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樣;石坪的中間腰處因而下陷許多,這塊石坪本來叫做白石坪,後來就被叫做雪靴坪了。
然後徒衆們簇擁著尊者,迎接他到雅龍咱馬村,大家向尊者頂禮問安,招待供養。來賽朋于大衆中起立問道:“尊者啊!這一次您沒有遭到意外,能夠平安的回來,真是最大的喜事,看起來您較以前更爲容光煥發精神爽朗了,難道是這期間空行母們向您承事供養的緣故嗎?”
答覆來賽朋的詢問,密勒日巴唱道:
“恭敬頂禮上師足,成就加持空行賜,叁昧甘露利無窮,以信供佛身根利,
徒衆善行獲吉祥。當下一念顯空性,少物微塵不可得,頓超能觀與所觀桯,
我得如量之見地。光明相續如流水,修觀無間亦無得,能修所修一時消,
我得堅毅之修觀。能作所作皆光明,緣起皆空決無疑,能行所行無□礙,
我獲最勝之行持。方分桰妄念法爾消,希懼貪鎮盡疾滅,頓超戒律能所持,
我守最勝之持戒。法身自心無少別,悟此二利自然成,能得所得皆超脫,
我獲殊勝之成就。爲答信徒之詢問,老密唱此歡喜歌,大雪替我圍茅蓬,
空行爲我供食物;夏日雪水最勝飲,無勤諸事自然成,勿勞耕種稼禾結,
無須收藏倉庫滿;觀察自心自一切!居于低下至高位,圓滿勝願上師恩。
徒兒施主與會衆,汝等信心誠可感,爲報殷誠供養德,我今答汝此法歌,
你我皆應大歡喜! ”
釋迦古那向尊者恭敬頂禮後說道:“這一次,這樣大的空前雪災,尊者未受絲毫的損傷,並且與我們徒衆都能平安的回到家中,我們師徒及村民父老大家能再次會面,真是令人慶幸,借著這個機會,請您慈悲向我們開示一些法要,作爲您對我們此次回村的禮物,好嗎?我想最好請您把此次嚴冬雪山修行時所得到的禅定經驗和覺受,爲我們講一講吧!”
密勒日巴于是就唱了一首“六種心要歌”:
“敬禮叁種圓滿桱之上師。
于此黃昏日暮時,師徒集合甚吉祥,釋迦上人代大衆,向我請求說法要,
宣說禅觀之受。此乃清淨善願力,感召勝會之緣起。施主娥慕二夫婦,
以及全體諸徒衆,向我索取見面禮, 懇求講說勝妙法,爲感汝等至誠故,
我今略說自悟境:去年冬季歲末時,我觀輪回世間法,此心深處生厭離,
哀感世事無實義,迳往雪山修禅定。密勒日巴瑜伽士,獨棲無人降魔崖,
勤修禅觀經六月,覺受證解浩然生;爲酬施主之盛意,爲汝歌此六要曲。
初取外境六譬喻,二取內境六障礙,叁喻六種系縛法,四顯六種勝方便,
五示六種法爾性,末說六種大樂境。若不誦習此六要,此歌精義難入心,
且聽老密爲汝釋:
若有障礙非虛空,若有定數非星辰,若有動搖非山嶽,若有增減非大海,
若有橋梁非泳者,若可觸摸非彩虹,此是外境六譬喻。若有執滯非正見,
若有沈掉非禅定,若有取舍非勝行,若有妄念非瑜伽,若有方所非智慧,
若有生死非佛陀,此是六障六誤謬。鎮恨將爲地獄縛,悭吝將爲餓鬼縛,
愚癡縛汝變畜生,貪心熾盛變人類,嫉妒心重變修羅,我慢貢高生天道,
此是煩惱六系縛,解脫生死之障礙。信心堅固得解脫,依善知識得解脫,
戒律清淨得解脫,常住茅蓬得解脫,時常獨居得解脫,真實修行得解脫,
此是六種解脫因。俱生妙智本來性,無內無外明體性,無遮無險智慧性,
廣大遍滿佛法性,無有轉變明點性桲,無有間斷覺受性,法爾六性應受持。
體內拙火桳熾然樂,二脈業氣入中樂桵,上身菩提下身樂,下淨明點遍滿樂,
紅白交會于中樂桸,無漏之身常自樂,此乃六種覺受樂。
六月禅觀之覺受,爲應會衆之勸請,我今摘要試宣說,與會大衆應歡喜,
且飲法露此瓊漿,法喜充滿樂雀躍。老密今日唱老歌,徒兒豎聽笑呵呵,
此是老密見面禮,獻身佛法普天喜!”
