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

  

  世間最尊最貴的,師道。中國古人知道,人能夠成爲一個人,能夠做出頂天立地不朽的事業,要靠兩個人幫助,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所以這是根本。父母養你,生你、養你,老師教你。佛法裏頭常說,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于老師,這個人有兩條命。有身命沒有智慧,那人與禽獸有什麼兩樣?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人有智慧。智慧是從老師那裏得來的。孝親跟尊師,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都把它連起來講,孝親跟尊師是一樁事情。

  

  佛法修學的基礎,從什麼地方學起?有!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教韋提希夫人,那就是教我們,從哪裏學起?從孝親尊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裏學起,這是佛法教學。可是在近代這一個世紀,出家、在家這一條都做不到,這什麼原因?值得我們深思,爲什麼古時候人能做到,現在人不能做到?古時候人從小父母就教,童蒙養正,他有這個基礎,所以世尊這個教誨他很容易做到,孝親尊師天經地義。

  

  這個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發達,西方文化沖擊了中國的傳統,中國人實在也不爭氣,舍棄了傳統文化,一昧的學習西方,實在講,西方好的東西沒有學會,西方那個垃圾全搬回來,我們受這麼多苦難。西方的科技文明,西方的一些製度,現在走入死胡同,走不通!再走下去,《聖經》最後一章,世界末日。所以現在西方人到東方來尋寶,目的地就是中國跟印度,希望找到能夠拯救現在這個社會的病態,怎樣能夠幫助社會恢複到正常。所以現在漢學在外國大學裏頭逐漸被重視,可是我們中國人現在依舊不重視。

  

  東方的學術,東方聖人的教誨,從哪裏做起?童蒙養正從《弟子規》。我這些年來非常重視這個科目,這個科目是儒、釋、道真實的基礎。你有這個基礎,《弟子規》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講來好聽的,是要落實,字字句句要落實到生活裏面去,然後你學佛,那個佛給你講的,佛家的基礎「淨業叁福」,建築在《弟子規》的基礎上。因爲沒有《弟子規》的學習,佛法「淨業叁福」沒有辦法立足,原因在此地。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的人福報比不上古人,聰明智慧比不上古人,這個話我不相信。

  

  那究竟我們錯在哪裏?真的,我們的基礎教育比不上古人。古人真的是,這個好的家庭,從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重視思想的純正、言行的端莊,她影響胎兒。出世之後,父母言行舉止都是嬰兒的榜樣,讓他看,讓他聽,他就養成習慣了,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聖賢的胚胎是這麼養成的。所以接受神聖的教誨太容易了,倫理道德的教誨,它正常的,一點都沒有困難。現在我們這個基礎失掉,從小沒人教,父母也不教,長輩也不教,到學校老師也不教,這麻煩可大了。你所學的都是一些技術,一些皮毛的常識,學術上沒根。

  

  真正學問成就的人,他這一生的時候,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貧富貴賤,他一定生活得非常快樂。快樂,絕對不是物質生活豐厚,不是的,精神生活。諸葛亮,在家裏耕田過日子,農夫,讀書,不想出來做官,若不是劉備叁顧茅廬,不會出來。出來幹什麼?他那個日子過得快樂無比。農閑的時候,沒有事情,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遊山玩水,吟詩作樂。縱然這個社會動亂,動亂它不是全面動亂,是局部性的,他還是過他安逸快樂的生活,不願意涉及!有智慧。他對社會有沒有貢獻?肯定有貢獻,貢獻是教化。多數遇到緣的時候,有幾個學生,教學把他這個道傳下去,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樣的人中國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你去看《二十五史》、《隱逸傳》,就是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不出來做事。可是這些人都是地方的真正善人,真正有德之人。他教學,教學不是像佛菩薩,那是中國傳統的這個思想,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師道有師道的尊嚴,真有學生非常誠懇到這兒來求學,沒有不教的道理。不像大乘菩薩,大乘法裏佛教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可以找到人家家裏去教,送給人家,這菩薩,菩薩大慈大悲!菩薩旁邊觀察你能學,雖然你不來找我,我主動來教你。古今中外實在講只有菩薩這個做法,其他的人都是師道尊嚴,要尊師重道,佛門裏頭降格幫助你覺悟,這是慈悲到極處。所以我們要跟佛學,那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我學佛,最初是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這是第一本教科書,教我讀什麼?讀《釋迦譜》、《釋迦方志》。那個時候《釋迦譜》跟《釋迦方志》沒有單行本,在臺灣找不到,《大藏經》裏面有,叫我去抄。我真的在臺北善導寺太虛圖書館裏面,《藏經》裏頭找到了,兩種都找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釋迦方志》只有一卷,文字不多,《釋迦譜》有四卷,文字就相當多了。那個時候我學習,我就把《釋迦方志》完全抄下來,一卷完全抄下來,《釋迦譜》裏面,我就沒有完全抄了,摘要,就看重要地方,就等于寫筆記一樣做成筆記,沒有完全抄這部書,但是《釋迦方志》完全抄。

