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叁

   (2)有形的物質都是空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重點,也即要表達的關鍵內容,就是空性。

  上次我們講過佛法的定義。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綜合體。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則是指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精通世間的醫術、工巧技藝等等也稱爲智慧,但此處所說的智慧,則特指證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麼真正的佛法。

  比如說,念經、燒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過這些方法所要獲得的,還是智悲雙運的境界。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這些都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們已經講過多次了;今天要講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證悟空性呢?第一個,就是要聞思。通過聽聞佛法,然後自己去思維。僅僅聽聞而不思維是不行的,比如說,如果聽到別人說,因爲龍樹菩薩說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爲釋迦牟尼佛說是空性,所以應該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雖然龍樹菩薩和釋迦牟尼佛說了,但我們還是應該通過自己的思維去體會、去感悟、去消化,只有這樣,空性才能成爲我們自己的境界。在沒有證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屬于我們的,因爲哪怕佛經當中講了空性,但我們卻一點都沒有體會到。

  意識離不開空性,肉體以及周圍的一切都離不開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證悟,僅僅本體是空性,對我們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證悟。

  如果要證悟,首先就是要去聽。爲什麼要聽呢?因爲,證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維的智慧,如果不去聽聞,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創造出這樣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聽了,並大概知道今後的前進方向以後,才能靜下來自己去思維;思維了以後,就是要通過修行而證悟。

  僅僅思維爲什麼不夠呢?因爲我們的語言,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創造的呢?比如說,如果讓一些小孩子根本不與外界聯系,一生下來,就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創造出一些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理解的語言,屋裏所有的一切東西,包括鍋、碗、勺、盆等等,都會被他們賦予新的名詞。他們創造語言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周圍的各種物質,因爲要用碗吃飯,所以就要給碗起一個名字;因爲要上床睡覺,所以也要給床起一個名字;因爲要用某個東西,所以就要給這個東西起一個名字……這些物質,都是肉眼看得見的、宏觀、粗大的物質。我們的語言,也只能表達、傳遞宏觀、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這個範圍,我們的語言就鞭長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則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解決,因爲空性的境界,不是語言所能如實表達的。

  在《入中論》、《中論》等大乘經典中反反複複地提到,空性、光明、如來藏等等這些內容,是不可思議的,既然我們的思維都不能了解,我們的語言就更無法形容。既然如此,那麼語言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打個比方,當有人詢問月亮在什麼地方的時候,其他人就用手指指向天空,並告訴他,月亮在那裏。這個手勢只是表示月亮在何處,實際上手指既沒有碰到月亮,也不會說什麼話,但這個手勢卻有這樣的作用,別人根據手勢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樣,雖然我們的語言不能直接表達空性,但通過語言,就可以破除我們的很多執著,在破除執著以後,通過修行,就能證悟空性。當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無法證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了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學家也有類似的看法,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關于語言的問題,在此確實很重要。我們想以某種方式討論原子結構……但是卻不能用平常的語言來談論它。”

  既然量子物理學家都有這樣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這個層面,因爲它比量子物理還要深得多。還有很多東西,量子物理都沒有打破;還有很多問題,量子物理也沒有解決,所以,量子物理還需要發展。

  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議”等等來描述空性,禅宗也說“不可思、不可言”,爲什麼“不可思、不可言”呢?因爲,空性的境界,並沒有什麼可以思維、言說的東西——一無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說、可思維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産生了誤解,認爲既然量子物理與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傳的,那麼量子物理與空性就應當是一回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邁進了小小的一步,離真正的空性還有天地之遙,所以,如果將空性與量子物理相提並論、混爲一談,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但是,爲什麼我們這次講空性的時候,要講到量子物理呢?因爲,量子物理是科學,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相信科學的。既然相信科學,那麼,當量子物理跟我們的常識完全相反、互相抵觸的時候,究竟是我們的常識說了算,還是科學說了算呢?此時,稍有理智的人都不會信口開河,妄說:“只有我說的才算,只有我的眼睛看到的才算,量子物理是一派胡言!”而只會明智地說:“雖然我是這樣看見的,但如果科學的立場跟我相反,那肯定科學說了算!”

