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叁卷▪P4

  ..續本文上一頁來能請我;第叁拜,我跟這個道場信徒們結緣,我有聽衆。我們到人家道場大殿上禮佛叁拜,人家也叁拜,我們的心願不一樣,這李老師教的,你的法緣才會殊勝,真有效!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你沒有這個心,你沒有這個誠意。所以初學的時候,哪裏有請哪裏就去,就是講經這個機會絕不放過,天天在講臺上練。以後我得到韓館長的護持,她護持我叁十年,我所要的,天天讓我有講臺練習講經的機會,其他的我一概不要,統統放下。這是早年跟我的這些同學們,你們都親眼看到的,很可惜怎麼樣?你們沒有學到,你們看到了,你們沒有學會。要學,爲什麼?這個世間弘法的人愈來愈少了。

  

  修行、弘法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放下名聞利養,我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個要放不下沒法子,不但障礙你弘法,障礙你修行,障礙你開悟,所以這十六個字要知道。這十六個字是我們出家修行、弘法的大病,大毛病、大障礙,你要不放下,你怎麼能成就?放下,你有大成就,你得大利益,你真正能成就大功德,那個成就絕對不是你能夠想象得到的,你所想的是眼前一點名聞利養。眼前這一點名聞利養,說老實話,還是你命中有的,你用心不善,用心不善是什麼?打折扣。天天虧折,年年虧折,本來這個名聞利養你可以能夠活到一百歲的,享一百年的,結果怎麼樣?五十、六十你就走了,享盡了,沒修!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是罪業,沒有修功德。不但功德沒有修,甚至于福德都沒有修,起心動念、所作所爲折福,你說這個事情多麼可怕。

  

  世出世法,凡是成功的人,沒有別的,他認識機會,他抓住機會,這個太難得了,所以他成功。一般人不能成就,機會在那裏不認識,沒有抓住,錯過之後,後悔莫及!有人提醒也疏忽了,爲什麼?名利把它沖掉了。人家提醒,那真是一念光明,有道理,名利現前忘掉了,敵不過名聞利養。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正是佛經上講的,菩薩最大的障礙是疑惑。你看這個煩惱,貪瞋癡慢下頭就是疑。今天縱然我們對佛菩薩不疑,我們對經教不疑,我們對善知識懷疑,這要命!

  

  說善知識過(這不是我們學生,別人),別人在我們面前說老師的過失,我們聽了之後怎麼樣?疑心馬上起來,信心動搖了,對善知識那個尊敬的態度降溫,到最後舍棄了,誰吃虧?自己吃虧。只有堅定不移的人他成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自己的經曆都可以給諸位做參考,我親近叁個老師,叁個善知識,有沒有人毀謗?多得很。毀謗方東美先生是哪些人?老鄉。方先生桐城人,距離我的老家,用現在這個距離來說大概叁十公裏這麼近,我們同鄉,在臺灣我們的同鄉不少。我跟他老人家學,所以就有很多人說他在家鄉所犯很多很多過失,我聽了之後,如果我們是舍棄、不學了,那這一生就完了。我聽了之後,我們遵守古大德的教誨,人縱然有過失,那是他以前的過失,他現在沒有過失,我又何必管他以前的。這個要知道。

  

  常常念著別人過失,這心地就不夠厚道,你就缺德了,你還能有成就嗎?別人在我面前說,有意無意的,這叫兩舌,挑撥離間,破壞師生的感情,對他未必有利,說說而已;我們如果聽了,要是沒有智慧,肯定就上當了。再想想這些說話的人並不常常跟老師在一起,我是每個星期都跟他見面的,我有很多問題請教,他都能夠給我解答,真善知識,我們不能上人當。我跟章嘉大師,還有出家真的是有身分、有德望受人尊敬的法師來跟我說:章嘉政治和尚,你怎麼跟他學?那不是普通出家人。他說這個話是什麼?他也沒有親近過章嘉大師,人雲亦雲。我們是真正親近,大師的德行我們非常仰慕,大師的威儀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李老師,我親近的時候毀謗的人很多,種種毀謗,這個事情李老師告訴過我,爲什麼?他怕我聽到之後退心,就是他知道有人在我面前毀謗他。我不會聽,我不會接受,我還是跟定老師依教奉行,一點都不懷疑,才能在佛門裏頭紮下根,才會有進步。

