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报复来报复去,这麻烦大了。
所以求法不为自己,非常重要。为自己求法,你跟世间人没有两样,有罪过,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是大乘教,大乘教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他没有过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求法要知道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个老师,我跟诸位讲,这种缘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去?谁肯收你?专门听一个老师的,老师对学生负责任,这个叫师资之道。老师是个带路人,决定把你带上正路,但是你要百分之百的顺从,这里讲顺行。你要是不听老师教诲,那老师对你没有办法。老师要负责任,你要相信老师,老师会非常热心帮助你、成就你;你不听,他没有办法。所以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顺从。
我很幸运,我在这个时代里面,可能师承我是最后的一个,我以后可能没有了,我还是遵循师承成就的。我到台中拜李老师,跟他学习,师承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的。第一个,你要做我的学生,从你今天拜师起,我的话百分之百的顺从。顺从到什么程度?因为我跟李老师想学经教,听经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一个人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不可以去听,只能听他一个人的。第二,看文字,不管是经书,或者世间这些文字,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过去我学过,我跟过章嘉大师,跟过方东美先生,你过去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学,以前不承认。这三个条件叫师承。你能接受,收你做学生,不能接受,你去另跟高明。
诸位想想看,这三个条件收学生,现在还有没有?没有这个学生!现在学生要听到这个话,你有什么了不起,这样狂妄自大,天下有本事的人多得很,我随便到哪里去找,我何必找你。现在没有了。李老师向我提出,我想了一想,我还是拜他做老师,一切顺从。拜完之后,老师笑笑,我给你这个三条是有期限的,不是没有期限的,这个时候才说,多久呢?五年,百分之百的顺从五年。我是这样子做他的学生,可是三个月之后就有效果,为什么?很多地方不准你听,很多文字不可以看,把你耳朵塞住、眼睛蒙住,心清净了,妄念很明显的减少,妄念减少,智慧就增长。譬如开头听老师讲经,不能完全契入,不能完全理解,三个月之后听入味了,这就晓得智慧增长。半年之后,效果就非常显著。所以五年到了的时候,我跟老师说:老师,这个方法好,我得利益,再延长五年。老师点点头同意,我守他这个规矩十年。
五年是祖祖相传的这个期限,这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初出家拜师父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是老师这三条戒,哪有资格学戒律?完全顺从老师教诫。老师负你责任,这五年当中是帮助你什么?帮助你得戒定慧,慧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开了之后,开放了,这就五年毕业了,毕业之后就叫你出去参学。参学的时候,什么人讲都可以听,什么书你都可以看,为什么?你有戒定慧,有戒定慧的时候,你只得益不受害。看书,你知道这个书里面的邪正是非,你听人家讲,也知道邪正是非,所以你只会得利益,不会受它的伤害,你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前面五年要这样严格的限制?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听这个说,不错,听那个也好,你的思想是乱的,你的心不定,这个对你的修学就是严重障碍。所以五年这个限制没有别的,就是帮助你得清净心,在佛法讲帮助你得定,定生慧,慧开了之后才可以参学,十方求法。十方求法是慧开了之后;慧没有开不可以,只能跟一个老师。
《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为我们表演,那是一个修学大乘的典范、模范,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里面,那就是守着三个条件:只可以听文殊菩萨说法,不能听别人的;只可以遵从文殊菩萨的教导,绝对不可以听别人的,限制非常严。在文殊菩萨底下得根本智了,就是戒定慧完成,文殊菩萨就劝他去参学,十方求法,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你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在老师面前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无知之后才有无所不知,你要没有无知,你到外面参学,你参学所得到是乱七八糟的,是满脑袋的垃圾,没有智慧。
中国、印度古时候教学方法,非常高明。现代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跟中国、印度古大德完全相背。效果也非常明显,现在人思想复杂,情绪不稳定,只有自利没有利他,夫妻两个人真的是同床异梦,不是一心一德。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完全都不懂。古圣先贤教我们三桩事情,我常讲教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个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造福,成全一切众生,都会了。神圣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自私自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伤害别人,甚至于杀害别人那都是自然的,我不杀他,我得不到利益。殊不知杀害别人得到的利益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而且你命里有的,刚才讲,大幅度的折损了,命里有一百个亿,也许你只得一个亿,九十九折损。一百亿,不少!。由此可知,命里头生生世世修的这个福报之大,多少生多少世都享用不尽!由于无知,罪业造得太重,多生多世修积,在这一生当中短短几十年耗尽,来生变成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只有一身罪业,福报一点都没有了,堕三途是苦。这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印光大师一生提倡因果,大有道理,因果能够救末世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总结起来说,求法为度众生,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就是为这桩事情,绝对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求法也造罪业。
第二句,『为修功德令满足』。功德,什么叫功德?这个要清楚。在佛门里面这个术语非常普遍,人人都知道,我们要修功德,其实功德两个字什么意思都不懂,他怎么能修积功德?「功」是真正的功夫,「德」是德行,我们今天讲道德,你真的下一分功夫,你才能得道德。具体来说,持戒是功,你严持戒律,不要说太多太高深的,五戒十善,你果然认真的做到,你就有德。德是什么?清净心、善心,我们讲纯净纯善,纯还不敢说,净善的心你得到了,净善是德,清净善良。清净心就是定,因戒得定,那个定是德。修定有功,修定的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定,所以你要懂得认真好好的去修习,德是什么?德是慧,因定开慧,这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不断向上提升,开慧是功,德是什么?德是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大德!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佛经里头常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得,可是怎么样?一念瞋恚心生起来,功德就没有了,全都完了,戒定慧都完了。功德最怕的是瞋恚,一发脾气就没有了,所以功德是非常非常难修。绝对不是说在佛门里面出一点钱,做一点好事,那就是功德,错了,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发脾气没有关系,你的福德还是在,功德就没有了。因为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只要一起贪瞋痴,这就没有了,功德就没有了。所以功德要断贪瞋痴成戒定慧,这是功德。
「为修功德令满足」,你就晓得十方三世诸佛怎样功德圆满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教就离不开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破无明、证法身。戒定能伏烦恼,慧,转烦恼成菩提,慧开了才能起作用。所以你要晓得,六道凡夫,我们特别讲欲界,欲界里头只有戒没定,持戒功深能把烦恼伏住。
我动一个恶念想做个恶事,马上想到世尊在戒律里面教我们这不可以做,杀盗淫妄不可以做,我一定要遵守,戒约束。烦恼习气在,但是持戒有功,有功夫,能把这个烦恼习气控制住,控制久了,久而久之变成习惯,习惯就变成定,不必作意刻意去控制烦恼,自自然然烦恼不生,不起来了,这就得定。定是功夫比持戒就深,但是定没有能把烦恼化解,把烦恼化解了、没有了,那是慧。所以不断要入深定,深定就开智慧,智慧开了,把烦恼习气化掉了,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慧开了。
所以,只有戒还没有定在欲界,欲界也有六层天;得到定了,这个定是世间禅定,那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再深一层的禅定超越了,《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你要是证到九次第定,你就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可是智慧没开。所以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智慧没开!智慧一开的时候,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自性般若现前,十法界超越了。「为修功德」,这都是在这四个字里面。所以它这个文字很简单,那个义理深广无尽,到「满足」是到如来究竟果位,福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