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四

  (3)無形的“場”也是空性

  前面我們提到了量子力學的觀點,量子力學並沒有認爲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沒有提到無我、空性的概念,至于修法、斷除我執、斷除煩惱等等,就更出乎他們的預料了。雖然起初他們並沒有想過空性的意思,但通過儀器測量、科學試驗,卻讓他們無意間發現了接近物質本性的境界——量子場,但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就不能再前進了。他們至今認爲,量子場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爲什麼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呢?因爲,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于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讓這種組成物質的原始粒子粉碎、分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粒子不能再分離,其實它們還是可以分離的。

  當量子力學與佛教一起肩並肩地走到這裏的時候,它們兩個就分手了,量子力學只有暫時停頓在這裏,而佛法卻可以繼續前行。

  佛教認爲,雖然量子場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卻是可以被打破的。雖然佛經當中沒有“場”的名詞,但在《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卻有這樣的物質概念,前面介紹色法的時候,就提到過這種無形、無色的物質。佛教的物質概念是很廣的——並不僅僅是粗大的東西才稱爲物質,包括細微的東西也可以稱爲物質。

  那麼,量子場這種物質怎麼被打破呢?雖然量子場沒有顔色,不具實質,但它卻有波一般的形態,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態,就可以分出東、西、南、北、上、下,這樣一直分解到最後,它就會在虛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終什麼都不會剩下。

  爲什麼呢?比如說,一個有形、有色的物質,它的體積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既然是有限,就會越分越小,當小得不能再小的時候,它就會消失在虛空當中。什麼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沒有了。

  很早以前我們就認爲,我們肉眼所見的,無色透明、沒有質礙,沒有固定形狀的空間,就叫做“虛空”;而沒有空氣成分,也即沒有氮氣、氧氣、水分等等的虛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沒有任何物質的。後來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在真空當中,也存在著一種非常細微的能量——零點能(量子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零點能當中産生,最後又消失于零點能當中。

  佛教對此不以爲然,佛教認爲,即使是零點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東西的虛空或者空性當中,這樣的虛空,才叫作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說,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會消失于空性當中;而所有的物質,又都産生于空性當中。

  雖然有些量子物理學家也會說“色即是空”,但他們所謂的“色”,只是很狹窄的一個範疇。量子力學的“物質”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顔色、形狀、聲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禅定當中所出現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風、火、紅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學家從來就沒有看到過,因而也不會相信這樣的結論,更不會把它們列入物質的範圍之內。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層次低得多。他們連“場”的概念都沒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們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場”以上的概念,已經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須要做的,就是運用中觀理論打破“場”的概念,並繼而把所有的執著都徹底推翻,最後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個比方說,這棟樓是怎樣産生的呢?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築設計師、建築工人、建築機械等等共同創造、修建的;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有形、有色的物質,是由無形、無色的量子場産生的;而佛教卻進一步認爲,包括量子場本身,也是從沒有任何物質的空性當中,忽然間無因無緣地産生的。

  量子物理學家又說:當物質消失的時候,是消失于純能量(量子場)當中的,純能量是萬事萬物的基礎;而佛教又進一步認爲,包括量子場本身,也可以消失于空性當中,最後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關于這一點,通過中觀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證明。

  其實,包括量子物理學家,也不敢十拿九穩地肯定他們的答案是最究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這肯定不是最終的答案,離物質的究竟本性還有很遠的距離,但從研究物質本體的角度而言,這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了——已經比經典物理學往空性的方向邁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那麼,量子場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學在這個時候是無能爲力了,他們至今還認爲這是所有物質的基礎,但是,也沒有人敢說量子力學是最究竟的答案。因爲曆史告訴他們,很多曾被認爲是最究竟、最頂峰、最無可挑剔的觀點,最後都被駁得體無完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就在兩百年當中都沒有被動搖過,所有人都認爲它是非常准確的真理,直至相對論的出現,所以,很多人都堅信,將來還會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許其中的某些理論也能推翻量子力學的觀點。

