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此人于佛爲真見。】

  

  第一句是「離過」。清涼大師在這個前面有簡單的交代,第五首偈是「求法行」,求法。第六首是「說法行」,第七首是「聽法行」;下面是「破相行」,破相行有叁首,第八、第九、第十,這叁首。所以這六首偈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確實是修學大乘佛法重要的指導綱領。這一首這是求法,求法第一句離過,「初句離過」,清涼說「勝他名利,名爲異情」,大師給我們點出來字句行間的真實義,文字雖然不多,非常重要。

  

  『十方求法』,這是先把求法的範圍給我們說出來。『情無異』,這就是大師跟我們說,求法這樁事情勝過一切名利。世間人一生他求什麼?總不外乎名利二字。你要是冷眼觀察,你現在看看我們香港,馬路上真的是車水馬龍,來來去去奔波忙碌,他爲什麼?除了名利,他還有什麼?現在不是忙于求名求利,現在是忙著爭名奪利,你說怎麼得了!忙著求名求利,這個社會是安定的、是和平的,日子還好過;忙著爭名奪利那就不得了,日子不好過。

  

  所以現在的社會,從小受的教育是什麼教育?競爭。上幼稚園就要競爭,這從哪裏來的?從外國來的,這不是中國文化。諸位如果真的念過中國書,中國人教兒童讓,禮讓,還不是忍讓,禮貌,讓是美德。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的學生們,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我們老師的德行,結論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是學生公認的夫子之德,溫和(沒有暴躁)、善良、恭敬、節儉、禮讓,夫子這個五德以後就變成中國人童蒙養正教學的宗旨,教兒童教什麼?就教這五樣東西,從小教他。所以從小就懂得禮讓,哪有競爭的。人人都懂得禮讓,這個社會多麼祥和,這個世間多麼美好,真的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沒有競爭,只有禮讓。絕對沒有競爭,哪來的鬥爭?哪裏來的戰爭?沒有這個事情。真的是風調雨順,沒有天災,沒有人禍,這是教育的功德。我們今天,你家裏要有小孩,你怎麼教他?你是不是也教他競爭?好象不跟人競爭,你將來在這個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了。

  

  前年,亞視何守信來訪問我,問了一個問題,他說:法師,中國諺語常講,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自私自利,好象自私自利是天經地義?我給他的回答:這句話誤導了許許多多衆生,這話錯的,不是正確的。這句話能成立,在西方應該是可以,但是最後的歸宿是世界末日。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現在再要爆發戰爭,是核武戰爭、生化戰爭,是整個人類毀滅的戰爭。這個戰爭沒有勝負,同歸于盡,大災難,不是小事。如何能化解?人人懂得禮讓,這問題解決了,不要爭!

  

  我舉很簡單的例子,孔老夫子不爭,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孟子講仁義,不講競爭,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還是活得很快樂,哪有天誅地滅這種道理?釋迦牟尼佛、耶稣都是念念爲別人,沒有替自己想,不但天沒有誅他,地沒有滅他,反而得到千萬年之後,這麼多人尊敬他,這麼多人還紀念他,還有不少人來學習他。話錯了!何先生的訪問有錄相,電視臺曾經播出來,他問的一些問題,現在的話說都是非常尖銳的,我都給他解答了。實在講,這樣的訪問可以重複的播講,希望能把社會這一般錯誤觀念喚醒。

  

  「十方求法」,你看這範圍多大,可是十方求法比世間人求名求利還要懇切。世間人求名求利爲自己;讀書人、明理的人,求法是爲救度一切衆生,不是爲自己。所以超過世間人求名求利,這個叫「情無異」。清涼在這個注子裏面點了兩個字:離過。過是過失,說明世間人求名求利是有過失,佛法裏面求法沒有過失。何以說世間人求名求利是過失?這個要以佛法來解釋,不能用世俗這個知見來解釋。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是要證得佛菩薩這個果位,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你要是以這個爲目標,用求世間名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決定達不到的,那是錯誤的。

  

  爲自己的名利,我們在講席裏常講,你這個生活範圍出不了欲界。六道裏面有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人欲念沒有斷,但是完全控製住,也就是他不求名利,才能離開欲界到色界;欲界這個圈子很小,生活範圍很小,這就是過失。這個過失可大了,生生世世在這個裏頭輪回,你都輪不到色界去,你都輪不到無色界去,你說你可不可憐?清涼大師這兩個字說得好,離過。唯有離過,你所求得的福慧,你才會圓滿,你才能得到真的東西,真的東西是自性本具的。

  

