一次,半年之後慢慢就熟了,駕輕就熟,我准備一次,十幾個小時就夠了,初搞的時候是四十個小時,慢慢就到十幾個小時。講到一年之後,差不多講一次,我用二、叁個小時准備就夠了。一年半下來之後我很輕松了,我准備一天可以講叁天,每天講的時候可以講叁次。我的時間也就加長,最初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個星期講二次、講叁次、講四次,到最後是一個星期講七、八次。七、八次怎麼講?一天講兩次,上午、下午。准備輕松了,我准備一天就可以講一個星期,愈講愈熟!
最困難的時候是第一年,第一年那個苦頭你要不吃,後頭哪有這麼輕松愉快。很認真,把第一年突破,往後的日子就好過了。多少人講經的失敗,頭一年這個關口不能突破,灰心;另外一個就是法緣,講經時候聽衆愈來愈少,自己感覺到不好意思,這樣退心大有人在。我也遇到,但是我有一個長處,臉皮厚,不在乎,有沒有人聽沒有關系,只要我上臺講,一個、二個也好,不在乎,爲什麼?練習,我統統把它當作練習。
所以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那個時候是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個人邀請,邀請我到香港來講《楞嚴經》。我也很歡喜,因爲《楞嚴經》我剛好一遍講圓滿,現在講第二遍那很輕松,對我沒有困難。在這邊是一個星期講六次,講六天休息一天,連續講四個月,四個月好象經只講了一半,沒講完,我們簽證的日期到了,進來只給我四個月。借暢懷法師的圖書館,就是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借那個地方講經。前面兩個月是在這邊,後兩個月就搬到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在他那裏講了兩個月。
來的時候頭一天暢懷法師到機場接我,我們第一次見面,以前沒見過面。晚上吃晚飯,他就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我們香港人對你很生疏,你沒有名氣,沒有人知道你,你講經心理上要有個准備。我說:怎樣?他說:香港聽經的風氣不興盛,一般都是第一天人會來得多一點,來看看,最後一天圓滿,大家來捧捧場,當中沒有人來。他說:你要知道,可能一個聽衆都沒有。我說:這個沒有關系,沒有聽衆,有桌椅板凳擺在那裏就行了。我說:我們是學講經,練習,我們也不是什麼大法師,有名的法師。他說:這樣行,這就沒有問題。我說:我不在乎聽衆多少。
到第二天開始講經,真的講堂來的人滿滿的,他那個講堂很小,沒好大,一百多人就擠滿了。如果來一百五十人,大概連樓梯口、門口都站滿人,那真叫人擠人,小圓凳子挨著,椅子不能放,法緣很盛,暢懷法師也很歡喜。到第二天人還是這麼多,一直兩個月都是這麼多,暢懷法師很開心,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法緣很殊勝,從前老和尚到這裏講經,都沒有這麼好的法緣。那我也沒想到,這個經真是剛剛講完一遍,駕輕就熟。所以晚上講經兩個小時,一個小時翻譯,翻廣東話。以後到藍塘道,聽衆要求不要翻譯了,他們能聽得懂我的話,連續聽兩個月就能聽懂。我慢慢我也能聽懂他的話,我不會講,他也能聽懂我的話,他也不會講,我們各人講各人的,彼此能溝通。白天這些居士們非常熱心,帶我去觀光、去旅遊,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你們住香港人都沒有去過的,我統統都去玩過。四個月的時間,每天白天沒有事情帶我去玩。所以我對于港九這些地方很熟,都去過。
這就是開始學講經一定是以學生的心態,不要以師心自居。一定要謙虛、要恭敬,每個聽衆都是老師,你不能把他看作學生,不可以把他看作信徒,那你就錯了。誠誠懇懇的請大家批評指教,真的改過,我們才會有進步。我跟諸位同學說,我講經前面叁十年都是抱這個態度,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態度,我都是做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哪裏敢說講經。我沒有證得初住位,塵沙、見思、無明沒斷盡,別說沒有斷盡,說實實在在的話,一品都沒斷。我這一生的成就,充其量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圓五品位而已,這是我一生努力自己有一點把握可以能達到這個境界,再往上去那就要斷見惑,斷見惑就是圓初信位,很不容易。真正修行證果,那要到極樂世界,不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我們這一生無始劫來的習氣很不容易斷掉。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要謙虛、要明了。
古德常講「人貴自知之明」,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可以太過分。所以人最難得的是守本分,有自知之明能守本分。我們對于世出世間的事理,大乘佛法,真的是只懂得一點皮毛,談不上深度!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也只做到幾分之幾而已。譬如叁皈、五戒十善、六度四攝、普賢十願,我給自己打分數能打多少分?大概四十分、五十分勉強,只能到這個程度。當然我還是天天在努力、在提升。就這一點點,要是在古大德的面前,我們連做學生的資格都沒有,勉勉強強做個旁聽生,爲大衆服務,在這個道場裏面做義工打雜,行,祖師大德的學生沒分,充其量旁聽。
今天我還受許許多多人的尊敬,非常慚愧。使我們想到在這個時代修行人沒有了,就是我這樣修行四、五十分的人已經就很少了。我們爲整個時代悲哀,也給自己警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還要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才能報佛恩,才能報衆生恩,怎麼可以傲慢?所以我們看看現在年輕人,學了一點點佛法,實在說他比我比不上,但是他的氣焰,那個威德、那個傲慢,那比我高得太多了,這個現象不好,這個現象說明他很難成就。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謙虛、真誠、恭敬當中求得。
真正學佛,一定要從放下下手。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你才能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在佛法裏頭才能紮根。我二十六歲才學佛,深深感覺得太遲了,如果能早十年那就不一樣,這是各人時節因緣不相同,二十六歲才遇到。好在這是過去有這麼點善根,認識之後如獲至寶,這是我初學時候的狀況。對這門東西非常喜愛,到寺廟去借經書看,雖然看不懂,但是有興趣,興趣不衰。星期假日找這些善知識請教,看到經論裏頭疑惑的地方去問、去請教,這是歸功于好學。所以這首偈我們的學習,在今天講抓住因緣,認真去練習,不能夠在講臺上學習,你就不會成就。
李老師從前教我們,最重要的要能跟人結善緣,爲什麼?希望人家請你去講經,到哪裏?到他家裏。他家裏小客廳,叁個、五個同修,十個、八個就很多了,聽衆。一個星期一次或者是兩次,最好是一次,不妨礙人家家庭,或者是每個星期一,或者每個星期二,一個星期一次定上時間講一部經,隨意定,跟人家緣好人家會請你。在你家這部經講完,那個聽衆同學:下一次講完到我家裏去講。你才有地方練習,要不然到哪裏去練?
跟護法結緣,跟聽衆結緣,老師教我們是教得很周到。我們到人家的佛堂,不管是寺廟或者居士們的佛堂,見到佛我們都拜叁拜,我們拜叁拜在許願。第一拜,我跟這個道場常住有緣,結緣;第二拜,我跟這個道場住持結緣,主人,希望他將…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