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報複來報複去,這麻煩大了。
所以求法不爲自己,非常重要。爲自己求法,你跟世間人沒有兩樣,有罪過,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是大乘教,大乘教是普度衆生的,所以他沒有過失,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求法要知道師承,師承是什麼?跟一個老師,我跟諸位講,這種緣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裏去找去?誰肯收你?專門聽一個老師的,老師對學生負責任,這個叫師資之道。老師是個帶路人,決定把你帶上正路,但是你要百分之百的順從,這裏講順行。你要是不聽老師教誨,那老師對你沒有辦法。老師要負責任,你要相信老師,老師會非常熱心幫助你、成就你;你不聽,他沒有辦法。所以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順從。
我很幸運,我在這個時代裏面,可能師承我是最後的一個,我以後可能沒有了,我還是遵循師承成就的。我到臺中拜李老師,跟他學習,師承叁個條件,這叁個條件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第一個,你要做我的學生,從你今天拜師起,我的話百分之百的順從。順從到什麼程度?因爲我跟李老師想學經教,聽經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一個人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不可以去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看文字,不管是經書,或者世間這些文字,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不准看。第叁個條件,過去我學過,我跟過章嘉大師,跟過方東美先生,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學,以前不承認。這叁個條件叫師承。你能接受,收你做學生,不能接受,你去另跟高明。
諸位想想看,這叁個條件收學生,現在還有沒有?沒有這個學生!現在學生要聽到這個話,你有什麼了不起,這樣狂妄自大,天下有本事的人多得很,我隨便到哪裏去找,我何必找你。現在沒有了。李老師向我提出,我想了一想,我還是拜他做老師,一切順從。拜完之後,老師笑笑,我給你這個叁條是有期限的,不是沒有期限的,這個時候才說,多久呢?五年,百分之百的順從五年。我是這樣子做他的學生,可是叁個月之後就有效果,爲什麼?很多地方不准你聽,很多文字不可以看,把你耳朵塞住、眼睛蒙住,心清淨了,妄念很明顯的減少,妄念減少,智慧就增長。譬如開頭聽老師講經,不能完全契入,不能完全理解,叁個月之後聽入味了,這就曉得智慧增長。半年之後,效果就非常顯著。所以五年到了的時候,我跟老師說:老師,這個方法好,我得利益,再延長五年。老師點點頭同意,我守他這個規矩十年。
五年是祖祖相傳的這個期限,這就是佛門裏面講的,初出家拜師父五年學戒。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是老師這叁條戒,哪有資格學戒律?完全順從老師教誡。老師負你責任,這五年當中是幫助你什麼?幫助你得戒定慧,慧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開了之後,開放了,這就五年畢業了,畢業之後就叫你出去參學。參學的時候,什麼人講都可以聽,什麼書你都可以看,爲什麼?你有戒定慧,有戒定慧的時候,你只得益不受害。看書,你知道這個書裏面的邪正是非,你聽人家講,也知道邪正是非,所以你只會得利益,不會受它的傷害,你有這個能力。爲什麼前面五年要這樣嚴格的限製?你沒有這個能力,你聽這個說,不錯,聽那個也好,你的思想是亂的,你的心不定,這個對你的修學就是嚴重障礙。所以五年這個限製沒有別的,就是幫助你得清淨心,在佛法講幫助你得定,定生慧,慧開了之後才可以參學,十方求法。十方求法是慧開了之後;慧沒有開不可以,只能跟一個老師。
《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爲我們表演,那是一個修學大乘的典範、模範,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裏面,那就是守著叁個條件:只可以聽文殊菩薩說法,不能聽別人的;只可以遵從文殊菩薩的教導,絕對不可以聽別人的,限製非常嚴。在文殊菩薩底下得根本智了,就是戒定慧完成,文殊菩薩就勸他去參學,十方求法,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成就你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在老師面前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無知,般若無知。無知之後才有無所不知,你要沒有無知,你到外面參學,你參學所得到是亂七八糟的,是滿腦袋的垃圾,沒有智慧。