  從量子物理的研究成果可以證明,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原來並不是真實的。

  這不僅僅是佛菩薩說的,包括愛因斯坦都說過:“我們的感官,是非常愚蠢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沒有發現的,並不代表不存在,很多事情它都無法感受到。”佛經裏面也說了很多這樣的話,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意義更爲深刻。

  我們每個人以前都認爲,在眼睛沒有毛病的情況下,所見到的東西不會有錯,一直非常信任自己的感官,但是,在通過量子力學得知微觀世界並不是這樣的以後,就會思維,爲什麼我的常識與科學的結論是矛盾的呢?原來是因爲我的眼、耳、鼻、舌有問題,我所感知到的,只是我自己的世界,只有在我的世界當中,它們才會起作用,眼、耳、鼻、舌所感受的,並不是真理。那個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的結論,不但是懷疑,而且也可以進一步知道這些都是錯誤的。從此以後,我們的自尊心就開始降低,而不會墨守成規,執意相信以往的經驗了。

  本身凡夫的自尊心或者傲慢心是很強的,如果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因爲佛是這樣說的,根據龍樹菩薩的邏輯也可以判定出這樣的結論,整個世界都是空性,有些人或許會對此嗤之以鼻:“這是兩千多年前的陳詞濫調,這種落後觀念早就該扔到曆史的垃圾堆裏去了!”就不一定願意去思維,即便願意思維,也不一定能思維出什麼結果。

  但量子物理卻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在它的面前,任何人都無話可說。而量子物理告訴我們的結果,就已經接近于佛教的觀點了。

  當然,我說過很多次,你們不要搞錯了,佛法不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更不是佛法,它們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但是,利用量子力學,就可以間接地讓大家接受一些佛理。

  佛教要推翻的,不是外道的觀點,不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有神論、無神論等等,就是要推翻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

  釋迦牟尼佛從來不願意往外去爭論,從來不提倡我們去與他人鬥爭,既不與其他的教派或者學說辯論,也不與持有其他觀點的人辯論,唯一要鬥爭、辯論、挑戰的,就是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當中的執著。最終的目的,是要獲得與內心挑戰的勝利。

  比如說,在宏觀世界當中,一個鬧鍾的分針、秒針的位置和速度都測得准,因此能表示一個精確的時點,可以給我們明確地指出二十四小時的任何一個時間,所以測得准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在微觀世界當中,這些都是測不准的。比如說,時鍾秒針的頂端,是由很多粒子組成的,每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又是測不准的。這樣一來,我們又怎麼能確定出一個准確的時點呢?在微觀世界裏面,時間是測不准的。

  當然,在宏觀世界當中,時間還是測得准的。否則我們就無法確定出飛機、輪船的出入港時間,或者是汽車出發的准確時間,這樣所有的生活都會亂套的。

  同樣,如果不觀察,則周圍的一切都是存在的,因爲有這棟樓房,所以我們可以住在這裏;如果沒有這棟樓房,我們又怎麼住在這裏,又怎麼進入這個房間呢?在宏觀世界當中,很多人既可以聚在一起,也可以各自分散;但在微觀世界當中,我們所有人的身體都是量子場,不存在什麼你我的分別,都是彌漫在整個空間當中的,互無差別,無法區分的一體。

  打個比方,在沙漠裏面,有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沙丘、凹地,但沙漠本身,卻是由一粒粒的沙子組成的,沒有什麼沙丘、溝壑等形狀,只是在風力的影響下,才會顯示出各式各樣的形狀。同樣,在微觀世界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和這個房子,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全部都是一個整體的量子場。所謂“場”,就是一個波動的、無形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物質實相,只是一種能量。但是,在我們的眼裏,就像風力吹動所形成的沙丘一樣,從量子場當中便形成了一堆堆的物質,大家就把它們分別認定爲是房子、家具、老年人、年輕人、男人、女人等等。

  這些東西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與觀察者有關。所以,古往今來的很多人,包括聰明絕頂的愛因斯坦,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能理解這些東西。直至現在,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西方哲學也不能擺脫這些困境,比如英國經驗論的代表人物貝克萊,就遇到過這樣的責難,“難道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只有人去看的時候,它才存在;一旦沒有人去看,它就不複存在了嗎?”面對這個問題,他也束手無策,只有把這個問題寄托于上帝:“即使人沒有觀察世界,但上帝卻一直在關照著世界,所以世界不會變得因爲不存在而不穩固。”但上帝是否存在都很難證明,這種回答是荒唐的。誰會承認上帝在看呢?你相信上帝,就可以這樣說;要讓別人相…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