  

  我覺得這是好老師,你學佛你先要認識佛,你對他不認識,你對他不了解,對佛那分尊敬的心你就生不起來;你認識他,你了解他,你認爲他真是偉大,確實是了不起。讓我們體會到的是他幫助社會,爲一切苦難衆生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政治做不到,放棄了王位,做不到;軍事也做不到,所以統帥他也不幹。這世間其他所有行業,包括今天講的科學技術,都辦不到這個事情。最後他所選擇的,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一生搞這個事情,這個收到成果。

  

  自己給我們做出榜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你要想真正成就學問,真正能夠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先修清淨心。先把你的心,你心裏面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對立這個念頭要化解,矛盾要化解、誤會要化解,然後是心平氣和,你接受聖賢教誨很容易,不難了。你如果這個東西不能除掉,你跟聖賢一接觸的時候,格格不入,你有障礙,這是非常非常難的一樁事情。這個東西化解之後,在佛法講的是破我執、破法執。我們今天知道這兩種執著要是打破太難了,我執破了,六道輪回沒有了,法執破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你就明心見性,這個事情多難。這個事情必須從小來紮根。

  

  我這一生算是很幸運,童年,我是九歲離開家鄉的,我們住在鄉村。我們那個地區的鄉村還不錯,還著重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大概總是受桐城派的影響,我們家鄉屬于桐城派的地盤,所以農村裏面都有私塾,都有請一些秀才來教兒童。我記得我上過四個月的私塾,就是這個底子,就是這麼一點基礎,懂得什麼?懂得尊師重道。以後離開家鄉,第二年中日戰爭就爆發,八年抗戰流離失所,我們做流亡學生年歲很小。我十四歲就逃難,一個人照顧自己。在這苦難當中長成,知道人生的疾苦。

  

  抗戰期間,叁年失學,嘗到失學的那個痛苦的滋味,所以培養出好學,這一生好學這個志趣都在患難當中啓發培養成的。遇到佛法之後,體會很深刻,感到人生苦短,一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釋迦牟尼佛這條路好!真的是自利利他,自他不二。所以佛能夠一切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自己成就之後,全心全意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破迷就是幫助別人離苦,幫助別人覺悟就是幫助別人得樂。這個事情,好事,世出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好了。這個事情真的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純善而不夾雜一點罪過,這個遇到了之後,生大歡喜心。

  

  所以人要發心,發心它真的有感應。我在臺灣遇到這叁個老師,是感應,叁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能成就。方先生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使我認識佛法;多年對它的誤會,以前也認爲它迷信,這個化解了,對佛法生起尊重的心,敬仰的心。章嘉大師給我奠定基礎,接受他老人家叁年的基礎教育,以後親近李老師才會有成就,沒有章嘉大師那個叁年基礎,我到李老師那裏還是不會成就。這種際遇可遇不可求,總在發心純正,不能爲自己的利益,有爲自己利益著想,你不可能有成就。爲什麼?自私自利是最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你怎麼能入佛門?

  

  所以佛成就之後,一生從事于教學工作。在十法界、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衆生有感你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從事于教學工作,這個肯定是佛菩薩。所以說無論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肯定他所示現的是社會大衆最好的榜樣,這是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的。那五十叁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的應化身,不是菩薩,是佛。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的這些人,看他的形相,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細細觀察,一個原則、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永恒不變,那就是舍己爲人,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給社會大衆做最好的榜樣,這個最好的榜樣與道德完全相應。

  

  這個地方順行,順行就是順著道而行,順道而行是德。道是講的自性,決定沒有違背自性。現在我們講自性,一般人很難理解,我們換一句話來講,大自然運作的法則,這個大家比較好懂。自然運作的法則是道,是性德,不可以違背自然運作的法則,這就對了。所以我們學,學佛的行那就是修行,以佛爲標准,你就得佛的果位,得佛的果位就是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功名利祿,我們世間人講這個,佛的這叁句圓滿具足,你沒有一樣得不到。所以「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希望十法界衆生都能夠學佛,都能夠得到如佛一樣的果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五首偈:

  

  【十方求法情無異。爲修功德令滿足。有無二相悉滅除。…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