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略釋(十二)
甲七、(修心之學處):
修心的學處和修心的誓言有什麼差別呢?
修心的誓言,是從否定角度而言的——如果違背誓言,就會影響修行,所以不能不計後果地一意孤行;修心的學處,是講修行人應當遵守的規則。如果能夠達到此要點的要求,我們的菩提心就只會增長而不會退失。
諸瑜伽攝一
第一,“諸瑜伽攝一”。
所有行爲,包括日常生活當中的吃飯、穿衣等等,都要圍繞一個中心,那就是利他心。
《大乘阿毗達摩》講過,吃飯本身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業,但根據吃飯者的發心、動機的不同,吃飯也可以隨之而變成善、惡、無記叁種業。
譬如,吃飯的時候,假如一門心思想著吃飽以後去幫助別人、放生或者是打坐,那吃飯就成了善法;如果吃飯的時候,懷著吃飽之後要去殺生、偷盜、欺騙等等的發心,則吃飯就變成了惡業;假使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只是爲了吃飽飯,就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業。
我們在吃飯、穿衣等等的時候,雖然不能牽強附會地標榜自己是爲了衆生而吃飯、穿衣,但可以這樣想——我現在吃飯、穿衣是爲了生存,而我生存的目的,是爲了修持大乘佛法。在修法過程中,無論修的善法大還是小,我都要一心一意地回向給衆生;另外,我下定決心從現在起,要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要走成佛之路。在這樣的動機下吃飯,也可以變成積累資糧的方法,變成菩薩的高尚行爲,故而要養成這樣的習慣。
尤其在做比較重大的選擇之際,更是要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缺乏了利他心,抱著自私自利之心,則即使做的是善法,也應該放棄。
在利他心的基礎上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給衆生帶來利樂,如果因爲種種原因一時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那也沒有問題,因爲我們的動機是純良的。當然,在利他心的出發點上做出來的事,也不一定都會成功。
大家回想一下,從小到大這麼多年,我們吃了多少飯、穿了多少衣,但無論吃的是珍馐美味還是殘羹剩飯,穿的是绫羅綢緞還是粗布爛衫,從修行、解脫的角度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那是多麼可惜的事啊!明明只需稍一轉念,我們就可以將其轉化爲解脫之因的。所以,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按照大乘佛法的要求去做,珍惜每一個當下,讓下半輩子的所有行爲都變得有意義。
如果始終保持不離利他心,就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這樣菩提心也不容易忘失。
遇違緣修一
第二,“遇違緣修一”,對治自己的邪見、違緣等等,需要修一個發心。
本身違緣和邪見是各種各樣的,關于菩提心學處的違緣和邪見,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可能會遇到。比如說,在沒有修行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比較順利,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一開始修菩提心,就感覺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生病、破財,家庭、工作、學習等等也不順利,還要受到其它人的欺負,或是被非人傷害等等——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有一個比較容易産生的邪見。有些人會認爲:這麼多違緣的出現,就是在提醒我不應該修行,本來按理說,在修菩提心、作善事之後,應該更順利、更如意,但我卻出了這些問題,看來菩提心修了不但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有負作用。
産生這些邪見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聞思,沒有深入了解因果的前後關系。《俱舍論》第四品是專門講因果的,如果學了其中的因果道理,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了。
漢地居士中少數人有這種情況,藏地的農牧民因爲信佛程度比較高,一般不會有很明顯的邪見,但從有些人的言語中,也會流露出類似的意思。
我們不能認爲,一學佛以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順利都解決了。即使從小乘的角度來說,阿羅漢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都會有違緣,都要承受因果報應,其它人就更不用說了。
出現這樣的邪見時,該怎麼辦呢?此處說,應該用一個修法來對治——除了我以外,世上還有很多人也有同樣的邪見,這是非常不好的念頭,是阻礙修持大乘佛法的嚴重違緣。但願能以我的這個邪見,來代替所有其它人的邪見,所有衆生因此邪見而將承受的惡報,也由我來承擔,但願一切衆生都離開這樣的邪見;另外一個,就是對有此邪見的衆生修慈悲心,然後修自他相換的方法。
其實,小乘《俱舍論》裏面也講過,有叁種人最容易遇到違緣:
第一種,是加行道[1]四位中的第叁位——忍位,因爲從此以後不會墮叁惡趣,故而所有曾經造過的墮惡趣的罪業都會前來作障。
第二種,是修四禅八定即將超越欲界,獲得色界第一禅的時候,所有屬于欲界的煩惱都會齊心合力地百般加以阻撓。因爲因果是不虛的,如果不還報就離開欲界,欲界的因果就沒有機會成熟了,就像一個人離開某地之前,必須要還清債務一樣,那個時候,所有沒有清淨的罪業統統會出來阻礙,一定要讓他受到報應。
同樣,在超越色界、無色界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第叁種,在即將證悟阿羅漢果位,超越叁界六道的時候,以前沒有斷除的細微煩惱也會前來作障。
