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九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因此,我們在這裏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咒。
密宗續部認爲:咒的含義有六種。也就是說,梵文的每一個詞,都可以解釋爲很多不同層次的含義。其中最究竟的解釋,是前面說過的——般若波羅蜜多咒,是本體空性之智;而這裏所講的“咒”,則是指平時我們所念的,表達本體空性之智的詞句。
般若波羅蜜多咒的詞是怎麼說的呢?
“即說咒曰”,即梵文 “達雅他”的意譯,意思爲如是念誦。
“揭谛揭谛”,我們現在都把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實,這句咒語的梵音,應念爲“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裏,去往哪裏呢?
“波羅揭谛”, “波羅”,也即殊勝的意思,“波羅揭谛”,意即走向殊勝。
“波羅僧揭谛”,“僧”是正確、准確的意思。“波羅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確的殊勝。
正確的殊勝是什麼呢?
就是“菩提娑婆诃”。 “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礎。我們要奠定一個走向菩提、走向解脫之路的基礎。
這段咒語的字面意思連起來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勝!走向正確的殊勝!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礎!
另外,“揭谛揭谛”還有一層含義:第一個“揭谛”,是鼓勵我們先從凡夫的境界跨入資糧道;第二個“揭谛”,是勉勵我們再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
“波羅揭谛”,是指在我們修完資糧道、加行道以後,也不能停留,而要繼續向前,走向菩薩的一地,也即五道當中的見道。
“波羅僧揭谛”當中的“波羅僧”,意爲正確的殊勝,指菩薩二地以上,也即五道當中的修道階段。這句話就是進一步鞭策我們,不要停留,而要繼續向前,從菩薩一地,逐級走向二地、叁地……
“菩提娑婆诃”,最後要走到哪裏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譯本中,這句咒語念完之後,《心經》也就結束了,但依照藏文版與罽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譯本,卻還有下面一些內容。
(叁)末義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诃薩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
觀世音菩薩最後對舍利子說:諸菩薩摩诃薩就是應當這樣修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說已,實時世尊從廣大甚深叁摩地起。
在觀音菩薩與舍利子的對話結束之後,釋迦牟尼佛便從定中出來了。本來,從佛的境界來說,並沒有什麼出定入定的分別,但在我們凡夫的境界中,釋迦牟尼佛也會顯現吃飯、睡午覺、生病等等,所以肯定也會顯現出入禅定等等。
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釋迦牟尼佛出定以後,便對觀世音菩薩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從而對觀音菩薩對舍利子所講的內容予以肯定與稱贊,意思就是說:觀音菩薩,你說的好極了!棒極了!事實就是這樣的!實情就是這樣的!就是應當向你所說的那樣去行持般若波羅蜜多。如果這樣做的話,諸佛也會隨喜贊歎的。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亦大歡喜,時彼衆會天人、阿修羅、幹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釋迦牟尼佛這樣肯定贊歎以後,舍利子,包括觀自在菩薩在內的諸位菩薩大菩薩,以及一切世間天人、人、非人(阿修羅)、幹闼婆(也是屬于天道的一種衆生),大家心裏都非常高興,法喜充滿。
《心經》的內容到此就講完了,後面比唐玄奘譯本多出來的部分,就屬于“開許教”的範圍,這些都是後人添加上去,而不是佛陀親口說的,但因爲是佛陀爲了後人便于理解,而開許後來的結集者增加的部分,因而也可以納入正式的佛經當中,視同于佛親口所說的言教。
叁、結束語
我們這次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心經》,前面也說過,在藏傳佛教當中,有很多關于《心經》的注解,其中有不同層次的解釋,甚至還有解釋爲大圓滿的,但這次只是根據我們的需要與熟知範圍,將部分內容與現代物理相結合進行了字面的講解。至于他空中觀、密宗等等的見解,我們以後還有機會再去了解。
在傳講《心經》的同時,我們也講一點《心經》的修法。因爲僅僅懂得字面,哪怕十分精通其中的邏輯推理方法,卻不懂得修法,就是很大的遺憾。
對所有人來說,雖然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但無論是所謂最有價值的,還是所謂一文不值的,在物質的本體上,都是平等一體的。只是人的理念不一樣,有些人認爲這個有價值,有些人又認爲那個比這個價值更高,但不管怎樣,只有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修行。