新多姆說道:“偉大的尊者啊!您同叁世諸佛無二差別,有緣見到您的人,自然會供養承事請問法要的,若是有人見到您,連一點恭敬信心都不生,那真是比畜生還要愚蠢了。”
密勒日巴說道:“對我信仰與否並不是最要緊的事,但是得到如寶的人身,又值佛法昌盛的時節,而不去修學佛法,那才是真正的愚蠢了。”于是唱道:
“敬禮馬爾巴大譯師。
施主信衆聽我歌:
生逢佛法昌盛世,隨意造惡一何愚!已獲難得之人身,虛渡此生一何愚!
市集城鎮如牢獄,長期住彼一何愚!夫婦親朋實訪客,吵鬧爭鬥一何愚!
名聞美譽如谷響,沽名釣譽一何愚!仇敵實如易謝花,舍命搏鬥一何愚!
親黨實如空中畫,死時難舍一何愚!財寶難持如朝露,悭吝自縛一何愚!
此身實如臭皮囊,塗抹粉飾一何愚!口訣甘露最勝食,競集世財一何愚!
世間滾滾愚癡衆,罕見一二明達士,何如效我老密行,勤修佛法得實。”
與會的施主說道:“謝謝尊者的慈悲開示,我們自然不能像尊者一般的明智和精進,但是我們也將盡力不做您所說的那些愚蠢的事情。尊者若對此地合意,就請長期住在此處,我們活著的人可以問法要,承事供養,死者亦可獲救超度超升,不知尊意如何?”
密勒日巴答道:“上師的訓谕是要我到拉息雪山去修行,所以我只能暫時住在你們這裏,長期的居留對我不合適,因爲我不喜也不會周旋應酬你們施主們。日子久了,你們也會對我産生不滿及不快的情緒,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隨即歌道:
“敬禮羅紮馬爾巴足。
與會男女汝施主,于我密勒瑜伽士,具深信心無動搖,至誠留我長住此。
人若長住于一地,友伴不久生厭煩,親朋接觸過親密,各種是非自然生。
長期結伴苛求頻,爭怨紛起壞戒律。嗟乎!人性本如是!惡友敗壞諸善行,
直言常使衆人怒,幹涉是非招仇敵,偏坦欺騙罪可哀。爲抱施主之供養,
應酬交談亂禅定,死者家屬之供食,渡亡消災桹極難能。惡人之供極無義,
诋诟友朋鎮恨生。哀哉巨戶之主人,死時苦痛勝常人,較此苦痛更甚者,
莫如山居瑜伽士,羁留城鎮受煎熬!老密喜愛自由身,深山野谷無人地,
浮雲深處寄萍蹤。汝等信徒甚稀有,與會男女施主衆,供奉行者有善根,
此皆往昔宿願力,願具因緣常相聚! ”
施主們聽了回答道:“我們是永遠不會厭煩聽取尊者的開示的,尊者會厭煩我們倒是真的。我們知道無論如何誠心請求,您也不會長住此地,但請您思及我們,時常從拉息雪山來這裏巡遊一番,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
于是大家准備了許多食物和供養來獻給尊者,但尊者都沒有接受,徒衆們都覺得真是稀有難得的事,他們衷心佩服,歡喜無量,對尊者生起了不可動搖的信心。這個故事名爲“雪山之歌”。
本 篇 注 解
會供--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慶典之時,如每月十五,或上師及佛菩薩誕辰時,舉行祈禱供養之儀軌。上師、弟子、及所有金剛弟兄皆參加,(有時施主及來客亦參加),來供養贊頌,祈禱曆代傳承上師、本尊、護法、空行,及一切諸佛菩薩。天人佛神際會,故名會供,其種類及性質亦極不一樣,頗爲複雜。
心氣自在--凡夫于自己的心識不能控製自主,對自己的身體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根據密宗的一項原理,“心氣無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則于氣分亦必得自在。氣分有粗細;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塵皆是氣分轉變;極細之氣分則已離形質,爲一種電能,或即是“電”。“電”究竟是什麼,亦極難言。總之,“氣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動能。心若能開悟自在,在氣分上亦必得自在。因爲心氣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別,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細微之高度境界中則心即是氣,氣極是心;如空與色在凡夫界爲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則空色不二矣。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氣分”得自在則是于“色法”得自在。故心氣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變化無礙也。
中陰;當前或當下中陰--中陰又稱中有,就一般佛學而言,指死後尚未轉世之階段,普通謂四十九日。投生之後即爲生有。所以生死輪回的程序是:死有滱中有滱生有。但進一步言,則吾人生活之世間,極當下生命之現實亦含有生死二種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無有間斷,此當下生命對從前面之死及未來之生而言,亦爲一種中有(Interlude),故名當下中有或當前中有。對中陰之詳細解說,載于那諾六法之中陰成就法及中陰救度法,又密勒歌集第叁十篇亦詳論中陰之重要性。