中國、印度古時候教學方法,非常高明。現代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跟中國、印度古大德完全相背。效果也非常明顯,現在人思想複雜,情緒不穩定,只有自利沒有利他,夫妻兩個人真的是同床異夢,不是一心一德。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什麼是人與人的關系?完全都不懂。古聖先賢教我們叁樁事情,我常講教我們明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個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爲一切衆生服務,爲一切衆生造福,成全一切衆生,都會了。神聖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就是怎樣達到自私自利,滿足自己的欲望,傷害別人,甚至于殺害別人那都是自然的,我不殺他,我得不到利益。殊不知殺害別人得到的利益還是命裏有的,你說冤不冤枉?而且你命裏有的,剛才講,大幅度的折損了,命裏有一百個億,也許你只得一個億,九十九折損。一百億,不少!。由此可知,命裏頭生生世世修的這個福報之大,多少生多少世都享用不盡!由于無知,罪業造得太重,多生多世修積,在這一生當中短短幾十年耗盡,來生變成一個完全沒有福報的人,只有一身罪業,福報一點都沒有了,墮叁途是苦。這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印光大師一生提倡因果,大有道理,因果能夠救末世一切衆生。所以這一句總結起來說,求法爲度衆生,爲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就是爲這樁事情,絕對不是爲自己的名聞利養,爲自己的名聞利養,求法也造罪業。
第二句,『爲修功德令滿足』。功德,什麼叫功德?這個要清楚。在佛門裏面這個術語非常普遍,人人都知道,我們要修功德,其實功德兩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他怎麼能修積功德?「功」是真正的功夫,「德」是德行,我們今天講道德,你真的下一分功夫,你才能得道德。具體來說,持戒是功,你嚴持戒律,不要說太多太高深的,五戒十善,你果然認真的做到,你就有德。德是什麼?清淨心、善心,我們講純淨純善,純還不敢說,淨善的心你得到了,淨善是德,清淨善良。清淨心就是定,因戒得定,那個定是德。修定有功,修定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定,所以你要懂得認真好好的去修習,德是什麼?德是慧,因定開慧,這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不斷向上提升,開慧是功,德是什麼?德是普度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大德!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佛經裏頭常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得,可是怎麼樣?一念瞋恚心生起來,功德就沒有了,全都完了,戒定慧都完了。功德最怕的是瞋恚,一發脾氣就沒有了,所以功德是非常非常難修。絕對不是說在佛門裏面出一點錢,做一點好事,那就是功德,錯了,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發脾氣沒有關系,你的福德還是在,功德就沒有了。因爲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只要一起貪瞋癡,這就沒有了,功德就沒有了。所以功德要斷貪瞋癡成戒定慧,這是功德。
「爲修功德令滿足」,你就曉得十方叁世諸佛怎樣功德圓滿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只要是佛教就離不開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破無明、證法身。戒定能伏煩惱,慧,轉煩惱成菩提,慧開了才能起作用。所以你要曉得,六道凡夫,我們特別講欲界,欲界裏頭只有戒沒定,持戒功深能把煩惱伏住。
我動一個惡念想做個惡事,馬上想到世尊在戒律裏面教我們這不可以做,殺盜淫妄不可以做,我一定要遵守,戒約束。煩惱習氣在,但是持戒有功,有功夫,能把這個煩惱習氣控製住,控製久了,久而久之變成習慣,習慣就變成定,不必作意刻意去控製煩惱,自自然然煩惱不生,不起來了,這就得定。定是功夫比持戒就深,但是定沒有能把煩惱化解,把煩惱化解了、沒有了,那是慧。所以不斷要入深定,深定就開智慧,智慧開了,把煩惱習氣化掉了,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爲涅槃,慧開了。
所以,只有戒還沒有定在欲界,欲界也有六層天;得到定了,這個定是世間禅定,那在色界天、無色界天。再深一層的禅定超越了,《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你要是證到九次第定,你就證到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可是智慧沒開。所以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智慧沒開!智慧一開的時候,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自性般若現前,十法界超越了。「爲修功德」,這都是在這四個字裏面。所以它這個文字很簡單,那個義理深廣無盡,到「滿足」是到如來究竟果位,福慧圓滿。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