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三卷▪P4

  ..续本文上一页来能请我;第三拜,我跟这个道场信徒们结缘,我有听众。我们到人家道场大殿上礼佛三拜,人家也三拜,我们的心愿不一样,这李老师教的,你的法缘才会殊胜,真有效!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你没有这个心,你没有这个诚意。所以初学的时候,哪里有请哪里就去,就是讲经这个机会绝不放过,天天在讲台上练。以后我得到韩馆长的护持,她护持我三十年,我所要的,天天让我有讲台练习讲经的机会,其他的我一概不要,统统放下。这是早年跟我的这些同学们,你们都亲眼看到的,很可惜怎么样?你们没有学到,你们看到了,你们没有学会。要学,为什么?这个世间弘法的人愈来愈少了。

  

  修行、弘法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放下名闻利养,我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要放不下没法子,不但障碍你弘法,障碍你修行,障碍你开悟,所以这十六个字要知道。这十六个字是我们出家修行、弘法的大病,大毛病、大障碍,你要不放下,你怎么能成就?放下,你有大成就,你得大利益,你真正能成就大功德,那个成就绝对不是你能够想象得到的,你所想的是眼前一点名闻利养。眼前这一点名闻利养,说老实话,还是你命中有的,你用心不善,用心不善是什么?打折扣。天天亏折,年年亏折,本来这个名闻利养你可以能够活到一百岁的,享一百年的,结果怎么样?五十、六十你就走了,享尽了,没修!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罪业,没有修功德。不但功德没有修,甚至于福德都没有修,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折福,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世出世法,凡是成功的人,没有别的,他认识机会,他抓住机会,这个太难得了,所以他成功。一般人不能成就,机会在那里不认识,没有抓住,错过之后,后悔莫及!有人提醒也疏忽了,为什么?名利把它冲掉了。人家提醒,那真是一念光明,有道理,名利现前忘掉了,敌不过名闻利养。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正是佛经上讲的,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惑。你看这个烦恼,贪瞋痴慢下头就是疑。今天纵然我们对佛菩萨不疑,我们对经教不疑,我们对善知识怀疑,这要命!

  

  说善知识过(这不是我们学生,别人),别人在我们面前说老师的过失,我们听了之后怎么样?疑心马上起来,信心动摇了,对善知识那个尊敬的态度降温,到最后舍弃了,谁吃亏?自己吃亏。只有坚定不移的人他成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自己的经历都可以给诸位做参考,我亲近三个老师,三个善知识,有没有人毁谤?多得很。毁谤方东美先生是哪些人?老乡。方先生桐城人,距离我的老家,用现在这个距离来说大概三十公里这么近,我们同乡,在台湾我们的同乡不少。我跟他老人家学,所以就有很多人说他在家乡所犯很多很多过失,我听了之后,如果我们是舍弃、不学了,那这一生就完了。我听了之后,我们遵守古大德的教诲,人纵然有过失,那是他以前的过失,他现在没有过失,我又何必管他以前的。这个要知道。

  

  常常念着别人过失,这心地就不够厚道,你就缺德了,你还能有成就吗?别人在我面前说,有意无意的,这叫两舌,挑拨离间,破坏师生的感情,对他未必有利,说说而已;我们如果听了,要是没有智慧,肯定就上当了。再想想这些说话的人并不常常跟老师在一起,我是每个星期都跟他见面的,我有很多问题请教,他都能够给我解答,真善知识,我们不能上人当。我跟章嘉大师,还有出家真的是有身分、有德望受人尊敬的法师来跟我说:章嘉政治和尚,你怎么跟他学?那不是普通出家人。他说这个话是什么?他也没有亲近过章嘉大师,人云亦云。我们是真正亲近,大师的德行我们非常仰慕,大师的威仪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李老师,我亲近的时候毁谤的人很多,种种毁谤,这个事情李老师告诉过我,为什么?他怕我听到之后退心,就是他知道有人在我面前毁谤他。我不会听,我不会接受,我还是跟定老师依教奉行,一点都不怀疑,才能在佛门里头扎下根,才会有进步。

  

  这桩事情,以后我们读《华严经》,读《四十华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头讲得好,善财童子出来参学,文殊菩萨就教他不能够见善知识的过失。即使善知识真的有过失,我们不学他的过失,我们学他的道法,他有道、他有法,我跟他学这个,过失我不跟他学,这就成功了。这是讲的什么?善知识真的是有过失,我们都要用这个心态,我要学他善的,我不学他不善的,只要他有东西给我学,那我就死心塌地老老实实跟他学,决定是尊师重道,你才学到东西。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不能不敬,不敬得不到利益。

  

  又何况善知识里面有权、有实,他对于某一类根性的众生,他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也许你看到有过失,其实不是的,那种根性的人必须要用那种方法他才能得度,善巧方便,把善知识善巧方便看作过失,你无知。所以清凉大师在最后说,你亲近这些善知识,权实难分,也许他是佛菩萨应化来的,你不认识!他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他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那是善巧方便。戒律里头,条条戒律里头有开缘,你不能说他破戒,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得,你才不生疑惑,你才会真正有成就。

  

  我有一个老朋友前年过世了,也是小同乡,他这个故事我曾经说过几次。在抗日战争当中,他是我们国家的特务工作人员,在日本占领区里面活动,被日本人发现,日本宪兵队发现,南京,他们三个人(他们是戴笠的部下)被发现了,日本宪兵队抓他们三个人。他们一直逃,逃到南京雨花台中华门外有一个寺庙,逃到寺庙见老和尚,求老和尚救他。老和尚很聪明立刻把他剃头,剃了头之后给他穿上海青,正在那边念佛,就钻到念佛队伍里面去绕佛。日本宪兵队来包围这个寺庙,怎么查没查到,走了,这三个人救了,所以对老和尚这个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日本投降之后,他们又回到南京,想起这个老和尚,要报恩,三个人办了一桌酒席供养老和尚,把老和尚接来,老和尚也非常欢喜。想到那个时候救命,老和尚真是有智慧。所以日本人他对佛教很好,这个国家是佛教的国家。结果老和尚一来之后,他们才发现一桌是荤菜,有酒有肉,这一下搞得很不好意思,可是老和尚怎么样?从从容容,没关系,来来大家坐、大家坐一起吃,吃得很高兴。这三个人想,老和尚真的了不起。这不是破戒,是开戒,为什么?他不是有心的,他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把三个人折服了。

  

  像这些要是被佛教徒看到,这老和尚在这里吃肉又喝酒,这成什么话,那不就造很多毁谤!这就是在什么场合度什么样的众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善巧方便。这些都是军方公务人员,平常他们都不接触佛教的,有这个机缘,给一个很好的佛教形象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的种子,说不定这个种子在这一生就开花结果。像这种情形,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有这个智慧,而且这个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会遇到,你不能够通权达变,不能够灵活的来运用,你就舍弃了机会;接引众生的机会,这个重要!在这个场合把佛法介绍给大家,这是无量功德,不要拘束这些小节。当然出家人素食养成习惯,在这个时候是肉边菜而已,毫不介意,要懂得。这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你出去参访,善知识的表现确确实实善巧方便,自在无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够不见善知识之过,你能够看到善知识的智慧,看到善知识的灵活运用,怎样把佛教介绍给广大的群众。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