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仙皆仰敬
無數劫【2】以前
經說當在妙喜劫
時有普賢如來佛
出現佛陀叁萬叁
無欲上師金剛持
灌頂世界在鑲展
父爲持刹帝利族行爲這茹那
母乃遵行該族准則之茸覺瑪
維安童子自小生發大乘心
第一佛普賢如來賜名美麗頂
轉世以後子侍轉輪王常明【3】
成爲民衆供養者
萬衆四時生敬心
隨後他向金剛持上師求灌頂
見賢名叫菩提金剛持
不亂佛是其成佛以後之法名
父爲戍陀羅族之結巴
母乃戍陀羅族之結瑪
童子喚做劄梅達
劄梅達生發大乘心
改名叫做梅卡華
茹哈蘇乃是轉世以後之名號
灌頂時名爲金剛法
成佛後叫做無量光
父親是婆羅門名叫阿查拉
母親名爲古巴達瑪
幼童叫做利金瑪
利金瑪發了大乘心
新名喚做麗月吉祥
命聯是他的轉世名
灌頂時密名叫做金剛空
成佛名爲明照佛
父是屠戶種族名喚古巴達
母是屠家之女喚做蘇門杜
童子名叫東布拉
發大乘心以後名叫貢利周
轉世了名叫協東覺
灌頂時密名業金剛
成佛時稱做不空成就佛
父是貴族叫貢尼
母是貴族具相女之阿蘭瑪
幼童名叫吉祥露
發大乘心時叫財露
轉世身叫寶麗
灌頂時密名金剛寶
成佛後叫做寶源佛
諸多深密儀轉
佛陀善說首尾
修行無上密宗
獲得無上傳論
注釋:
【1】金剛持灌頂 本章敘述蓮花生大師在無數劫以前妙喜劫時以上師金剛持的身份爲五種世系的後代(或曰常現光明的五個兒子)進行灌頂的事迹。
【2】劫 梵語劫簸之略稱。譯言分別時節。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大師節也。故又譯大時。
【3】原詩說轉世爲轉輪王常明的五個兒子,何以如此,未詳。
第五章 凶邪茹劄本生記
普賢如來教化之末葉
有一國家名爲集域邊
高吾嘎拉不一般
一子一仆聲名傳
高吾貢哲是其子
劄瑪德哇鞍前馬後如勤勉
二人均是二宗未琢之璞琬
爲了不使化身之教無迹尋
轉生爲青年苦行僧
爲了不使報身教衰亡
轉生爲有後裔的一家長
青年行僧倆名號
實踐五種瑜伽道
覺察五蘊爲空界
人人敬仰不松懈
高吾貢哲時亦受感化
心有疑惑隨即發問話
不修菩提不必除煩惱
有這樣隨心所欲的教理嗎
那位比丘正是如此說
有人這般來回答
若論消除無知得道涅磐法
苦行青年言談最妙佳
疑慮消除主仆二人相邀約
淋缡拜師見行者
先行大禮後請求
致敬師長蓮花座
聞說實踐瑜伽行
即可隨意驅遣懷疑、叁煩惱
密宗精神能悟空
請即傳谕于我等
言訖再拜叁叩首
青年師長欣然而應允
生死痛苦如轉輪
出家乃是解脫煩惱最佳之途徑
主仆于是剃度受了比丘戒
號稱塔巴那保的是主人
法名丹帕的是仆人
丹帕做了塔巴那保的報時僧
修行未得正遍智【1】
塔巴那保前致詞
傳播密宗的大宗師
請爲弟子說詳細
要使諸般煩惱得解除
終南捷徑在何處
師長微笑作答複
汝觀法界空性和真如【2】
不妨看成空中彩雲浮
瑜伽真道無二說
叁界【3】之中憑此可覺悟
心中辨別已昭然
主仆二人隨喜緣
行大禮
供欲物
致頌詞
欣然返居室
雖然上師之言了無異
塔巴那保唯解皮相而已矣
距離實義尚有十萬八千裏
煩惱之火熾