  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從哪裏來的?從我執來的,執著身是我。你們想想看,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爲了這個身,爲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滿足這個身的需要,不惜損人利己,造作極重的罪業,造殺盜淫妄,違背了倫理道德。在佛法講,違背了五戒十善,所造的是十惡業,那麼你的果報,現在也許你還得一點甜頭,那是什麼原因?你過去生中修的福。人在這一生當中享受的,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你這一生沒有修福,你這一生造罪業;你這一生造罪業,你來生要受苦報。

  

  宇宙間事情雖然很複雜,實在講六個字就包括盡,大乘教裏面所講的「性相、理事、因果」,統統包括盡了,任何一事一物都具足這六個字。現在人迷,迷什麼?這六個字都迷了,性相不曉得,理事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胡作妄爲,怎麼得了?自己以爲自己很聰明、很能幹,有方法、有手段,能夠奪取名聞利養。你要是把《了凡四訓》念通了,你會恍然大悟,你這一生所享受的全是你命裏有的,你不用這些手段,你還是得到,不但得到,比你現前得到的還要多,這肯定的。因爲你用的手段是罪業,不正當的手段,把你命裏面那個福德虧折,打折扣了。打折扣你還有這麼大的福報,你就曉得你過去生中所修積的福報之大。譬如你命裏頭有億萬財富,因爲你所用的手段都是不正常的,都是想害別人,想把別人的東西占爲己有,你這一生能夠得到的可能只有叁千萬、五千萬,命裏本來是一億,由于你造作罪業虧折了,現在講是打折扣了。

  

  如果你能夠行仁義道德,正常的這個方法去經營,你做生意買賣,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真誠、誠懇心,那麼你所得的財富會增長,命裏頭有一億,可能你得到是兩億,爲什麼?你有道德,你生生世世你的財富都不會缺乏。人有德,你發財,發財你又積德,這是有道理的。命裏沒有,你做小偷偷不到,還沒有出手,被警察抓去了,你做強盜搶不到,命裏沒有。無論做什麼,偷來的、搶來的、騙來的,所得到的全是命裏有的,你說冤不冤枉!古人講得好,「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不知道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講你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你絕對不會做虧心事情,你決定不會辜負別人。你的心正、行正,那你命裏面所有的只有增上,只有往上提升,不會虧折。一個錯誤的念頭,一個錯誤的行爲,想欺負別人、霸占別人、奪取別人的,你命裏有的全部都虧折了。虧折是什麼?這一生還有余福,到死了之後,余福也沒有了,來生沒有了,必墮叁途,墮得太快了。所以,這是大錯特錯!

  

  那我們今天是求法,求法不是爲自己,求法是爲衆生。我要幫助衆生,幫助衆生需要德行、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如果沒有這叁樣,那你這是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幫助苦難衆生,沒有能力,做不到!所以求法不是爲自己,爲衆生。菩薩發願,四弘誓願第一條「衆生無邊誓願度」,我求法爲什麼?爲衆生。無量無邊苦難衆生,我要去救度他們,我要去幫助他們,我爲這個而求法的。你這個心正、心純,必定能感動佛菩薩,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你,一定來成就你,爲什麼?你這一念就是感,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可是求學,這裏不能不說,自古以來,儒、釋、道叁家都講師承,這一點很重要。民國以來,師承沒有了。師承就是你真正拜一個好老師,哪一個是好老師?從前從兒童講的時候,兒童有什麼能力知道哪個好老師?父母爲子女選擇老師。《叁字經》上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生你、養你,教你的事情,父母有責任要教你,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師。父母爲兒女選擇老師,把自己的子女付托給老師,老師盡心盡力來教導。所以一個人的成立是兩個人教的,一個人教不出來。

  

  小孩從小不懂事,你說什麼他聽你的,慢慢長大了,他疑問就多了。你做父母的,你對小孩講:我是你的爸爸媽媽,養你們很辛苦,你們要孝順。他聽了會懷疑,我爲什麼要孝順你?這些話老師教,第叁者那是客觀的,小孩聽聽想想有道理。站在老師那方,我是你的老師,你是我的學生,你對我要尊重。學生說:我爲什麼要尊重你?這個事情要父母教。父母教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樣把一個人調教出來。所以一個人之成立的時候,這是兩大恩人,這個恩德是一樣大,父母跟師長是一樣大。你怎麼成就的?你靠這兩個人教的。

  

  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不得了!師道、孝道沒有了,就是天下大亂,社會秩序崩潰了。安定和平就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沒有師道、沒有孝道,社會想求安定和平是永遠做不到的,用什麼方法都達不到。西方人用法律、用警察、用軍隊,能不能收到效果?收不到效果。現在變成的效果,恐怖分子,就這麼起來的。你要是用孝道、用師道,恐怖分子都是良民,不會作亂,這個效果就達到了。所以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決定不能跟人結怨。有怨的人,怨恨的時候要化解,化解就是要用教育,教他明理,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能化解。怨恨不能化解,會變成生生世世,叫世仇,冤冤相報沒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