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四
(3)无形的“场”也是空性
前面我们提到了量子力学的观点,量子力学并没有认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没有提到无我、空性的概念,至于修法、断除我执、断除烦恼等等,就更出乎他们的预料了。虽然起初他们并没有想过空性的意思,但通过仪器测量、科学试验,却让他们无意间发现了接近物质本性的境界——量子场,但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就不能再前进了。他们至今认为,量子场是一切物质的最终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为什么他们只能走到这一步呢?因为,在宇宙刚刚形成的时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由于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让这种组成物质的原始粒子粉碎、分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粒子不能再分离,其实它们还是可以分离的。
当量子力学与佛教一起肩并肩地走到这里的时候,它们两个就分手了,量子力学只有暂时停顿在这里,而佛法却可以继续前行。
佛教认为,虽然量子场也是一种物质,但它却是可以被打破的。虽然佛经当中没有“场”的名词,但在《大乘阿毗达摩》当中却有这样的物质概念,前面介绍色法的时候,就提到过这种无形、无色的物质。佛教的物质概念是很广的——并不仅仅是粗大的东西才称为物质,包括细微的东西也可以称为物质。
那么,量子场这种物质怎么被打破呢?虽然量子场没有颜色,不具实质,但它却有波一般的形态,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态,就可以分出东、西、南、北、上、下,这样一直分解到最后,它就会在虚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终什么都不会剩下。
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有形、有色的物质,它的体积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既然是有限,就会越分越小,当小得不能再小的时候,它就会消失在虚空当中。什么是“小得不能再小”呢?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没有了。
很早以前我们就认为,我们肉眼所见的,无色透明、没有质碍,没有固定形状的空间,就叫做“虚空”;而没有空气成分,也即没有氮气、氧气、水分等等的虚空,就叫做“真空”。在真空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后来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在真空当中,也存在着一种非常细微的能量——零点能(量子场)。所有的物质,都是在零点能当中产生,最后又消失于零点能当中。
佛教对此不以为然,佛教认为,即使是零点能,也可以消失在不存在任何东西的虚空或者空性当中,这样的虚空,才叫作真正的“真空”。也就是说,所有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会消失于空性当中;而所有的物质,又都产生于空性当中。
虽然有些量子物理学家也会说“色即是空”,但他们所谓的“色”,只是很狭窄的一个范畴。量子力学的“物质”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等,而佛教禅定当中所出现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风、火、红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学家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因而也不会相信这样的结论,更不会把它们列入物质的范围之内。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层次低得多。他们连“场”的概念都没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们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场”以上的概念,已经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运用中观理论打破“场”的概念,并继而把所有的执着都彻底推翻,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打个比方说,这栋楼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筑设计师、建筑工人、建筑机械等等共同创造、修建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有形、有色的物质,是由无形、无色的量子场产生的;而佛教却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是从没有任何物质的空性当中,忽然间无因无缘地产生的。
量子物理学家又说:当物质消失的时候,是消失于纯能量(量子场)当中的,纯能量是万事万物的基础;而佛教又进一步认为,包括量子场本身,也可以消失于空性当中,最后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观逐步分解的方法就可以证明。
其实,包括量子物理学家,也不敢十拿九稳地肯定他们的答案是最究竟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肯定不是最终的答案,离物质的究竟本性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从研究物质本体的角度而言,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已经比经典物理学往空性的方向迈了一大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那么,量子场如何是空性呢?量子力学在这个时候是无能为力了,他们至今还认为这是所有物质的基础,但是,也没有人敢说量子力学是最究竟的答案。因为历史告诉他们,很多曾被认为是最究竟、最顶峰、最无可挑剔的观点,最后都被驳得体无完肤。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在两百年当中都没有被动摇过,所有人都认为它是非常准确的真理,直至相对论的出现,所以,很多人都坚信,将来还会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许其中的某些理论也能推翻量子力学的观点。
不管是量子力学的“量子场”,还是佛教的“无分极微尘”,我们怎么去破呢?有很多的观察方法。
不过,如果你只想日子过得好一点,而不想有其他需求,就不需要去观察什么了,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只是想日子过得好一点,是包括动物都有的想法。仅仅满足于此,就缺乏了人类应有的尊严。人是高等动物、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就不应该苟且偷生,不能过动物式的生活。动物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吃喝玩乐,没有思想,没有追求。也许我们会断然否认:动物的吃喝玩乐和我们的吃喝玩乐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吃喝玩乐算不上是什么。但是,也许从动物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吃喝玩乐也算不上是什么。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观念,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去过动物式的生活,而是想活得比动物更有意义的话,就应当去详细观察。
佛教的中观理论,以前基本上都讲过了。本来中观应成派有五种与自续派共用的逻辑,还有四种不共的逻辑可以抉择出空性,但今天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个推理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因果当中的因法来抉择空性。
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都认为,在田里播下稻种以后,如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过了一段时间,就生出了稻芽,稻芽一定是由稻种产生的,这是最正常不过的道理。从我们的常识看来,稻芽就是从稻种产生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现在我们就去观察,如果这个结论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的话,那它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否则,我们就不能毫无理由地认为它是什么“千真万确的事实”。下面开始观察:
有的人认为:在稻种产生稻芽的时候,稻种和稻芽是像左右手一样同时存在的,就像当两个人同时存在的时候,才可以互相说话,如果两人没有同时存在,就无法说话一样,正因为同时存在,所以才能相互起作用,这样稻种就能让稻芽产生。
其实,在这个观点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漏洞。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稻种和稻芽同时存在,那么稻种又对稻芽起什么作用呢?不可能。因为稻种对稻芽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让稻芽产生,既然稻芽已经与稻种同时存在了,那么稻种就根本不必对稻芽的产生起作用,而成了毫无用途的多余的东西。
比如说,如果要在墙上画一幅图画,则只有在墙上没有图画的时候才能够去画,如果墙上已经有了图画,怎么又要去画呢?如果已经有了还要去画,就是重复浪费、多此一举!就永远都没完没了!
由此可以判定,稻种和稻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因果同时存在的观念是错误的。
此时又有一些人认为: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并不存在。我们在农夫的口袋里面,只能看到现在准备播下去的种子,而看不到以后将要长出的稻芽,当农夫把种子播下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每一粒正常的种子都会发出一根稻芽,所以,稻种和稻芽不是位于同时,而是先有稻种,后有稻芽。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这样说,先有种子,后有苗芽,这是对的,但是宏观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相对而言,真正能够成立的,却是微观的结论。
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能说先有稻芽,后有稻种,不能打乱“稻种在前,稻芽在后”的,世人公认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认为稻芽在稻种里面,因为当我们打碎稻种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稻芽的影子;那么,稻芽是不是藏在很远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把它迎请过来,让它与稻种碰头,就像把树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栽种一样呢?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既然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怎么让它产生呢?稻种要让稻芽产生,肯定要对它施加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怎么传递过去呢?比如说,因为有了手机,发射台才能把信号传给它,如果根本没有作为接收器的手机,信号又传给谁呢?那不是白传了吗?再比如说,如果两个人同时存在,那么其中一个人就可以写信给另一个人,但如果另一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写信的人又把信捎给谁呢?同样,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给谁起作用呢?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稻种就无法产生了。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是无法产生的结论。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总而言之,即使是所谓的“场”,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一旦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场”的概念也是不堪一击的。
请大家想一想,稻种究竟是怎样让稻芽产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生物、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哪一个…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