修行雖然也有很多種,但就像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當中所講的一樣,出離心是不修不行的,因爲,如果我們自己都非常貪著輪回,就不會向往解脫,一直都會爲了掙錢,爲了名利,而把整個的人生全部荒廢掉,所以,我們必須要修出離心,出離心是修行的基礎和動力;其次,就是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只是爲了自己,我們就無法成佛,無法利益衆生,因此,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這兩個都具備了,卻沒有證悟空性,最終也不能成佛,這叁者一個都不能缺少。
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都已經講過了,今年講的空性修法特別多,如果真正想修行,這裏面已經有了足夠的實修指導。如果不修,即使聽很多法,也只有聽法的善業,而沒有修行的意義。
現在,我們在聞思方面的條件基本上已經具備了,修不修、能不能修,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不想修,我也不能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因爲每個人的根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我們沒有理由讓所有人都按照我們的思維去做,但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除了修行以外,就沒有什麼更重要的事情了。雖然我們世間人經常會說“走向光明大道”之類的話,但這只是世俗人的觀點,佛經不這麼認爲,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更高的要求,價值觀不一樣,其他所有世間法的前途,都是黑暗的。只有修行,才能夠挽救我們;只有修行,才能夠讓我們走向真正的光明。實際上誰說得對呢?當然佛說得對,這不是因爲是佛說的,所以才是對的,而是因爲佛說的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夠讓我們自由自在。
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和平、自由,但這些僅僅能在即生當中隨心所欲、無人看管的“自由”,算得上是自由嗎?還不是真正的自由,因爲我們的生老病死還沒有解決,我們還是會衰老、還是會生病,必然會死亡的,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光明,是惟有佛法才能帶給我們的。
當然,作爲在家人,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家庭、工作、事業都放棄去修行,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我們都要生存,要生存就需要工作,但我們可以把修行與工作協調好,使其不至于互相沖突。我們生存的意義,不是活在世界上,爲了生存所作的一切,在死亡之際是毫無用處的,而是要通過修行,使自己升級,像電腦軟件升級一樣,當我們得到升級、提升之後,就能獲得大自由,這不是爲了博取什麼造物主、上帝之類的歡心,在神靈高興以後,就給我們安排一個很好的日子,或者給我們帶來所謂的光明。自由不是神靈給我們的,也不是佛給我們的,如果佛有辦法給我們自由,今天就不會存在沒有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要創造這樣的自由,就需要佛的教育,但最終還是只有我們自己去做。
每個人在走到生命盡頭之際,如果有時間思維,就會有很深的體會:以前我所有的精力,都是在爲生存而拼搏,除了生存之外,我沒有考慮過任何事情,但現在看來,過去爲生存所作的一切的一切,在如今無法生存的時候,是根本沒有意義的。
但是,那個時候感覺到是沒有用的,一切都太遲了,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抓緊時間修行。我現在也只是會說,卻不會做,雖然不會做,但我也會盡力去修行的。你們雖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也不能以工作爲借口而不修行,這樣的結果,上當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一切法都是無常的,我們也是無常的,像如今這樣可以修行的機會什麼時候結束,你們知道嗎?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明天、後天,下個月……所以,當下是很重要的。
雖然剛開始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可以想法克服,不能在這個困難面前低頭。
我們不是常常說“不在困難面前低頭”嗎?在世間的困難前面低頭不低頭都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在修行的難關面前一定要昂首挺胸,在過了這個難關之後,我們的心就會稍稍得到一點自由,在那個時候,修行也就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
四個外加行和五個內加行是一定要修的,在修完加行以後,我們就可以每天早晚各安排一些時間,一部分用來修菩提心,一部分用來修空性。如果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既便不能即生成就,但在這一生當中也會有明顯的進步。
佛教的見解、修行方法和修行結果就是這樣,只要你願意站在中間的立場去研究、去探討,就有辦法給你證明它的真實性,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修行,就可以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去改變外境。