除了以上叁種人以外,修行愈精進的人,就愈有障礙,因爲有些魔鬼、非人不希望衆生擺脫魔障而獲得解脫。如果這些衆生本來就很散亂,根本不修行,這樣的結果只會在輪回中受苦,根本不可能成就,所以魔鬼、非人等也不會瞎操心,來製造什麼違緣;但是,對修行非常精進的人,魔鬼就會無事生非、從中作梗;
另外,修持大乘佛法——發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使今生遭遇極小的違緣和痛苦,比如頭痛、被人欺負等等,也會重罪輕報,從而遣除來世墮地獄等很大的痛苦,所以,修行精進的人違緣比較多,但這些違緣都可以轉爲道用。
初後行二事
第叁,“初後行二事”,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分別做兩件事。
早晨起來的時候,就立刻發心,今天我一定要發菩提心,絕不離開菩提心,這也是前面講的五力當中的引發力。
當然,在白天作任何事情的時候,也要隨時觀察自己有沒有離開菩提心。
下午或者晚上睡覺之前,要觀察自己一天當中有沒有做過違背菩提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話,就要忏悔並發誓以後絕不再做;如果沒有做過違背菩提心的事情,而且一天當中基本上沒有離開菩提心的話,那就要隨喜自己的功德,並發心以後一定要繼續堅持。
二境皆應忍
第四,“二境皆應忍”,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幸福和困難兩種對境。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健康、長壽、發財、 有名等等,就是所謂的幸福。
如何將幸福轉爲道用呢?最關鍵的,是不能有傲慢心,要知道這些都是如幻如夢的,就像做了一場美夢一樣。如果有利他心,就可以在如幻如夢的世界裏,如幻如夢地利益衆生。
比如說,如果有錢的話,可以拿來放生、布施;如果有權力、有名聲,就利用權力與名聲去利益衆生,解決其它生命的痛苦等等。
一旦遇到一些困難、打擊、失敗等等,也不要傷心絕望乃至精神崩潰。更不能退失菩提心,即使再困難,都要以菩提心爲動力和安慰,要勇敢地行持利益衆生的事業。
我們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像其它淨土,除了證悟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薩以外,所有凡夫的人生都既有巅峰也有低谷,既有快樂也有痛苦。如果在順境和逆境中,都同樣能得失兩忘、寵辱不驚,我們的修行就永遠不會退失。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卻很難做到。萬事勝意、一帆風順的時候,大家也許會有修一修菩提心的興趣,一旦遇到一些外在或內在的困境,就沒有任何修法的動力了,這樣下去,我們的修行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在動亂年代的艱難困苦中,藏地很多修行人卻獲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很多修行人感慨道:如果沒有當時那種艱苦卓絕的環境,我的修行可能不會有今天的進步。由此看來,苦難的確是一筆財富啊!
當然,在任何境遇前都能做到如如不動的人,必須要有很好的聞思修基礎,否則,像我們這樣的凡夫,就會時而趾高氣揚,時而垂頭喪氣,一輩子都在患得患失的心態中過活,這樣修行又怎麼會有進步呢?
舍命護二事
第五,“舍命護二事”,要拼命地護持兩件事。
哪兩件事呢?就是一般的誓言和與修心法門特有的誓言。一般的誓言,就是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以及密宗叁昧耶戒等等;修法特有的誓言,就是第六個要點裏講的誓言。即使遇到命難,也要遵守、護持這些戒律。
前面也講過,大乘修行人絕不能以修大乘法門爲借口而忽視這些細節。
在因果取舍上,無論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密宗修行人,都一定要如理如法。如果沒有遵守這些戒律,來世的幸福與解脫都會化爲泡影。
當學叁種難
第六,“當學叁種難”,要學叁個難點。
叁個難點是什麼呢?第一,自己已經有煩惱或正在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們不容易發現。相對而言,嗔恨心等比較粗大的煩惱還比較容易觀察到,但貪心、傲慢心、自私心等等就隱藏得比較深了;第二,煩惱産生以後,很難駕馭與控製。從無始以來,這些煩惱在我們心裏已經根深蒂固了,想徹底斷除,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第叁,即使煩惱暫時控製下來了,但卻不容易完全剪斷、徹底停止。
比如說,當我們心裏有了嗔恨心之後,即使能馬上發現並知曉它的過失,然後通過修法把它控製下來,並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生氣,但是,因爲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斷除嗔恨心,以後機緣成熟的時候,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所以,斷除煩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對治第一個難點,就要隨時嚴密監視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在想什麼;對治第二個難點,就只有修法。如果有貪心,則修不淨觀、白骨觀等修法;如果有嗔恨心,就要修慈悲心等等。當然,如果能修空性,那是最好的;對治第叁個難點,就是要長期修法,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最後煩惱還是可以斷除。當我們是凡夫的時候,煩惱的力量就顯得很強大,在無我智慧增強之後,煩惱也就不堪一擊了。最後的勝利,終將屬于無我智慧。
…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