  

  這樁事情,以後我們讀《華嚴經》,讀《四十華嚴》,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頭講得好,善財童子出來參學,文殊菩薩就教他不能夠見善知識的過失。即使善知識真的有過失,我們不學他的過失,我們學他的道法,他有道、他有法,我跟他學這個,過失我不跟他學,這就成功了。這是講的什麼?善知識真的是有過失,我們都要用這個心態,我要學他善的,我不學他不善的,只要他有東西給我學,那我就死心塌地老老實實跟他學,決定是尊師重道,你才學到東西。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不能不敬,不敬得不到利益。

  

  又何況善知識裏面有權、有實,他對于某一類根性的衆生,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也許你看到有過失,其實不是的,那種根性的人必須要用那種方法他才能得度,善巧方便,把善知識善巧方便看作過失,你無知。所以清涼大師在最後說,你親近這些善知識,權實難分,也許他是佛菩薩應化來的,你不認識!他接引不同根性的衆生,他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那是善巧方便。戒律裏頭,條條戒律裏頭有開緣,你不能說他破戒,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生疑惑,你才會真正有成就。

  

  我有一個老朋友前年過世了,也是小同鄉,他這個故事我曾經說過幾次。在抗日戰爭當中,他是我們國家的特務工作人員,在日本占領區裏面活動,被日本人發現,日本憲兵隊發現,南京,他們叁個人(他們是戴笠的部下)被發現了,日本憲兵隊抓他們叁個人。他們一直逃,逃到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有一個寺廟,逃到寺廟見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很聰明立刻把他剃頭,剃了頭之後給他穿上海青,正在那邊念佛,就鑽到念佛隊伍裏面去繞佛。日本憲兵隊來包圍這個寺廟,怎麼查沒查到,走了,這叁個人救了,所以對老和尚這個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日本投降之後,他們又回到南京,想起這個老和尚,要報恩,叁個人辦了一桌酒席供養老和尚,把老和尚接來,老和尚也非常歡喜。想到那個時候救命,老和尚真是有智慧。所以日本人他對佛教很好,這個國家是佛教的國家。結果老和尚一來之後,他們才發現一桌是葷菜,有酒有肉,這一下搞得很不好意思,可是老和尚怎麼樣?從從容容,沒關系,來來大家坐、大家坐一起吃,吃得很高興。這叁個人想,老和尚真的了不起。這不是破戒,是開戒,爲什麼?他不是有心的,他沒有想到。這個舉動把叁個人折服了。

  

  像這些要是被佛教徒看到,這老和尚在這裏吃肉又喝酒,這成什麼話,那不就造很多毀謗!這就是在什麼場合度什麼樣的衆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善巧方便。這些都是軍方公務人員,平常他們都不接觸佛教的,有這個機緣,給一個很好的佛教形象給他,阿賴耶識裏頭種了佛的種子,說不定這個種子在這一生就開花結果。像這種情形,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有這個智慧,而且這個事情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會遇到,你不能夠通權達變,不能夠靈活的來運用,你就舍棄了機會;接引衆生的機會,這個重要!在這個場合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無量功德,不要拘束這些小節。當然出家人素食養成習慣,在這個時候是肉邊菜而已,毫不介意,要懂得。這是《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你出去參訪,善知識的表現確確實實善巧方便,自在無礙,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能夠不見善知識之過,你能夠看到善知識的智慧,看到善知識的靈活運用,怎樣把佛教介紹給廣大的群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