在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整個不清淨的娑婆世界都已經像極樂世界一樣完美,即使八地菩薩前往地獄,在他的境界中,地獄也成了極樂世界。雖然對八地菩薩是這樣,但對沒有證悟的衆生而言,娑婆世界仍然是娑婆世界,地獄仍然是痛苦不堪的地獄。
正因爲如此,所以在菩薩的心裏就會有慈悲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慈悲心呢?因爲,如果世界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他們也無能爲力,但所謂的痛苦、所謂的六道輪回卻是由衆生的心所創造出的一個虛幻景象,衆生在創造出了這樣的虛幻景象之後,又自己去承受其中的虛幻之苦,這些愚昧無知的衆生實在是可憐的。面對這些境況,菩薩們會意識到:既然我有能力去幫助他們,又怎麼能袖手旁觀、視而不見呢?這樣一來,菩薩心中的菩提心就會油然而生。
八地菩薩再往上走,在佛的境界當中,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地獄非地獄,沒有什麼六道八道、極樂世界非極樂世界的分別,當這一切都消失以後,剩下的就是不可思議的光明。那個時候,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好與不好的景象,包括山河大地、飛禽走獸,乃至八地菩薩境界當中的清淨世界等等,全都消逝無蹤。
爲什麼這些都全部消失了呢?因爲,原來這些都是由我們的無明創造的,隨著修行功力的逐步增強,無明的成分也逐漸減少,到了佛的時候,所有的無明都被徹底斷除,由無明所産生的外界現象同時也就消散無余了。那個時候,所有的外境也就不存在了。
密宗修行人不需要等到成就八地菩薩的果位,不需要等那麼長的時間,密宗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可以快速地將所見到的不清淨現象變爲清淨,也就是說,密宗可以快速地達到八地菩薩的境界。
爲什麼密宗能夠如此神速地成就呢?佛經當中講過,就像人類的運載工具,有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飛機,甚至宇宙飛船等等一樣,它們的速度也快慢不一。爲什麼要有那麼多運載工具,大家不都去坐宇宙飛船呢?因爲速度最快的宇宙飛船,並不適合于所有人。要讓所有的人都能適合,要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就需要不同的運載工具。
同樣,佛教當中有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等等的差別,其中成就的速度也是一個比一個快,但是,只有這麼多層次的不同法門,才能普度所有衆生。
佛陀爲什麼要說“普度衆生”呢?你們想想,其中的“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普遍。普遍地度化衆生。
如果只有一個密宗,如果只有一個大圓滿法的話,就只能度化一部分根基非常成熟的衆生,而不能普遍地度化衆生。
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因爲密宗的修法十分具體、實在,所以就能在短時間內擁有強大的力量,從而將不清淨的外境轉化爲清淨,但是,如果我們心裏對清淨和不清淨有執著的話,那就沒有什麼用處。比如說,如果我們認爲,佛像是莊嚴清淨的,垃圾是肮髒零亂的,從執著的角度而言,對垃圾的執著和對佛像的執著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無論對清淨和不清淨的執著,都是需要抛棄的,那個時候,就需要證悟空性。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密宗就推廣了一種更好的空性,這種空性與顯宗空性既不矛盾,又有自己的特殊含義。正因爲密宗在兩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所以密宗修法才會獨領風騷。
我在講《心經》的時候,爲什麼要談及密宗呢?因爲《心經》當中講到“空中無色”,而我們卻經常都能看到、感受到色、受、想、行、識諸蘊,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感受到的,只是暫時的現象,如果我們去修行,就不會永遠這樣。隨著我們修行的進步,外境也會發生轉變,最後甚至會徹底消失,而以佛的境界來替換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現象。在那個時候,雖然在我們的境界當中是光明,但對其他衆生而言,六道輪回的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正因爲如此,所以才在佛的境界當中産生了佛的事業——度化衆生的事業。
如果現在我們加行修得好,則偶爾也會進入到這種狀態當中——在一秒鍾、幾秒鍾、一分鍾、十分鍾的時間內,感受到非常純潔、非常完美的佛的世界。爲什麼說“非常純潔、非常完美”呢?因爲在此當中沒有好壞、美醜的分別,所以說它是純潔、完美的。其實在佛的境界中,並沒有什麼純潔不純潔、完美不完美的分別。這種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不是從別處可尋的,只有我們內心的智慧才可以感悟,這種智慧,就叫做佛性、如來藏。
爲什麼現在我們沒有這樣的智慧呢?並不是我們現在沒有,而是我們現在沒有發現,因爲有了無明,我們的心被無明汙染以後,就看不到自己的光明,自己的本性——這就是他空中觀的大空性。他空中觀已經不是純粹的顯宗觀點,而是屬于密宗的見解了,其中包含了很大的密宗成分。
(全文完)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