意爲法界迷
身是出家人
心墮入惡趣
所幸丹帕未昏庸
悟到實義智慧日增進
從此主仆有異心
行爲見解各不同
相互指責常爭競
塔巴那保失望而非難
吾侪同師又同宗
教義字句無相違
踐行何以水火不相融
丹帕即以言辭對
入道修煉憑專心
想入非非時
正果難受領
塔巴那保傲然道
實踐密宗我無愧
真理在握何須論
丹帕你誤入岐途殊堪憂
行爲不正邪見深
煩惱和智慧同因緣
世欲之法難以見佛性
我今成佛有指盼
通過勝義無精進【4】
丹帕郵方辨真僞
消除欲望與靈魂
方能顯出真智慧
不經斧斫實義呈
密宗道路才暢通
煩惱何異于雲彩
消失于空了無蹤
若能落實叁個自然之行爲
師教方不致落空
丹帕話語音未落
塔巴那保氣沖沖
苦行導師還健在
不虛不僞且公正
世界法王當之而無愧
若論今日誰是與誰非
速往叩請自然會分明
主仆聯袂趨問苦行僧
上師明察秋毫不含混
無疑比丘丹帕已憬悟
如此才能通透密宗乘
塔巴那保聞言大漸恧
不思悔過反而懷二心
宣說導師見解自違誤
弟子無所適從入迷途
丹帕已然沾染壞行爲
不能侍主不能做奴仆
又說導師偏祖且粗暴
良莠莫辯誘我走邪路
此僧安能長期來居住
理诮摒斥邪說而驅逐
弟子權勢炙手熱
遂將導師逐出國
尚余怒火未泯滅
擊鼓攻之聲若雷
集域邊如今真不幸
衆生無知皈依青年苦行僧
此僧學識谫陋複可哀
迷信此人何異餓漢走空城
上師無奈離故園
塔巴那保迷戀五欲心散亂
無意修神念經咒
雜念叢生好遊玩
誓約一概置身外
橫行無忌無疚歉
是時諸般教派泛雜而薮族
彼以所量【5】無分別
盲從量學【6】自身之貪欲
菁華外道之雜蕪
變本加厲走邪路
戕殺無辜施暴虐
掘墓食屍逞凶頑
剝取人皮爲衣衫
蓄養鷹隼與獒犬
聚集娼妓美名曰灌頂
實則放縱情欲濫奸淫
一朝得志便猖狂
越過四種實事【7】耽虛妄
已非昔日唪佛守戒之比丘
真乃鍾情十惡之禍首
可笑五根【8】已成匪棍和潰兵
尚且自诩傳播福音功莫俦
如此異端邪說泛濫十二年
塔巴那何一命鳴呼去陰間
後世連續轉生五百輩黑狼
接著轉爲五百輩惡狗
五百輩食肉吮血大老鷹
五百輩叁喙大毒蜂
五百輩不堪寓目之蛆蟲
以及無數嗜屍吸髓之動物
此後連連轉生爲
吞吃嘔吐物動物五百輩
投胎餓鬼更是屈指難計數
阿鼻地獄【9】常進出
金剛地獄【10】留名簿
生死輪回八萬年
轉爲食肉動物然依很卑賤
萬幸成爲大餓鬼王之子嗣
取名叫做餓鬼想覺者
輪轉惡途兩萬輩
約在燃燈佛教之末期
釋迦牟尼尚未普照大地時
方才轉爲人間之渣滓
時有一國名羅刹【11】
邦城楞伽布爾納
該城名娼綽號廣交遊
黃昏時與惡魔相交媾
夜間則與妖精相妖交媾
拂曉時與天仙相交媾
妖魔仙叁種精血來鑄就
八月懷胎覺苦憂
此嬰叁頭六臂四條腿
身側兩翅顫悠悠
每張頭臉叁只眼
九只眼睛圓溜溜
雙足落地有惡兆
全城疫病流行若雠仇
日複一日福祉少
繁華熱鬧轉蕭條
饑謹災荒如餓狗
瘟疫戰亂頻攪擾
夢魇不斷人棲惶
野草萋萋鬼影飄
生子方才九個月
母染子疾歸蓬蒿
鄉鄰犯怨怼共謀議
此子豐肥不吉利
當與其母同葬之
城裏有棵墳墓樹
樹名叫做拿裏西
樹腳有頭黑冢豬
窩居喚做愚昧窩
樹腰嗔蛇隱其身
枝頭巢舍欲冢烏
虎象居此覺安穩
羅刹一向葬此處
