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所有大乘佛法的基礎。
所以,大乘佛法特別強調,不能有傲慢心。無論何時何地,一定要把自己當成最差的人看待。當然,也許這幫人當中也有與自己一樣或不如自己的,但是,要想培養菩提心,就要保持這樣的心態,這是很重要的。
爲樂莫求苦
十六,爲樂莫求苦。
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衆生的痛苦之上。
比如說,本來醫生的職業是非常神聖的,醫護人員也有著非常好聽的名字——白衣天使。但是,如果身爲醫生卻沒有愛心,就會很可怕。因爲誰都知道,假如沒有人生病,醫生的收入就沒有保障,所以,有些沒有愛心的醫生就有可能希望很多人生病,那樣自己就可以賺錢。所以,如果發心不好,醫務人員就很可能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世界上任何人都沒有病痛,那醫院就失去了市場,製藥廠也只能倒閉,那些醫生、護士、藥劑師等等的飯碗也就不保了……
真正有菩提心的醫生,就應該這樣想:如果世界上沒有人生病,即使我的醫院關閉了,即使我失業了,丟掉飯碗了,我也心甘情願!
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要求,也是一個好醫師的基本素質。藏醫裏面,就非常強調這一點。比如說,整個藏醫有四個續部,也即《四部醫典》,其中有一品,都是講醫品——醫生的心態,醫生的動機等等,歸根結底,就是講醫生的愛心。
不僅是藏醫,整個西藏文化,包括繪畫、雕刻、音樂等所有的大、小五明,都涵蓋了一個不變的宗旨,那就是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令人稱道的。
再比如說,一個銷售人員某一天以不正當的手段多掙了幾百塊錢,往往會覺得特別高興。其實,本來這幾百塊錢是屬于客戶的,是不該掙的不義之財,自己多賺幾百塊錢,就意味著客戶失去了幾百塊錢。這樣的幸福,也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別人的失敗之上的。
更嚴重的,就是如果有人嚴重地傷害了自己,自己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置對方于死地,認爲那樣才足以解恨,這就是更可怕的心態了。
每個人都想獲得勝利,但世俗人的勝利,多數都是人與人之間鬥爭之後獲得的勝利,所有的勝利,都以別人的失敗爲鋪墊,因爲對立的雙方不可能同時勝利,其中一方必然會失敗。
修行人就要學會放棄這樣的勝利。當然,在一開始,凡夫很難完全做到,但至少應該從點點滴滴做起,只有斷除了愛我執,才能真正做到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衆的痛苦之上。這些說起來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實際上卻非常關鍵、非常有用。
大乘修行人感到自己幸福的時候,必須要觀察這個幸福是否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是肯定的,那就必須放棄現有的幸福。
所以,大乘行人第一個必需要修的,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叁個是空性。不過也可以說沒有第叁個修法,因爲菩提心裏面就包含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其中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就是空性的修法。
如果聽了很多法,卻不身體力行,不進行實際的修持,就只是虛長了浮華、驕矜之氣,沒有任何意義;反之,如果只是一味地盲修瞎煉,卻不學習任何道理,只是任隨自己的見解行事,就會蒙昧真理、誤入歧途。聞思學習的意思,就像走路之前先要認清道路一樣,是打開修行慧眼的必經之路。在掌握了這些道理和修法之後,就一定要修,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這一生不修行,來世肯定會走下坡路。因爲很多漢地佛教徒不是從小就信佛,而是中途轉過來的。在沒有轉過來的幾十年中,造了很多惡業,前世以及前世的前世所造的惡業就更不用說了,僅僅今生從出生到尚未學佛之間所造的業,也已經足夠讓我們在地獄等叁惡道飽經痛苦、永無出期了!而我們學佛之後所積累的善根,則因爲沒有菩提心和出離心的攝持,沒有空性的銜接,故顯得格外勢單力薄。從解脫的角度來說,單純的念佛、燒香、磕頭等等,是很渺小的善根,想依靠這些善根獲得夢寐以求的解脫,是十分渺茫的。
大家都知道,獲得一次這樣的修行機會非常難得,但知道歸知道,真正能不能珍惜這個機會好好修行,就很難說了。除了極少數人以外,想必多數人的修行情況還是令人堪憂的。也許有人會說,我的工作、家務很繁雜,所以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即使再忙碌,每天也要保持一定的時間靜下來修行。
比較理想的時間安排,是早、晚各兩座,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性都可以。如果早上修空性,晚上就修菩提心;如果晚上修菩提心,那早上就修空性,這樣每天都有修菩提心和空性的時間。以前我們也講過,佛法可以歸納爲智和悲——證悟空性的智慧與慈悲菩提心。如果每天都修了菩提心和空性,也可以說每天都在修所有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了,這樣就能保證每天都在往解脫方向走,每天的生命都會變得很有意義。
當然,我們才剛剛起步,不可能立即就有很大的收獲,但經過天長日久的積澱,就一定會有進步的。
--------------------------------------------------------------------------------
[1] 候險阻處:世人爲了報複敵人,常常會守候在險要的關隘處,從而伏擊對方,使對方措手不及。此處引申爲伺機報複。
[2] 犏載莫移牛:將犏牛所承載的貨物轉移到黃牛身上。此處指推卸責任、轉嫁過失等狡詐行爲。
[3] 四種階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十一)》全文閱讀結束。