遺棄之家畜--西藏高原于冬季常下大雪,因系遊牧生活故,牲畜皆牧野外,不在廄中,因凍餓而死者比比皆是。普通之大雪,牲畜以習慣故,皆能忍耐;若雪太大,時間太久則必凍餓而斃也。
布衣--此爲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貫宗風,因修臍間拙火而産生大熱力,于極寒冷之天氣亦僅著一單薄之布衣。布衣藏文曰“日巴”或“惹巴”,密勒日巴即是“著布衣的密勒”的意思。密宗之修士,古時皆不許著皮衣,以策勵得拙火成就也。嘎居巴派于此點特別注意,故“日巴”甚多。
身內四大細稱量--行者于修習禅定時,地水風火四大,時有偏勝,故需特別注意,時時糾正,不使偏頗,而保持平衡;或有特殊情況應加強某大,如火大、水大,或減少某大時,須仔細考察,以免錯誤,而壞禅定。
不著毛衣--見注桬。
頓超能觀與所觀--印度佛教自發展到部派哲學之階段後,不但成就之人漸少,甚至佛法本身亦變成極煩瑣之“經院派”的詭辯之學;如唯識,中觀二派之诤,學人每以終生之力獻身于此,以至書籍汗牛充棟,越說越繁。我們翻開“佛學”中所謂高深的理論名著,那裏有什麼樸素簡真的原始精神呢?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佛學家都把精力放在極次要的問題上去鑽牛角尖,實在可惜,令人浩歎!但此亦曆史所形成之不可避免的趨勢,非僅佛法,其他宗教亦複如斯也。中觀與唯識二大派對“空性”看法的不同處,據藏傳佛學言則是:中觀講的是“無生空”或“自性空”及“實成空”;而唯識則講“能所空”----無外境而有依他識。有名的二月之诤:月稱與月官在那爛陀寺辯論八年之久,仍無確定之結論。其他諸師之爭辯更多如恒沙,難以枚舉矣。此問題,由現證空性之密勒日巴看來,則根本不成其問題,因二派之結果根本相同故。此偈:“當下一念顯空性,少物微塵不可得,斷超能觀與所觀,我得如是之見地。”前兩句開示畢竟空,與中觀派所主張者無二,第叁句頓超能觀與所觀,則是萬證萬法唯心,與唯識派見解相同,而前兩句則標示此心亦無自性,空無少物可得,會中觀與唯識于一爐,此一偈即解決了中觀,唯識間之主要問題。蓋宗教首重體驗,由體驗才能有正確之理論,否則“白頭窮經”豈不愚乎?我因多年來深受其痛,慨而言之,指出實例,以供學佛及研究佛學者作一參考。----澄基特志。
方分--方分者,即有形體,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質量(分)者也。但廣義言,即任何心識對任何境法所産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質皆爲方分所攝,亦即一切有爲法也。
叁種圓滿--藏文:rJe·gSum·ITan·bLa·Ma;此處之(gsum·ITan·)具叁,(或叁種具足)不知確指何者。大概是指身、口、意叁種功德圓滿,又可解釋爲具足證量,傳法及導引弟子之圓滿條件者,才算合格的上師。
無有轉變明點性--明點,梵文:BINDU;藏文:Tig·Le·,普通指男女之精液或內分泌,但許多密典中此字似乎有用于高度的實相哲學之意味。如Tig·Le·Nyag·gCig·“明點一味”,或“專一明點”。根據心氣無二之密宗根本原理,則氣分至成佛時轉成光明及神通之大用,脈分及明點皆轉成報化身,此處則似假借成就瑜伽者之堅固明體之不可毀壞及轉變性而說實相也。
拙火--又譯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譯,此爲密宗修氣脈之最主要的瑜伽。即觀臍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氣或陽氣之發生而打開全身脈結,攝業氣入中脈而悟道。此爲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空、有,若畢竟無二,則佛果能從“空門”入,則亦必能從“有門”入,二而一也;惟從有門入較繁雜多障耳。
二脈業氣入中樂--指左右兩脈之生死業氣皆消溶于中脈而生大空樂,見六法廣論。
紅白交會于中樂--此指中脈上端之杭( )字代表白明點,及下端之短阿( )字,代表紅明點,皆爲融化後,一上升,一下降至心輪(*輪,藏文Chos·Gyi·hKhor·Lo·)亦即中脈之中央而相彙合,此時能生大空樂雙融之覺受。
渡亡消災--西藏祖師特別告誡徒衆不可輕易納受供養以超度亡魂,普通受供養其責任尚不甚大,自己亦不受太多之牽累,但超度亡者則全不如是,有極多之故事說渡亡喇嘛之功力不足,而自受其損者。我曾親自聽見許多極有趣的故事,故喇嘛(好一點的)皆視渡亡受供爲畏途,尤其是以密法之頗瓦來超度更是如此。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 第叁篇 雪山之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