人屍亦由空行聖母來安頓
當時衆位羅刹築成停屍房
將那母子舁至大樹旁
歡天喜地相示意
以爲從此災禍一掃光
乳臭小兒會求生
母屍乳汁未停吮
屍身乳水亦有限
膿血各吃十四天
另有七天吃乳肉
還有七日食內髒
七天肌肉作餐飯
骱髓、脊髓、骨節和腦汁
則是最後七天之糧食
如此四十又二天
稍一踴躍屍房全塌陷
墓地有一空行者【12】
將一人屍來撕剝
屍肉很快被吞沒
披著人皮窮歡樂
倒提盛滿鮮血之骷髅
手持骨勺自斟酌
頸上花蛇作璎珞
足钏、手镯也是蛇
不兒心中暗贊歎
搜尋死象、死虎片刻不遲緩
嘴角油膩日增添
見風長成胖大漢
叁顆腦袋齊運轉
右白、左紅、中間是青臉
皮肉坑坑窪窪愈發顯灰暗
兩腿粗若牛
九目亮如狗
滿面塵灰和汙垢
骷髅挂滿身
既作冠冕又作裝飾品
眼嘴血樣紅
遍體毛發似豬鬃
身上遍布饕餮紋
黃發绺绺鏽成結
五種毒蛇盤繞緊
指甲趾甲長而硬
宛如鳥爪各有五蛇盤糾定
渴飲汙血饑餐腐肉
連皮帶骨都吃光
忽而持魔杖
忽而掌刀槍
左手不忘提拎滿盛血漿之頗袋
五毒俱全罄竹傾墨難書盡
爲害生靈抽筋剝皮不解恨
口腔之氣含病毒
鼻孔散射冷性病
眼、耳、肛門發散風熱混合病
總計四百零四種
所到之處災殃遍大地
天、地、水、火皆成病源體
喉蛾疔毒、胃絞痛
急性瘟病、麻風病
水腫、丹毒、流行病
瘡病、痘、疥瘡還有黃水瘡
大地烏煙瘴氣
羅刹心驚膽怵
這使恐怖到處蔓延之惡徒
名叫吞噬母親的馬占嘎茹【13】
那時二十四個地方很有名
各地都有威權顯赫的主人
布魯羅摩、劄蘭達拉
烏仗亞那、布爾達
四地乃由天仙所掌握
高達哇拉、拉米學羅
還有德吾和馬拉
四地乃由天界樂師所掌管
統治者們從天而降落
以上八地總稱空行刹土
夜叉神也有一方領地很寬廣
地名分別叫做橄布和吾哲
折夏古尼、果沙拉
夜叉神的僚屬一向在稱霸
故此兩地合稱爲近土
羅刹領有參杜哈
分別稱爲伽楞伽和蘭巴伽
橄孜河曼領主乃是羅刹之隨員
該地又稱近處參杜哈
乃是地行天地方
蜇達布熱、斯哈德哇達
統稱集中域的兩地則由龍王來管轄
龍王部屬統領兩個小國家
名叫金渚、蘇拉卡
斯德墳墓和南伽
馬茹以及古陸達
各由非天所製轄
近處墳墓頭領有兩家
非天來自須彌山內部
龍王來自地底下
地行天地方的首領就是他們倆
傲慢者們居然成了世界的主人
他們手持天杖叁光叉和斧頭
身著寒林八飾【14】和骷髅
他們與自己的老婆尋歡作樂
卻給南贍部洲製造了無數災禍
自命不凡非一日
終覺群龍無首難繼持
爲防內讧來聚議
吹捧大力大自在大神衆口而一詞
馬占嘎茹劄
命中注定的幹布夏
思想、行爲與我侪輩無二致
做我們的首腦最合適
大家心甘情願臣服幹布夏
爭先恐後表敬意
阿谀奉承茹劄心歡喜
日夜護衛妖魔盡忠智
那時茹劄飛楊跋扈數第一
生吞活人征服對方力大而無比
致使所死衆生全都下地獄
從此不可一世也
日益驕橫專製矣
矜誇天下無敵手
萬般威權不堪擊
妖魔之主我獨尊
誰若心懷觊觎意
定不輕饒看誰敢無禮
言畢全身噴怒火
十方愚生噤無語
有名堆參瑪者偏偏戲谑之
羅刹國有城叫楞伽
踞于高…
《蓮花生大師本生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