  不管是量子力學的“量子場”,還是佛教的“無分極微塵”,我們怎麼去破呢?有很多的觀察方法。

  不過,如果你只想日子過得好一點,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觀察什麼了,但是,如果我們意識到,只是想日子過得好一點,是包括動物都有的想法。僅僅滿足于此,就缺乏了人類應有的尊嚴。人是高等動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應該苟且偷生,不能過動物式的生活。動物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思想,沒有追求。也許我們會斷然否認:動物的吃喝玩樂和我們的吃喝玩樂是截然不同的,他們的吃喝玩樂算不上是什麼。但是,也許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吃喝玩樂也算不上是什麼。他們也會有這樣的觀念,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們不想去過動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動物更有意義的話,就應當去詳細觀察。

  佛教的中觀理論,以前基本上都講過了。本來中觀應成派有五種與自續派共用的邏輯,還有四種不共的邏輯可以抉擇出空性,但今天只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中的一個推理方式,就是通過觀察因果當中的因法來抉擇空性。

  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都認爲,在田裏播下稻種以後,如果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過了一段時間,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種産生的,這是最正常不過的道理。從我們的常識看來,稻芽就是從稻種産生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如果這個結論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的話,那它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否則,我們就不能毫無理由地認爲它是什麼“千真萬確的事實”。下面開始觀察:

  有的人認爲:在稻種産生稻芽的時候,稻種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樣同時存在的,就像當兩個人同時存在的時候,才可以互相說話,如果兩人沒有同時存在,就無法說話一樣,正因爲同時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這樣稻種就能讓稻芽産生。

  其實,在這個觀點當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漏洞。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認爲稻種和稻芽同時存在,那麼稻種又對稻芽起什麼作用呢?不可能。因爲稻種對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讓稻芽産生,既然稻芽已經與稻種同時存在了,那麼稻種就根本不必對稻芽的産生起作用,而成了毫無用途的多余的東西。

  比如說,如果要在牆上畫一幅圖畫,則只有在牆上沒有圖畫的時候才能夠去畫,如果牆上已經有了圖畫,怎麼又要去畫呢?如果已經有了還要去畫,就是重複浪費、多此一舉!就永遠都沒完沒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種和稻芽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因果同時存在的觀念是錯誤的。

  此時又有一些人認爲: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並不存在。我們在農夫的口袋裏面,只能看到現在准備播下去的種子,而看不到以後將要長出的稻芽,當農夫把種子播下去,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每一粒正常的種子都會發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種和稻芽不是位于同時,而是先有稻種,後有稻芽。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可以這樣說,先有種子,後有苗芽,這是對的,但是宏觀世界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相對而言,真正能夠成立的,卻是微觀的結論。

  從微觀的角度來觀察,我們不能說先有稻芽,後有稻種,不能打亂“稻種在前,稻芽在後”的,世人公認的先後順序;也不能認爲稻芽在稻種裏面,因爲當我們打碎稻種的時候,就會發現裏面根本就沒有稻芽的影子;那麼,稻芽是不是藏在很遠的地方,需要我們去把它迎請過來,讓它與稻種碰頭,就像把樹苗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去重新栽種一樣呢?肯定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必須承認,在稻種存在的時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怎麼讓它産生呢?稻種要讓稻芽産生,肯定要對它施加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怎麼傳遞過去呢?比如說,因爲有了手機,發射臺才能把信號傳給它,如果根本沒有作爲接收器的手機,信號又傳給誰呢?那不是白傳了嗎?再比如說,如果兩個人同時存在,那麼其中一個人就可以寫信給另一個人,但如果另一個人根本不存在,那寫信的人又把信捎給誰呢?同樣,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麼稻種又給誰起作用呢?根本沒有辦法起作用!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找不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樣一來,稻種就無法産生了。

  依此類推,不管微觀的物質也好,宏觀的世界也罷,包括量子場對物質産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這樣進行分析,甚至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剖析量子場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東西,就應當有生,那它是如何産生的呢?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推導,就可以最終得出萬事萬物都是無法産生的結論。既然無法産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總而言之,即使是所謂的“場”,也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起作用,一旦更進一步地去分析,“場”的概念也是不堪一擊的。

  請大家想一想,稻種究竟是怎樣讓稻芽産生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無論從生物、物理、化學或者其他哪一個…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